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抢占未来产业|北上广深,谁是“未来产业”潜力No.1?

丁国杰/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
2023-09-27 07:42
来源:澎湃新闻
科创101 >
字号

编者按:当下,未来产业的发展正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层面,均在积极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然而,未来产业因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突出特征,并非每个城市都具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客观评价各地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编制并发布了《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未来潜力TOP25城》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全国层面的未来产业研究报告。报告通过构建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五个维度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全国GDP排名前25城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形成了25城的具体画像,为相关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本篇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北上广深,谁是未来产业潜力的No.1?

北上广深,作为国内顶尖的四大一线城市,在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无疑是国内翘楚,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够在全球城市架构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引领性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优势均十分明显。那么,四大城市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潜力如何呢?在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前沿产业布局方面,四大城市又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又面临哪些差异化的不足和短板呢,这无疑也是四大城市在“未来产业”这一赛道上必须思考的命题。

北京:创新策源的首善之区,未来产业潜力综合优势突出

总体来看,北京在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指数方面总体领先,位列城市排行榜的第一位,综合指数达到96分;并且在创新策源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三个分指数方面也是排在各城市的首位,同时在产业硬核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方面与排在第一位的上海差距均非常小,显示出未来产业发展方面总体领先的综合竞争优势。

北京综合指数达到96分。

创新策源能力遥遥领先,北京呈现出绝对的领先优势,优势学科、行业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强度、人才规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五项分指标均位列各城市首位,显示北京在基础研究领域强大的积淀优势,而未来产业发展尤其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突破,北京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高层次人才资源,以及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布局的优势,使其在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方面形成了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一流高校,仅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一流学科就分别有18个和17个,二者其中任何一个的优势学科数已经超越了除上海和南京的全部城市;R&D经费投入达到6.53%,全国居首;产业硬核能力弱于上海,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发明专利、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方面居于首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相对滞后,排在25城中的第13位,拉低了北京在产业硬核能力方面的分数;企业成长潜力居于首位,北京也处于国内城市的第一位,其中,潜在独角兽和成立三年内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一,成立三年内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第二,显示北京在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也具有较强的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总体领先,北京国家级孵化器、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两项指标均位列国内城市首位,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位列第二位,与深圳有一定差距,显示在未来产业赛道的融资环境方面活跃度还要加强,总体上,北京在未来产业的孵化加速方面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综合环境生态方面略逊于上海,北京在未来产业发展非常依赖的城市算力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对未来产业的谋划方面略滞后于上海,近期,北京也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着手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20个细分赛道,也逐步开始在未来产业领域发力;城市综合营商环境较上海也有一定差距,综合来看,整体的未来产业发展环境略逊于上海。

上海:硬核产业的创新高地,企业成长潜力和孵化加速能力有待增强

总体来看,上海也表现不俗,位列综合指数榜单的第二位,综合指数为89.5分,并且产业硬核能力和综合环境生态两项分指数位列各城市首位,显示上海在未来产业发展的衍生基础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也具备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环境,总体也呈现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综合指数为89.5分。

具体分指数来看,创新策源能力与北京有一定差距,上海位列第二位,但是与北京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相差近20分),尤其在优势学科、发明专利、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人才集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大科学装置方面,北京是15个,上海市14个,比北京略逊一筹;R&D投入为4.21%,位列各城市第四位,低于北京、深圳、西安;产业硬核能力领先优势明显,上海以微弱优势领先北京,处于榜单的第一位,拥有4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79家,位于全国第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占比方面领先北京,而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未来产业代表领域的发明专利方面与北京有一定差距,说明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增强;企业成长潜力与京深相比各有千秋,上海潜在独角兽数量、成立三年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方面少于北京,但成立三年内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方面处于第一位,说明上海前沿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潜在独角兽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孵化加速能力与京深略有差距,上海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都位列全国第二位,但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排在第三位,显示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融资环境方面还有不足,活跃度要进一步加强,总体上,上海在未来潜力企业的孵化加速能力还有待提升,当前,上海正在加大标杆孵化器的打造工作,正在着力弥补在孵化加速环境方面的短板;综合环境生态领先优势明显,上海占据各城市首位,营商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对各领域的企业集聚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对未来产业的提前谋划能力总体较强,已经先行布局了未来产业先导区、加速园,启动未来之星大赛,实质性地推动未来产业布局;但在支撑未来产业发展比较重要的算力供给能力方面与北京有一定差距。

深圳:孵化加速能力突出,基础研究创新策源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深圳在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指数方面位居前列,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城市排行榜的第3位,综合指数达到77.7分。在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所有五个分指数方面也是均排在25个城市中的第3位,均与其GDP排名相当,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综合实力高度匹配。

深圳综合指数达到77.7分。

具体分指数来看,在19个二级指标中,深圳有14个指标进入前4名。反映这些维度下,深圳潜力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其中,创新策源能力赢在企业、输在基础研究能力,深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位居第2,人才规模排在第4位;但是在优秀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与京沪差距明显,甚至弱于很多的省会城市,均排在10名以外,显示深圳在基础研究的策源能力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仍需重视以及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布局,在教育、人才方面需要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产业硬核能力居于前列,未来智能和未来健康潜力突出,深圳拥有3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显示出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拥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行业发明专利排名第3,尤其未来智能发明专利仅次于北京,优势比较突出;拥有3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位居第4位,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排在第13位,优势并不突出,基于强大的战兴集群基础和龙头企业优势,总体上深圳在未来智能、未来通讯、未来健康领域具有明显的潜力优势;企业成长潜力在五个分指数中优势最为明显,深圳的所有二级指标均排名前4,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59家;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638个,位居第3,表现出较强的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表现突出,深圳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位居榜首,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位居第3,反映出深圳在推动初创企业的孵化加速能力方面表现突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孵化加速环境;综合环境生态方面,城市营商环境方面排名第2,仅次于上海;算力供给度得分排名第4位;对未来产业的布局也相对较早,2022年出台《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力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8大产业。

广州:各方面能力相对均衡,总体地位与GDP实力相当

总体来看,广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9.7,排名位列第4位,比GDP排位(第5位)低1位,反映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当。五个分指数中,孵化加速能力和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分别排名第5和第4位,这两项是广州发展未来产业的强项;而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三个分指数得分均低于综合指数得分,排名也低于GDP排位,但是所有指数也均位居前10,总体也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广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9.7。

具体分指数来看,在19个二级指标中,广州有9个指标进入前5名,反映出广州在这些维度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具体来看,创新策源方面,研发投入力度需加大,广州凭借省会城市高校院所集聚优势,拥有15个优势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人才规模位居第3,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第5,为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3.12%,位居各城市中的第15位,远低于其他一线城市,拉低了创新策源能能力的整体得分。产业硬核能力领先,在未来健康和未来能源方面有一定优势,广州行业发明专利位居第5,在未来健康、未来能源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尤其在新型储能领域优势突出;拥有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两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排在各城市第10位 ;但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却位居14位,排名较为靠后。企业成长潜力中初创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优于企业成长潜力指数排名,但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第10位,明显落后,需进一步提升研发产出水平。孵化加速能力在五个分指数中表现最为突出,广州拥有54家国家级孵化器,排名第5;获得风险投资金额、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分别位居第6、7位,与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相当。在综合环境生态指数中,广州所有分指标均排名前5位,算力供给度、城市营商环境、未来产业关注度分别排在第3、4和5位,反映综合环境生态支撑力度较强,指数得分与深圳相差不大,但与北京、上海仍距离较大。

总体来看,四大一线城市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均具备不同的潜力能力和突出亮点,也在全国居于引领地位,但也有相应需要提升的短板和不足。具体来看,北京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硬核能力,并在未来产业的环境方面加快提升;上海需要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尤其要发挥大科学装置和基础研究特区作用,加快培育高增长企业,并聚焦打造标杆孵化器,提升企业孵化加速能力;深圳需要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的策源能力,补好创新资源短板;广州则需要各个维度持续发力,重点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提升初创企业的创新能力,努力缩小与其他城市的短板差距。

(项目组唐丽珠、李光辉、刘梦琳、王珏、项田晓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宦艳红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