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隔夜水、隔夜菜不能吃?真正不能隔夜吃的是它!

2023-09-24 18: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关于隔夜水、隔夜菜的健康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什么东西沾了“隔夜”两字好像都会变可怕。可都说“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家中的剩饭剩菜,实在让不少人心中犯了难。

隔夜水、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01

隔夜水、隔夜菜,

吃了有毒还致癌?

1

隔夜水喝不得?

网传隔夜水不能喝,因为其中有亚硝酸盐,食用过后会致癌?

实际上,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我们所有的饮食,包括水、肉、蔬菜、水果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但只要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内,就没有健康风险。

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的亚硝酸盐标准含量是1mg/L,低于这个范围都是安全的。

放置24小时后的隔夜水烟硝酸含量从0.0034mg/L增加到0.012mg/L。反复烧了20次的千滚水亚硝酸含量为0.038mg/L。

因此,水能不能喝,跟是否隔夜关系不大,主要看水的放置时间和保存环境。水的“变质”没有固定时间,因为水会受外界温湿度等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细菌繁殖较快,就更易污染水,引起人体腹泻。

所以夏季的隔夜水最好别喝,冬季的隔夜水最好装在暖水瓶等有盖的容器中,但也不宜放置太久。

2

隔夜茶不致癌

有人说隔夜茶亚硝酸盐含量高,容易致癌。

但根据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实验检测,无论是普洱茶、菊花茶、还是龙井,放置12小时和24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不会致癌。

隔夜茶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里面的茶多酚氧化了,加上久置后鞣酸增加,口感差一些,但不会危害健康。

3

隔夜菜放冰箱问题不大

据《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成人口服亚硝酸盐的最低中毒剂量约为300mg-500mg,摄入1-3g可导致死亡。

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般在冰箱冷藏室里存放24小时的隔夜菜(不算腌制蔬菜、加工肉类),亚硝酸盐含量不会超过10mg/kg。

所以,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离中毒剂量还相差很远,没那么容易引起急性中毒,偶尔吃一点问题不大,大家没必要“谈隔夜菜色变”。

如果能做到,尽量不要剩素菜、凉菜。蔬菜本身的硝酸盐比较多,比肉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凉菜比热菜更容易受到细菌污染。

蔬菜不建议剩24小时以上的,凉拌菜就更是如此。好在蔬菜也比较容易吃掉,热量也不高,只要不太油腻不太咸,吃光蔬菜,压力不大。而放在冰箱里的荤菜,只要在吃之前彻底加热,可以保存1~2天。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食物隔夜吃都是安全的,以下4种食物,隔夜吃可能会伤肝肾、损肠道!

02

真正不能隔夜吃的,

是这4种食物!

1

隔夜“溏心蛋”

比起熟透的白煮蛋,很多人更爱吃半生不熟的“溏心蛋”。可是这种半熟蛋杀菌不彻底,可能含有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细菌;久放就更容易滋生细菌,食用后会危害肠道。

【小贴士】如果第一次鸡蛋煮熟了,而且在低温、密封情况下储藏,这种情况下一般隔夜吃问题不大。

2

隔夜菠菜

常吃绿叶菜好处多,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吃够300-500克蔬菜。但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宁剩荤,不剩素。”蔬菜喜欢从环境中吸收硝酸盐的程度:叶菜>根菜>葱蒜类>瓜果类>豆类>茄果类。

也就是说,叶菜是亚硝酸盐风险最高的一类,其中,菠菜就是一种常被提到的很容易富集硝酸盐的蔬菜。

香港食品安全中心测定发现,菠菜炒熟后即使是冷藏,放个16小时后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也会超过国家标准,常温放置就更高了,所以菠菜最好一次吃完,不要放太久。

3

隔夜海鲜

螃蟹、鱼类、虾类等海鲜都是高蛋白食物,如果当天没吃完再隔夜吃的话,有可能会产生蛋白质降解物,容易损伤肝、肾功能。另外虾、蟹等海鲜类产品,它们的肠胃中可能存有各种细菌和腐败物质。如果不趁着新鲜时烹煮,可能会从内到外出现腐败!

4

隔夜银耳

很多人会炖一锅银耳汤放在冰箱里,分好几次吃。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很危险的!

不论是室内栽培的银耳或是野外的银耳以及蘑菇类,煮熟后如果放的时间较久,比较容易滋生细菌,吃了之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小贴士】银耳汤密封好放冰箱里冷藏1-2天,是可以的;但超过3天,最好别喝了;而碗里吃剩下的银耳,如果没有冷藏储存,第二天最好就不要吃了。

资料:CCTV回家吃饭

原标题:《隔夜水、隔夜菜不能吃?真正不能隔夜吃的是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