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小博说】时至中国农民丰收节,博物馆里藏着的那些农具你能认全吗?

2023-09-23 09: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农民丰收节

时间过得好快啊!

白露好像刚过去,金小博掐指一算,明天就是秋分了。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燕子纷飞。北方风吹麦浪穗飘香,遍地金黄收割忙。原来又要到“三秋了”,要秋收了!

哦,好像是哪里不对。准确地说,明天同时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也就是说,自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富饶的节日里,我们必须来聊一聊跟农民丰收有关的话题——

“三秋”是我国一年中第三个农业大忙季节(另外两个分别是春耕、春种和“三夏”),包括秋收、秋耕、秋种。一般说来,“三秋”是从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上中旬结束(为什么这么长?毕竟我们大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环境差异大,南北方种植种类多样、开镰收割时间差异也大。)

其间,南方地区要抓紧时间收割水稻、玉米等秋收作物,而北方的春小麦、马铃薯等早春作物也应该在上一年秋收后结合整地进行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反正这个时节就是“幸福地忙碌”!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秋收一般都是这样的。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连片的麦田(稻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出谷一气呵成。

机械化收割真的是省时省力。

那传统农业在几千年前又是怎么样呢?在这里,金小博先给大家上一幅《收获》图(敦煌莫高窟第148窟)。

壁画里,是一番热闹的收获景象。农人们两个一组、三个一队,配合默契,用着各种农具收割、捆扎、挑担、打场、扬场……一旁耕牛正惬意休憩,似也在蓄足干劲,随时等着主人的召唤。

其实农业生产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农具,而农具的变迁紧跟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史。今天,金小博就带你看看那些在机械化之前“曾经”的农具。

原始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人类。石斧、石犁等作为“上古神器”,承担了采果子、打野兽的历史使命。这里要介绍的是金山博物馆展出的几件“常用”农具。

石斧是上海先民使用过的石制工具。这件石斧扁平梯形,器表经细致抛光,刃微弧。上部中间有一圆孔,以管钻对钻而成,孔壁留成旋痕。可以作为生产工具,用于劈斫树木,在部族争斗中,也可用作武器。

石镰是收割农作物的农具。这件石镰弯条形,凹弧刃,单面斜刃,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器形规整。它的出现反映了农耕技术的进步。

石锛是木材加工工具,主要用于锛木。这件石锛质地坚硬,通体磨光,器形扁薄,刃部锋利,有使用痕迹。

三角形石犁(上海博物馆馆藏)

体形扁薄,平面呈等腰三角形,两腰为刃部,打磨平整。犁身上琢出三个圆孔。这种石犁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安装犁床、犁架。多孔石犁使犁头与犁床的结合更加稳定。

石耘田器(上海博物馆馆藏)

耘田器是稻田中耕的农具。这件耘田器形体扁薄轻巧,经过精细打磨,十分规整。凹弧形背,中间凸出的部分向两侧外勾。凸弧形刃的两面都有明显的摩擦痕迹,属反复使用后留下的痕迹。因器小轻薄,特别适宜松土除草。

铁农具产生于春秋战国,普及推广在秦、汉,成熟发展于隋、唐、宋、元。铁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V字型铁犁头减少了耕作的阻力,铁插增加了翻土的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

此外,还有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可谓是鼻祖了!各位看官可能还会很眼熟——连枷。

连枷是我国古代运用广泛的打谷工具,(其实现在有些地区打谷、打油菜仍然有用到哦!!!)。王祯在其古代农学专著《农书》有如此记载:“连枷,击禾器……其制用木条四五茎,以生草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挺为之者,皆于长柄头造为擐轴,举而较之,以扑禾也。”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曾描写过: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其实,连枷起源久远,在春秋左丘明的《国语·产语》就有记载:“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lei)、耜(si)、耞(jiā)、芟(shān)。”,其中,耞就是槌枷、连枷。从中可知,自有了农耕文明开始,古人就已经善于使用各种器具进行耕作收获。

而在中国大一统局面形成的秦汉时期,农具也进入一个更高阶的阶段,变得具有“强复合型”特征。其中有西汉耧(lóu)车,其用途是对土地进行播种。

据专家考证,西汉晚期还出现了一种闭合式的风车,一直沿用至今日。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则绘有具体的风扇车图。(这东西我们这里可能叫扬谷风车,用来脱粒)

在装有轮轴、扇叶板和曲柄摇手的右边,风扇车的工作原理是一个特制的圆形风腔,曲柄摇手的周围圆形空洞,就是进风口,左边有长方形风道,来自漏斗的稻谷通过斗阀穿过风道,饱满结实的谷粒落入出粮口,而糠粃杂物则沿风道随风一起飘出风口。

至隋唐时代,用来耕田的犁构造大为改进,出现了曲辕犁。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唐代犁的复制模型。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唐代农学家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木与金凡十有一事”, 曲辕犁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长达2.3丈,必须双牛才能牵挽,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作的深度。其原理仍然被今天的机引铧式犁采用。曲辕犁在古代农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十三世纪,欧洲才出现与曲辕犁类似的步犁记录。

宋元时代农具变更把重点放在了“动力学”上,进行了各种改进。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用来提高效率。并且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改变工具的部件,加强了后端生产工具的使用。

王祯创制的的“水轮三事”在普通水磨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它的轴首装置,使它兼有磨面、砻稻、碾米三种功用,据传一天加工的粮食可供一千多户人家食用。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没有太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种植农作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农具的种类不胜枚举。农具的变迁,不仅让华夏儿女得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最后,大家猜猜这是啥?

答案:

担钩,自制的一种捆绑工具快速捆绑柴草,以前家里用来捆绑垒起来稻谷担子,各地可能叫法不同,制作略有差异。

左右滑动查看答案

刘秀英《兴隆县发现汉代铁犁锋》

陈文华《试论我国传统农业工具的历史地位》

原标题:《【金小博说】时至中国农民丰收节,博物馆里藏着的那些农具你能认全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