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亿条黑水虻幼虫将在上海老港“打工”,每天吃50吨湿垃圾
9月25日,机械轰鸣作响,运输车辆、工作人员穿梭不停,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项目正在抓紧施工,进行厌氧罐体组装。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城投集团获悉,作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补短板、提能力”的重要项目,该项目设计处理规模为厨余垃圾2000吨/天,主要服务中心城区及浦东新区,计划2025年5月建成。
“三期建成后,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每日湿垃圾处理规模将达到4500吨,资源化产品覆盖新能源、新型饲料、新型肥料三大领域,老港基地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老港开发公司规划发展部(工程技术部)副经理陈凯说。
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沙盘和绿色老港信息化大屏 本文图片 上海城投集团提供
老港基地资源化率2025年将超75%
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的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承担着全市超5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资源化的重任。
自1985年启动建设以来,该基地功能也从当初以卫生填埋为主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置阶段,迈入到如今的以焚烧和资源化利用为主的能源化、资源化阶段,逐步转变为一个全品类固废分类处理和资源化的托底保障型环保基地。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一期,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一期的陆续建成投产,老港基地实现新增分类处置能力达11740吨/日,基地资源化率从10%增加到68%。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当前,老港基地正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续推进固废综合处理能力建设,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持续提升基地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能级。”城投老港副总经理吴曰丰说,“到十四五末,老港基地的整体固废无害化处理能力将达到20070吨/日,综合利用处置设施种类达到13类,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5%。”
利用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
位于基地内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是单体设计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拥有8条生活垃圾焚烧线,设计规模为6000吨/天,日发电量300万千瓦时,每日消纳的生活垃圾占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近1/4。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三期。
“为确保项目环保排放数据体现上海水平,体现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我们将排放标准进行了自我提标,氮氧化物实际运行控制在50mg以下,欧盟标准是200mg;二噁英排放浓度基本控制在0.05纳克以下,欧盟2000标准为0.1纳克。”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副总经理施逸表示。
利用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是一种新的生物处理技术,既可以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又能获得养殖收益,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老港基地内就建成运行了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和安全水平最高、生物转化产业链最全的黑水虻养殖示范项目。
湿垃圾生物资源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黑水虻养殖。
在生产线开足马力后,老港黑水虻工厂每天将有5亿条黑水虻幼虫“打工”,仅一天就能吃掉50吨湿垃圾。“新的空间已经预留出来,将来看它们的表现,未来可将湿垃圾消纳能力扩大至450吨/日。”吴曰丰说。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完成重装改造
走进基地的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可回收物分拣机器人可以对不同颜色和材质的可回收物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可回收物风选装备则利用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进行易拉罐、塑料片和塑料薄膜的风选区分;在生物柴油加油站,参观者转动手柄,就可以见证废油脂转变成生物柴油的全过程。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更新改造
这是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新增加的再生资源艺术装置,通过新技术应用、多媒体展陈,展示馆为参观者提供更全面、更立体、更具趣味性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体验。这也是老港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精做优科普宣教和文化品牌,向公众展示代表上海水平的现代化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使公众对生活垃圾资源化有更深的理解,为垃圾分类科普宣传教育提供上海经验与案例。
上海城投表示,作为构建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战略基地,老港基地以“托底保障、功能更全”为目标,将更多引入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大力推动湿垃圾、炉渣、可回收物资源化技术应用,着力建设老港循环经济园区,全力夯实上海“无废城市”托底保障功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