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开卷|根付:日本雕刻艺术的形与神
根付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雕刻艺术品。因为和服没有口袋,时人将根付作为固定物卡在和服与腰带之间,另一端系绳连接随身的收纳物。日本民族历来偏爱小型化的物品,根付契合江户平民喜欢小艺术品的审美趣味,逐渐发展为装饰工艺品,成为日本特有的微小精细雕刻。
浙江古籍出版社近日出版了王盛中的新书《根付:日本雕刻艺术的形与神》。该书梳理了根付艺术的起源 、工艺、材质和款识,以及和中国艺术的渊源关系。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日本美术研究者潘力的序言。
根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日常服装上的一个小配件。由于当时的和服没有口袋,为了将印盒、荷包、烟盒等随身物件挂在腰间的带子上,防止系绳脱落 ,根付起到类似挂钩的作用。江户时代是日本服饰设计的高峰,被称为“图案与纹样的时代”,“穿着的喜悦”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而成为平民大众的广泛生活需求。日本民族历来偏爱小型化的物品,根付契合江户平民喜欢小艺术品的审美趣味,逐渐发展为装饰工艺品,成为日本特有的微小精细雕刻。根付在服饰上的位置显眼,作为雕刻工艺细致入微的装饰品,与江户时代的和服文化一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根付
王盛中先生的著作《根付——日本雕刻艺术的形与神》梳理了根付艺术的起源 、工艺、材质和款识,以及和中国艺术的渊源关系。尤其是对收录的每一件根付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体现出作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根付的著作,填补了我国学者对日本艺术研究的一个空白,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根付——日本雕刻艺术的形与神》
内页
一
19 世纪后期,一位法国美术批评家在走访了东京平民区之后惊叹道:“在道路两边,随处售卖刀剑的装饰品与烟管、烟草袋、陶瓷器等,还有做工精致的工艺品商店。尽管这里有许多精巧的、艺术性很高的物品,但对于日本人来说,这只不过是日用品罢了。”这体现了日本和西方在艺术价值观上的根本区别。在日本文化传统中 ,艺术从来就不是与日常生活分离的另外一个世界,不存在所谓“纯美术”和“实用美术”的分界。日本的美术从来就不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而是自然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并成为其中一部分,日本人因此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 。根付既是被施与丰富多彩的构思的工艺美术品,同时也是具有耐久性的实用品,由此产生了根付雕刻特有的“实用之美”。
根付“实用之美”的核心要义在于“小巧精致”,这是根付较之其他工艺美术品的独到之处。江户时代后期的根付名品大多只有 3—4 厘米大小,可谓“手掌上的小宇宙”。根付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其造型必须圆润光滑,小而圆的世界是由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匠气魄实现的。每一个根付的设计皆有各自的意义和故事,江户时代的根付题材可谓丰富多彩,包括日本和中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各路圣人、妖怪,江户风俗,传说中的人物、动植物和虚构的动物等。奥地利根付专家卡尔·施瓦兹(Karl M. Schwarz)在他的著作《根付的题材》中就记述了四百多种。
竹林七贤烟草盒
钟馗捉鬼
日本造型艺术的三个特征是装饰性、游戏性和“万物有灵”,在我看来,这也同样适用于对根付的认识。根付作为和服上有实用功能的装饰工艺品,装饰性自不必多言;游戏性是江户市民乐天性格的直观体现,由此构成根付鉴赏的第二个要点“纯粹的玩心”,这是江户时代特有的轻松精神。例如本书中的“布袋和尚”“抓耗子” 等,夸张的人物表情和动物神态相映成趣。同时,游戏性和“万物有灵”也体现在名目繁多的动植物主题上,动物根付尤其受欢迎,其设计和印盒、烟袋等的搭配增添了许多妙趣。作于 12 世纪的《鸟兽戏画》是典型的日本绘画艺术,表现野生小动物在山涧溪流玩耍的场面,生动的造型和拟人化的手法使之成为最具日本特征的水墨画,从中体现出的游戏性和“万物有灵”使动物造型更贴近人的情绪表现,这一特征也充分体现在根付艺术中。本书中的“母子牛”“核桃蛙”“狸猫压猎人”等将拟人化的动物表现得惟妙惟肖。
根付具有自由的创意和表现的多样性,在有限的小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浓缩了江户时代的趣味和机智。这种多样性和自由也是根付在海外获得广泛好评的原因之一。形状和功能作为给定的条件,在其中谋求有魅力的变化。因此,根付的乐趣在于不可或缺的意匠设计。本书中的“十二生肖”可谓动物根付的登峰造极之作,不仅将天干地支的 12 种动物巧妙地设计在一个 4 厘米左右的根付上,而且毫发毕现的雕刻工艺使不同的动物栩栩如生,江户时代的民间雕工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猫抓老鼠
二
总的来说,江户文化的本质精神在于体现了一个“生”字,不仅是“生命”“生存”与“生活”,更是一种富有深刻精神内涵的概念。日文假名“いき”,日语汉字“粋”,因日语“生”的发音和“意气”相同,还可解释为“意气”:既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又有华丽、幽默的含义,具有内涵深刻且宽泛的市民文化概念。日本人文学者九鬼周造在《“生”的构造》一书中指出,“生”有三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媚态”,这里特指与女性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品位,是“生”的基础构造;其二是“意气”,是江户仔的基本精神面貌;其三是“超脱”,日语称为“谛”,基于对命运的认知而生发出的洒脱。因此,“生”与具有日本文化特征的理想主义道德观互为因果,无视权威,成为影响深远的精神存在,从整体上支配着江户市民个人品格的形成。
根付虽小,但积淀着江户仔的生命意识。由于根付可以在手上滚动观赏,所以在日常使用中会磨损,产生独特的光泽。这种状态日语称为“慣れ”,字面意思是“习惯”,表达的是在经年的使用中根付和肌肤互动产生的圆润感,因此可以意译为“圆熟”。例如大约 250 年前的根付,古老象牙曾经被无数人抚摸过,形成特有的温暖的糖果色。这种“圆熟”就是先人手掌上的记忆,融入了生命的感觉。对于根付爱好者来说,“慣れ”的感觉非常重要,那就是体味“圆熟”的生命温度。
江户时代的平民阶层虽然在经济上有足够的能力,但由于武士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无法掌控经济主导权的局面下,采取高压政策,导致平民阶层的市民文化在表现方式上具有某种曲折性,即通过对“生”的表述,含蓄地传达真实的心理意蕴。江户美术也由此呈现出与以往传统美术不同的样式与性格。“这种民间性格体现出对生命欲望的需求,对实现平等、和谐社会的心愿两方面的内容,以各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样式形成了日本民族生活史的特点。”因此,江户的造型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隐喻性,一种被称为“猜谜画”(判じ物)的手法十分流行,类似今天所说的“脑筋急转弯”,以特定图像或文字的谐音表示另一种意思,体现辨识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它包含比喻、联想等元素,令观者须在费心揣摩之后恍然大悟。这些隐藏着的元素和日本民俗、文化和语言都有密切联系。
这种“猜谜画”的手法最多的体现在浮世绘中,因此浮世绘并非只是单纯的画面靓丽,而是充满趣味性的民间智慧。根付与浮世绘一脉相承,也是体现江户之心的艺术。例如,青蛙的日语读音“かえる”和日语“回家”同音,由此成为富有吉祥意味的象征,被运用在各种造型设计中。除了本书中的“草鞋和蛤蟆” 的根付之外,还有多种草鞋和青蛙组合的根付。草鞋是旅行的象征,因此这个根付的寓意就包含着“旅行平安归来”的祈愿。
天女
天狗面具
三
众所周知,以浮世绘为代表的日本美术品在 19 世纪中后期大规模登陆欧洲,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日本风”。与浮世绘一起受到广泛欢迎的,还包括根付在内的各种工艺品,“日本风”的影响也因此广泛渗透到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向欧洲大量出口的陶瓷器、漆器、木工金工家具等物品,尽管是日常生活用品,但同时也是精美的工艺品,打开了西方人对工艺美术的新的眼界。因此,除了艺术家、批评家和收藏家之外,日本艺术还拥有极为广泛的西方受众群体。
与浮世绘有着同样的命运,根付也是在日本没有得到应有评价的工艺美术品,却在国外获得了赏识、收集和研究。现在,大部分的日本根付精品都收藏于国外。最大的根付收藏家大多是欧美人。自文艺复兴以来,在欧洲以表现方法的不同有“大艺术” 与“小艺术”之分,即“纯艺术”与“应用艺术”。前者为绘画、雕刻、建筑等,后者是装饰美术与工艺美术等。而对于日本来说,他们的作品既是可供欣赏的美术品,又是可供使用的日用品。但是在欧洲,这两者却有着严格的区别,日本人日常生活用品所具有的艺术品性质显然使欧洲人发现了一个新的价值体系。
萨穆尔·宾是 19 世纪的法国工艺品商人,为了推广业务,他在 1888 年至 1891年间,以法语、英语、德语出版了共三十六期题为《艺术的日本》杂志。包括彩色印刷在内的大量图片和专题论文,系统介绍了从浮世绘到陶瓷工艺、建筑乃至歌舞伎等各种日本艺术样式。正如刊名那样,不是“日本的艺术”而是颇有寓意的“艺术的日本”,在于强调并传达他以欧洲人的眼光所看到的日本人的艺术化生活。1890 年前后,“日本风”在法国掀起第二个高潮,扩展到设计、版画、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对自然题材的新的关注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工艺设计领域对花鸟鱼虫等动物个体的青睐。各类工艺品不仅在形式上表现出日本美术的影响,更从本质上确立了新的造型观念,最终导致了大范围“新艺术运动”的兴起。
布袋与福禄寿摔跤
根付
江户时代是根付的黄金时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但是,随着明治维新带来的文明开化,由于西装文化(纽扣和口袋文化)的引进,根付的实用性随之丧失。因此,根付的制作量锐减,之后的制作主要用于观赏和出口国外。20 世纪以来制作的根付被称为“现代根付”,至今仍有少数根付师将作品制作得细致入微,继承着根深蒂固的 “实用之美”,在创意中引入当代文化和风俗。
有理由相信,王盛中先生的著作将为我国读者认识和理解日本文化和艺术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是为序。
2020年7月26日于芝加哥大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