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换季新冠、甲流“卷土重来”?咽喉痛要警惕这6种情况

2023-09-26 11: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是不是全国各地都在咽喉炎”的议题在众多社交媒体上激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不少网友表达了他们的体会:原来并非只有我觉得嗓子干、喉咙疼,办公室内的咳嗽声也接连不断。

媒体的最新报道指出,许多医院的感染科和儿科专家已确认,近段时间,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确实呈现上涨态势。其中以新冠病毒和甲型流感为主要感染源,且患者中以儿童和年轻人为主,幸运的是,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只呈现出轻微的症状。

这样的“集体咽喉炎”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其实是出现了新冠和甲流共同流行的状况。而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缓解这一状况?又有哪些预防措施值得我们采纳?

为何新冠病毒和流感会在同一时期广泛流行?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赵祝香分析表示,当前处于季节交替之时,加上学季开始后,人员流动和聚集均增加。再结合部分群体未能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这都使得感染甲流的风险提高。而彭劼指出,新冠病毒感染者增加与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主导地位有关。

尽管如此,目前门诊患者主要还是表现为“双阳性”,并且多数患者症状并不严重,这得益于EG.5变异株并没有更强的致病能力,而人体的免疫记忆也能够有效抵御其毒性。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怎么区分?

赵祝香进一步指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细菌感染者会有咽扁桃体红肿、化脓现象,同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值可能会偏高。医院通常会结合血常规、抗原检测及临床表现进行详细鉴别。

出现“刀片嗓”症状,但新冠和甲流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这是怎么回事?

这除了可能确实未感染新冠或甲流外,还有可能是抗原检测出现假阴性。这可能是因为检测所用的拭子灵敏度不足,或者患者体内病毒载量较低,都可能导致假阴性。因此,当出现严重不适时,应当及时求医进行更为详尽的专业检查。

儿科领域专家提醒:儿童需警惕链球菌带来的威胁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与发热门诊主任李淑华最近分享,自9月起,前来发热门诊就诊的儿童主要面临多种病原体的感染威胁。虽然流感病毒感染相比前一周有所上升,但尚未触及流感的高峰期。因此,在防护病毒侵袭的同时,家长们也不可忽视细菌感染的危险。

其中,链球菌感染尤为常见。受此细菌感染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喉咙疼痛、咽扁桃体化脓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且可能进一步诱发咽扁桃体炎、鼻炎、肺炎等并发症。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儿童还可能面临内脏受损的风险,因此家长必须予以高度关注,以防范潜在的健康威胁。

对于确诊为细菌感染的儿童,医生通常会推荐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对链球菌感染,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被视为首选。

四种缓解咽喉不适的方法

饮用金银花茶:不论是因为感冒还是咽喉炎导致的喉咙不适,你都可以尝试饮用金银花茶。金银花本身具备显著的清热和解毒功效。

使用高渗盐水漱口:3%-5%的高渗盐水可以有效地减轻喉咙痛。在家中,你可以向250毫升的温开水中加入5-6克的食盐,待其完全溶解后用于漱口。让盐水在口腔及舌根处停留20~30秒后,再将其吐出,并使用清水再次漱口。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咽喉的炎症,还有助于加速康复。

服用润喉糖:病毒多数是通过鼻腔或咽喉进入人体的。当你含有润喉糖时,口腔会产生更多的唾液,这有助于抵御喉咙中的有害微生物。

适当多饮水:适量增加饮水量不仅有助于缓解喉咙的不适,同时也能保持咽部黏膜的湿润度,并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痰液,从而更有利于黏稠痰液的排除。

尽管重度咽喉炎的出现率不高,但其潜藏的气道梗阻危险,一旦加重,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因此,正确识别并及时应对这些危险信号至关重要。

若您或周围的人出现以下六种症状,它们可能暗示与嗓子疼痛相关的疾病潜在的风险,此刻,迅速寻求医疗救助是最明智的选择。

咽喉炎的六大警示信号:

体温持续居高不下,或在三天内多次出现高热状况。

若嗓子疼痛超出7天的时长,且疼痛状况未见任何缓解。

呼吸异常,如出现呼吸急促、感受到呼吸困难或有三凹征表现。

颈部的不适,如疼痛、肿胀,或感到脖子僵硬至无法转动,嗓子肿胀导致不能正常张嘴,或伴有口水、唾液积聚情况。

声音出现问题,如嗓音显著嘶哑、发音不清,声音像是“嘴里含有热土豆”,或出现明显的喘鸣声。

从整体精神状态看,若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或血氧浓度低于93%,则需要特别关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