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雨中“共栖”,徐汇滨江再迎城市空间艺术季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23-09-25 08:1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宣传片。(03:45)
9月24日,第五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再一次来到徐汇滨江,并在穹顶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艺术季主题为“共栖”,意在探索自然与城市的平衡与发展。原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经过改造,以“穹顶艺术中心”登场,用作空间艺术季开幕式场馆。沿着滨江向南走5公里,分布有30余个户外公共艺术展项。除了主展场,全市还有20个展区共同演绎“共栖”主题,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2015年,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徐汇滨江开幕,不仅推动了滨江地区的发展和工业遗存的有效利用,也在西岸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使其逐渐成为上海的艺术中心之一。今天,城市空间艺术季再次回到了徐汇滨江,将展览活动融入公共空间提升的大背景之下,展现了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多个艺术领域的探索。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的开幕式在穹顶艺术中心举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的开幕式地点位于上海穹顶艺术中心内,而这一举办地也延续了工业遗存有效利用的主题。该场馆由原水泥厂预均化库改造而来,曾是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主要生产性设施。20世纪20年代,这里生产的水泥被用于建造上海的外滩建筑群。2006年,因世博会的契机,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始了整体的规划与升级,试图实现还江于民的目标。2009年,为了结合上海市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以及徐汇滨江片区的规划改造升级,上海水泥厂告别了黄浦江畔。

上海水泥厂 (1920年代)

改造后的穹顶艺术中心©Plankton ©SHL

SHL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团队在保留原始形态和结构的基础上,对这座旧厂房进行了翻新。项目建筑师陈超告诉记者,建筑内部增加新的结构框架以支持场馆的多功能使用场景;屋顶以全新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覆盖,夜晚犹如一盏灯笼发散出朦胧的光。白天,人们透过半透明的屋面板,可以看到还原成初始橙色的保留结构。

穹顶艺术中心模型,展现建筑结构 ©SHL

从穹顶艺术中心出发,便开启了此次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探索之旅。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主题为“共栖”,意在表达“生态”“环境”等耳熟能详的概念从诞生、发展到现今,丰富的整体观和多元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为基础,探讨自然与生命如何共栖的思考和想象。在主题之下,展览将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多视角的展陈,广泛呈现研究者们、艺术家们和设计师们的探索与感知。

主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院长表示,“这一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关注的生态以及共栖的问题,实际上是把我们对于城市的发展未来的愿景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展区徐汇滨江应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或者有代表性的案例,那么如何从徐汇滨江再出发,未来我们上海的城市空间应该如何发展,如何为全球呈现高品质发展的上海样本,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很重要的新命题。”

滨江公共艺术

此次艺术季的主题演绎展区位于徐汇西岸南段,龙耀路至淀浦河5公里滨江地区。沿着滨江猫形雕塑《猫知道方向》所指引的方向行走,途经多个户外公共艺术作品后,便可抵达主场馆——白猫主展馆。

Tango《猫知道方向》,沿着指示牌走,便可来到主场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记者了解到,展览共邀请了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荷兰、希腊、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阿根廷、立陶宛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参展人/团队/机构,如艺术家邱岸雄、Tango、法国的艺术家夫妇克莱达特&佩蒂皮耶、徐戈、刘毅、曹明浩&陈建军等,建筑师张永和、柳亦春、张斌、刘宇扬、张佳晶、一专一村、无名营造社等,国内外机构密斯·凡·德·罗基金会、罗马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丹麦扬·盖尔建筑事务所、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上海自然博物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平行空间、或然景观与苏州市园林博物馆等,共同呈现30余个室外展项和70余个室内展项。

在穹顶艺术中心的不远处,首先能看到的公共作品是艺术家夫妇克莱达特和佩蒂皮耶的作品《沐浴者》。他们的创作通过多变有趣的形态探索身体在雕塑和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同状态,而作品《沐浴者》则再现了想象中的海边场景,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艺术家徐戈的作品《风之屋》则是一个房屋状的装置作品,房屋的中心设有风动结构,被驱动后形成如水纹荡漾般旋转、摇曳的姿态。徐戈说,这一作品灵感来自石窟寺的造型,每个空间都诉说着各自的历史与回忆,并串联起共同栖居的场所。

克莱达特 & 佩蒂皮耶,《沐浴者》

徐戈,《风之屋》

5Dx 筑新的作品《龙卷风》是一个银色的装置作品,从大自然的风的视角切入,将气象和地理纳入创作在滨江掀起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风暴”。设计者希望在“龙卷风”中体会并敬畏自然,也是对“共栖”的开放式解读和反思;众建筑与法拉利织物集团的项目《卷叠儿/叠儿卷》是曲面膜单元形成的不同组合,旨在能与人产生多样互动。而大料建筑创始人刘阳的作品《进山的孩子》是一个装置作品,希望公众被场地所吸引后,与装置发生互动。艺术家刘毅的项目由《椿树》《花月》《家园》3件装置构成。此系列创作与艺术家的时空体验、生命体验息息相关,尝试将中国传统的“物候”这一生态意识融入创作之中。

5Dx 筑新,《龙卷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众建筑与法拉利织物集团,《卷叠儿/叠儿卷》

在滨江沿岸,除了装置作品外,亦有全新的待启用的景观类设计项目。如建筑师张佳晶的《河图洛书亭》就是一个待功能植入的新空间。该空间由传统自然万物与人的共栖共存的意向出发,以中国文化源头的河图洛书为依凭,将空间划分为九格。在室内抬头仰望,通过屋顶的窄窗将视线引向深空,个人的渺小和宇宙的辽阔在此相融。 建筑师水雁飞的《草台》位于临近西岸春申港桥东北侧的绿地内,构筑部分由两块直纹曲面的斜屋面交叠内凹构成,与绿地形成良好的围合感与互动性。其中,较高一块下部为咖啡馆和半室外休闲区,另外一块下部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配套功能。设计师通过提升原有基础性景观,为未来城市生活提供不同的使用场景。

张佳晶 高目建筑,《河图洛书亭》©️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河图洛书亭》(内部)

郭怡妦、孙田 或然景观 + 薛志坚 苏州园林博物馆,《复园》©️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来自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团队将滨江的一块工业场地改造成一个园林景观——《复园》。白天,这里可以进行自然教育导览;夜间,则进行投影展示园林与景观。在该团队看来,这里既可以是后工业地景,也可以是江南园林的场地。

白猫主展馆:展示四个板块70余项室内展品

当观众沿着《猫知道方向》行走至一个大型装置《白猫留声机》前时,便来到了白猫主展馆。

白猫主展馆门口的Tango作品 《白猫留声机》

“白猫主展馆”位于滨江岸线南侧淀浦河边(港口渡口站以南100米),由原白猫洗涤剂厂库房改造而成。建筑改造方案保留了厂房的主体结构和大部分外立面原貌,并对内部空间进行翻新以满足展览的需求。外部空间的设计从场地要素出发,将由楼梯和坡道组成的漫游体系植入建筑的外立面和场地植被间的空隙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植物,同时确保外部动线可以顺畅地到达各层展区,并满足观众停留观景的需求。这里集中展示了四个板块的70余项室内展品。

白猫主展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白猫主展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白猫主展馆内的作品在“共栖”主题之下,分为四个板块依次展开:从“与谁同栖”的关注,到“置身事内”的思考,再到“都市之策”的展望,最后到“自然答案”的期许。主展馆改造建筑师袁烽表示,“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了‘生态之城’的目标,其实它除了具有高强度的开发能力和高密度生活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建立人和自然共生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往的共栖是什么,我觉得共栖实际上是一种多层面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技术全新的一种关系的探索。”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与常规室内展示不同的是,主展馆的第一件作品《风土水灵·生境空间》是将自然引入室内,消除了室内与户外的割裂感。《风土水灵·生境空间》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The Nature Conservancy) 创作,将展馆一楼的室内空间打造成一个占地近千平米的植物群落花园。这一花园以生态循环中的风、土、 水及各种生物这四种基本元素为主题和原料,配上了不同造型的装置作品和影视屏,这是一个兼具休闲互动、观影学习、举办各类市民活动的多功能的生态客厅。而在这个大花园里,还藏有一个高山植物纸艺展“纸在自然”,这是艺术家舒欣的纸艺作品,与自然植物并置呈现。大自然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用一个兼顾生态功能性、科普教育性、艺术美观性和生活实用性的室内生态复合空间,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态特征,摆脱传统科普教育的枯燥被动,消除艺术的距离感,激发观众主动探索与思考的欲望,和观众一起探讨城市空间的生态未来。”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生境空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在主展馆的二楼三楼,便是一系列“同栖”的探索。例如,运河基金会的《我们是水》探索了河流作为文化和自然景观塑造者的作用,探索了不同且丰富的生态系统、水和能源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物理和化学特性。这种探索也涉及公民的日常问题,例如水在城市、家庭和工业的消耗、水足迹概念的解释、可持续水管理,以及相关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同解决方案。傅百林的作品《树》用水墨介入影像,既饱含摄影术囊括的丰富客观细节又保留了绘画背后的丰富想象。

此外,《同济大学精灵志》 汇集了同济多学科师生在过去数年间在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方面的协同创新研究成果,分析揭示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规律特征,探讨野生动物友好型校园发展路径。 而董楠楠的《都市“蜂”景》以蜜蜂为主题,展示蜜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结合都市养蜂的场景,体现养蜂的艰辛、乐趣,以及蜜蜂在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性……

杨泳梁,《极夜霓虹》

武子杨、 马克·拉莫斯,《互联网生态系统》©️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Jacopo Benedetti, Alessandro Nanni, Giovanni Chiaramonte, Michele Nastasi, Fabio Tasca,《无名》©️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展厅现场

S2建筑中的十年回顾

值得一提的是,在户外的参观路线上,有一座小的展馆——S2水岸汇(张家塘港站),里面有一场文献展“每一季都是一个新的开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十年展”,回顾了空间艺术季的过往十年。

S2建筑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打造具有“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的城市空间艺术品牌活动,继承发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通过空间艺术布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实践的相互推动,赋予城市空间更多的内涵和价值。自2014年起筹备立项、2015年举办第一届以来,每届都以不同主题、不同城市空间为基础,宣传展示了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并产生深远影响。第一届的主展区徐汇西岸飞机库成为西岸文化长廊的艺术中心,第二届主展区的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在闭幕后已举办多场先锋、时尚活动,第三届将杨浦滨江5.5公里岸线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第四届,更是推动了全国52个城市共同签署《“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第五届,全市20个展区以“共栖”为主题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示上海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和技术方法推动生态网络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每一季都是一个新的开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十年展”

“每一季都是一个新的开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十年展”

6个重点样本展区+13个实践案例展区+百余场公众活动

记者了解到,除了徐汇滨江的主展场外,此次城市空间艺术季还有6个重点样本展区:包括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的相关展区。其中,示范区展区位于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交界的元荡地区,是示范区生态修复、功能提升、岸线贯通的标杆项目,五个新城的嘉北郊野公园、庄行郊野公园、五龙湖公园等是新城绿环重要的环上公园,结合空间艺术季活动,进一步强化生态本底,提升郊野景观,加强文化艺术植入,打造都市旅游休闲目的地。

建筑师刘阳,《进山的孩子(Play with nature)》

此次城市空间艺术季还有13个实践案例展区,从不同层面展示各区特色的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公众在空间艺术季期间,可以前往各展区看展打卡,运动放松;也可以参与自然研学和绿色低碳活动,与艺术作品亲密互动;还可以留下宝贵的建议。

此外,本届空间艺术季的公众活动将结合“共栖”主题和四大版块展览内容,延续形式多元、全龄参与、兼具专业性和公众性的特色,以主题演绎展区为主要活动场所,联动全市20个展区,策划“4+1”个版块分类引导和串联活动。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态远见计划 - 生》©️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曹明浩、陈建军,《居住学校》

“去感知,与谁同栖”将组织自然科普分享和室外展区的自然空间探索等活动。“去参与,置身事内”,将组织艺术工作坊,邀请公众参与共建共创活动。“去探讨,都市之策”,组织建筑规划等专业学术沙龙、论坛等活动。“去寻找,自然答案”,组织生态设计、景观设计等的学术沙龙、互动工作坊等活动。“去联动,全市动员”,将运动休闲活动、直播展场等形式联动至其他19个展区中,邀请其他展区进入主题演绎展做快闪推广活动。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展至11月20日。

    责任编辑:陆斯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