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春秋硝烟到近代浪潮,江南运河始终生生不息永不落幕|文学名家走读运河

2023-09-25 14: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江南运河:

生生不息地流淌

文|徐澄范

这座城,是一座活水环绕、人家枕河、书香传世的风雅之城。这座城池,属于吴,属于江南,属于君子季札。这座风雅之城,来自千年不竭之河的知遇!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那天,大雁与天鹅竟然同时飞来,在江南运河流域徜徉栖息,两种颜色的音符,感染了这个明亮的早晨。

一位老人守在运河边,一杆烟袋,久未入口,只是让烟锅冒一冒青烟,而他自己也如那烟袋,静静地发呆。有时候遇到人,他会让烟杆在空中划动,以加重他语气的激动,那一定是同谁对了脾气。这位老运河人,把一生交给了这条河。

老人的目光投向远方,那是公元前495年。

春秋时期,江南河洼遍地,水网密布,常州先民在这块热土上集结,筚路蓝缕,渔猎稼穑,休养生息。

▲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避让王位给贤明的兄弟季历,毅然率众“奔荆蛮”,定居于常州城外60里处。这位来自中原的周王子,统帅断发文身的土著,拉开了江南大开发的序幕。泰伯的子孙率领江东子弟,沿着河流的走向,不断开疆拓土。公元前514年,如日中天的吴王阖闾在太湖之滨的武进雪堰营建了规模宏大、攻守兼备的阖闾城,此间阖闾伐越攻楚,睥睨东南,成就了“春秋五霸”的不世功业。

常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众多贤人共同缔造了吴文化。公元前547年,泰伯的第二十世孙,被孔子尊为“延陵君子”的春秋第一贤人、吴国王子季札,三让王位,躬耕延陵,被传为美谈。

“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君子之风,使得无形的常州城与有形的常州城,产生了合体的强烈冲动。季子的精神需要依托一座城池来发扬光大,传承后世。这座城,不同于封闭隔绝的春秋淹城,更不同于金戈铁马的阖闾城,而是一座活水环绕、人家枕河、书香传世的风雅之城。这座城池,属于吴,属于江南,属于君子季札。

这座风雅之城,来自千年不竭之河的知遇!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了开启北望中原成就霸业之路,开凿了从苏州望亭经常州奔牛、由孟河入江、北接邗沟的江南运河,奠定了吴国霸业的基础。这是江南运河于《越绝书》中的最早记载。

▲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此后,从范蠡开挖东西蠡河,到隋炀帝打通南北运河,以及后来各朝代常州主政者重视对运河的经营,从“设五渠”到“废堰复闸,加设闸门”,再到“开凿两河,清淤疏浚,三渠通江”,让长江、太湖、运河“三水相依”的延陵地由此成为节制江河的枢纽之地。使市区的古运河、明运河、新运河三河并流,形成了河抱古城,城河相依的基本面貌,奠定了常州运河的宏大格局。

绵延不绝的常州运河从春秋的硝烟中走来,虽几经变迁,却始终高潮选起,浓墨重彩,成就了常州永不落幕的春秋传奇。

深夜,人们都已熟睡,只有喜欢夜游的运河老人,陶醉于青果巷的月光,独自在长长的巷子里漫游。

老人听见树林里鸟儿的三两声啼叫,有只鸟儿落在青果巷南侧的南市河边。若问常州人,谁见过大世面?不是皇帝不是将军不是名人不是富翁,而是这条不起眼的南市河,它的河龄就有2500多年,从天上的到地下的,从陆地的到水里的,它哪样没有见识过呢?

这条历史悠久却又距离极短的古运河,就是吴王夫差开凿的常州运河,也称春秋运河或江南运河,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之始,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时光飞逝,1100年过去,隋炀帝动用两百多万人,在春秋江南运河的基础上,“敕开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八百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驿宫草顿并足,欲东巡会稽。”此段即为隋唐运河。后来,隋朝将运河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元朝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 隋唐运河示意图

时间往后推移600年,元朝统治者定都北京,开始了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移。规模浩荡的南渡人口,在绝望之中急切寻找新归宿。哪知跨越长江后,富庶丰沛、气候宜人的江南,令他们感到惊喜。于是,他们就地落户,散枝开叶。

常州既是经济富庶之地,又是南来北往的交通重镇。自隋至元八百年历史,南方运往北方的大量商品物资,无不留有常州府的印戳。常州这种“自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重要地理位置,不仅本身是贡赋重地,同时江南运河也成了“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漕粮转运中心,“贡赋必由之路”。江南运河开始每年转运百数十万石,后因战略之需,贡赋逐步增加至300万石,稍晚些的宋朝,最高达700万石。

▲ 古城城垣变迁 图 / 常州市测绘院

岁月如梭,历史长河又流淌了数百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经历了元代屠城血洗的常州,迎来了休养生息的和平时期。江南市井的皮实生活,又展现出精明而又开化的商业氛围。

于是,穿城而过的古运河,随着城市经济的蓬勃兴起,商旅攘熙,舟车辐辏。在一派繁华以后,河边民宅迭筑,河床淤高,水上行舟遭遇了舟楫壅塞,运力严重下降。明代万历九年(1581),常州知府穆炜下令全民动员,兴修水利,形成了大运河经土龙嘴环绕城南而行,开拓出一条壮观的南运河。由此,青果巷的商贾豪富、果肆店铺,纷纷另谋出路,迁徙他处,原有“千果巷”之美誉的南北果品集散地,则日益衰落下去。

▲ 青果巷,图 /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

明弘治年间,常州知府采取一些安抚政策,使得书香士人看中青果巷这处“氛围静谧绝喧”、“环境清秀临水”的风水宝地,纷纷在此围墙扩院,营宅建楼。最初相中青果巷的是毗陵望族唐荆川高祖父唐伯成。唐伯成父子出于光宗耀祖的念头,先在小巷东首的南北两侧蔓延出一幢幢独具匠心的豪堂阔院。随着许多大户人家大兴土木,青果巷建起各式代表性的民居。尤其到了清代,风格迥异的民居此起彼伏。既有深宅小院、背弄的恽鸿仪故居,也有以跑马楼和高阁矮楼为特色的赵元任故居,还有沿袭了明、清建筑于一体的周有光故居等,青果巷成为隐伏在闹市喧街里的“江南名士第一巷”。

常州人对苏东坡有着特殊的情缘。运河老人依稀记得,苏东坡一生14次往来常州,最后终老于城中藤花旧馆。

宗熙宁六年岁末,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奉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那个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他不愿意打扰朋友和百姓,独自夜宿在常州城郊运河边的小舟上,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颖叔、单锡等邀请游历了荆溪山水。这里的群山苍翠、溪水明澈、民风淳厚,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首次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 纪录片《苏东坡》

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下狱,次年贬居黄州。五年后,苏东坡被令移居河南汝州,他却有意绕至江南,在神往已久的常州宜兴买下田庄。随即两次上表皇帝,言有田在此,乞在常居住,最终获准。他抵达常州后,只过了一个月的惬意日子,便接到京师调令:“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此次离常十年,而后再度经历宦海浮沉,晚年竟远贬惠州、儋州,直至1100年,苏东坡才遇赦北归。

当时,苏东坡回川无亲,团聚有意,但行到仪征,听说时局不稳,自己又是带罪之身,难以在京畿立足,考虑再三,放弃了去许昌与弟弟相聚的计划,他写信给苏辙“今已决计居常州”。常州好友钱世雄代其租顾塘桥畔孙氏馆为安身之处。孙氏听说租给苏东坡,当即表示免费提供居所。

然而,疲惫不堪的东坡一路颠簸,身体极为虚弱,终不幸染病,抵达常州后,病情始终没有好转。40多天后,苏东坡仙逝于孙氏馆,遂了他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东坡从21岁与常州结缘,到66岁终老常州,确如他自己所称“殆是前缘”。东坡把常州当作第二故乡,常州民众也把这位命运多舛的大文豪当成自己人。明清时期,邑人在东坡终老地遗址重建孙氏馆,取名“藤花旧馆”,增建了东坡书院,以纪念东坡。清康乾二帝巡视江南,分别题写“东坡遗范”“玉局风流”匾额。此后,常州又将东坡系舟处建起东坡公园,并建舣舟亭、野宿亭、仰苏阁等纪念性建筑。

▲ 常州苏东坡纪念馆

运河老人伫立古运河畔,深情缅怀苏东坡。他注视着这条河的想往,这想往已深深嵌入了时间的缝隙。运河两岸的无数石头,默默地堆积在那里,不知堆了多少年。那些石头,无论立起来做碑还是横下去做岸,都具有非凡的气质与宏远的意义。

老人陷入了沉思,恍惚间感到运河之上,多少人上船下船,多少船顺水逆水,风帆一晃,已过千年。

常州是集吴地文化精华的钟灵毓秀之城,也是历代名人雅士的钟情之地。这座运河滋养的城市,孕育了多少指点江山的常州名人。

老运河人最了解常州,他的手指轻轻划过一道弧线,指向城中的“一巷一街区”。

一巷,即位于古运河边的青果巷。青果巷隐伏于闹市喧街,狭窄幽深,青砖黛瓦,高墙深院,一色明清风格。巷子全长不足千米,可明清两代居然孕育了近百名进士,近现代又走出了几十位文才武略、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这里有晚唐礼部尚书徐铉;北宋藏书家张举;南宋枢密院事张守;明代散文家唐荆川;清代书画家汤贻汾;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元;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文史学者钱听涛等。青果巷若按长度单位计算,这里可谓是中国“盛产”名人的巷子了。值得一提的是巷子里竟然走出了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三位语言文字学家,更增添了小巷的传奇色彩。

▲ 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

一街区,就是前后北岸。明末清初称顾塘尖,它南临顾塘河,北临白云溪河,西为南北两河的连接处,东与县学街接壤,形成了三面环水,一面接陆,呈尖状的半岛。当时居住的都是名人府弟和世代簪缨的仕宦之家,住宅的大门都是南朝顾塘河,后门北向白云溪,前后门沿河都筑有驳岸,故这些大户人家的前门所在地称前驳岸,后门所在地称后驳岸,现译音为前后北岸。明清时期这里进士成群、大家云集,有“半湾都是诗人屋”之称。先后走出清乾隆榜眼、经学家、“常州学派”创始人庄存与;史学家、诗人赵翼;著名诗人黄仲则;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清乾隆进士、诗人、画家管干贞;以及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终老地藤花旧馆也坐落在此。更令人称奇的是从1643年至1754年的百年中,这里竟有杨廷鉴、吕宫、赵熊诏、庄培因等四人是全国科举场上夺魁的状元,平均全国9位状元中,就有1位出自此地。

进入近现代,常州的名人集群延续着历史的辉煌。以“民国诸葛”赵凤昌、江苏都督庄蕴宽、武昌新军总教习吴殿英为代表的常州辛亥英杰,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长袖善舞、居功至伟。近代实业家盛宣怀亦官亦商,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一生充满争议,但丝毫不会掩盖他致力于创办洋务企业的重要功绩。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中,李公朴和史良顶天立地、刚正不阿,两位都是常州人。新四军挺进江南,在溧阳水西村设立江南指挥部,形成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它长期屹立在敌人的心脏地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 《运河盛乾图》(局部)季全保 画

千百年来,常州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不胜枚举。最突出的有春秋大贤季札,齐梁年间撰写《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明代《永乐大典》总编纂官陈济和文武全才的抗倭名将唐荆川等。至于清代,常州更是一枝独秀,辉煌无比。常州出现了五大学派:常州学派、常州词派、阳湖文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乾嘉年间,常州“户户能填词,家家会吟诗”,布衣诗人黄仲则被公认为“乾隆60年间论诗当推第一”,他与前后“毗陵七子”等同时代的常州诗人,共同建构起“毗陵诗国”的不朽佳话,这使得常州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唯一被称作诗国的城市。“五派一国”簇拥起蔚为壮观的常州星群!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由衷地赞叹道:“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常州是一座红色城市、英雄城市,走出了“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他们先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还有董亦湘、冯仲云、王诤等坚定的革命者。

瞿秋白,一个闪光的名字。他出生于青果巷的八桂堂,因为窘困的家境,没落士绅的瞿家不得不在瞿氏祠堂栖身。当年秋白故居门前有一条东西向、约二三丈的市河,西边河上筑有一座古朴的石桥,名觅渡桥。1996年著名作家梁衡写的美文《觅渡,觅渡,渡何处》,其主旨是由桥名的意境衍生而来。如今,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早已不见踪影,但故居西侧,闻名遐迩的秋白母校——觅渡桥小学,仍与故居毗邻,“觅渡”之意将与秋白之名一起长留世人心田。

运河老人站在秋白的铜像前,思绪万千。

秋白瘦削的脸庞带着一付深度眼镜,瘦弱的身躯坚定从容地正从苍穹下走来,老人仿佛看到了他从运河离家西行时,站在船头凝望家乡时的复杂心情;看到他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一介书生用羸弱的肩膀挑起重担时的庄重表情;看到他被王明等人打击时将委屈置之度外的坦荡胸怀;看到他在上海与鲁迅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时的勃发英姿;也看到了他在监狱里的不屈不挠,昂首阔步走向刑场的从容镇定……

▲ 瞿秋白纪念馆

老人漫步运河边,遥望那颗闪耀的流星在天际飞舞。老人确信:那颗流星就是瞿秋白那样的革命者,他们的生命降临于人世,冥冥中带着某种神秘的使命,尽力去打通一个意想不到的源头,让这条河拥有源源不断的信仰、情感和力量。老人要告诉世人:在广袤的宇宙里,在人的生命里,还有一种更高贵的东西、更深邃的东西、更恒久的东西,存在着,深藏着,值得我们去崇敬、去怀念。

这时,老人看到了古运河两岸无数彩灯辉映在水面上,有一条游船静静地驶过,河水荡起阵阵波纹,水中的灯光也跟着一起晃动,古运河水生生不息地流向远方。

运河是常州的根,常州是老人的根。

天下百姓则是大运河的根。

本文作者

徐澄范,江苏常州人,作品见诸于《人民文学》《文艺报》《光明日报》《北京文学》《钟山》等,著有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四部。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历史资料

原标题:《从春秋硝烟到近代浪潮,江南运河始终生生不息永不落幕|文学名家走读运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