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民大国·40年40本书”揭晓,涵盖政经人文社科等领域
9月23日下午,《新京报》“大民大国·40年40本书”揭晓礼在北京举行,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家评委、线上读者和现场观众投票,最终在100本提名书单中决选出了影响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40本书。
100本提名书单的筛选过程于2018年春天开始筹备、启动。5月到6月,书评周刊编辑部先提名了800本海选书单,并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补充;7月,书评周刊编辑部筛选出第二阶段入围的300本书目;7月29日,书评周刊编辑部邀请了各领域共十余位学者、作家,通过现场讨论投票、现场计票产生了100本决选书单。书单产生后,通过线上线下宣传邀请大众读者和其他专家学者一起投票,以及国内41所高校学生社团和21家独立书店的支持,最终加上现场投票,统计公布最终的40本书目。
最终评选出的40本书,包含经济、社会、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首次公开出版,或首次被翻译引进中国大陆是在1978年及其以后。它们都在现实逻辑中对人们的认知、审美或社会经济实践等产生过重大影响,或是推动了社会经济秩序或法律制度改革,抑或严谨地描述或解释了一个当时的真问题。
9月23日的评选活动主要根据不同领域的学者分为三场论坛,邀请了十位不同领域的学者嘉宾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思想、政经等领域的阅读进行集中回顾。
审美与启蒙:40年的文学阅读史第一场论坛“审美与启蒙:我们40年的文学阅读史”,邀请了学者止庵、诗人欧阳江河、作家梁鸿、作家双雪涛,共同回望中国读者在过去40年中文学阅读趣味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当下的影响。
1980年代,西方文化热潮汹涌而来,大量文学名著被译介到国内:《鼠疫》《麦田里的守望者》《百年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这些大名鼎鼎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被千万青年奉为精神食量的文学作品,如同一片久旱土地上降下的一场大雨。而这些书籍的译介也深深影响了1980年代至今一大批华语作家的创作。华语文坛涌现出一大批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顽主》《白鹿原》《黄金时代》《活着》《废都》……这些都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先后出版,为华语文学阅读注入了一股新鲜生猛的力量。而近些年出版的《2666》《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迅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梁鸿谈到自己在乡村的阅读经验,她认为读书对人有一种内在的情感培养,“我们有时候不知道那种情感怎么表达,也不知道怎么去理解生活,书籍里边提供了一种方式,你会惊诧于人情的复杂,惊诧于自己表达的贫瘠。少年时代,我也比较孤僻,经常一个人在我们家乡的小河旁读一本书,一直到黑夜将近,去感受自我。所以对我而言,读书是感受自我的特别好的形式,你突然之间一个人跟一本书相对。”
本次入选四十年四十本书的有《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活动现场作家们也对卡夫卡的小说写作提出看法。
双雪涛谈到自己读的第一个卡夫卡写的故事是《在流放地》,他觉得卡夫卡的写作有种非常精准、机械的感觉。“他的内在是极其荒诞、极其有预言性的东西,但是外在的东西像特别坚硬的钢板一样去运作的,我觉得他属于20世纪,他对这个世纪的影响都是根本性的。”
梁鸿认为,卡夫卡《变形记》不是在批判所谓的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她觉得卡夫卡是在批评人性最深处的那种冷酷。“卡夫卡是精妙的作家,如此沉重的主题,又如此的轻盈,那么短,你读起来又充满着怜悯,说不出来五味杂陈的感觉,卡夫卡不单单是一个文体家,他有表达人类命运的时候那种独特的形态。”
戴锦华怀疑与焦虑:朝向未来的精神史
第二场论坛“怀疑与焦虑:朝向未来的精神史”,邀请了历史学家雷颐、大众文化与电影学者戴锦华、思想史学者贺照田,他们共同回顾40年以来时代焦虑与精神面貌的变化,并探讨当下与未来观念的诸种可能。
回顾过去40年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最深广的哲学思潮,或许不少人会提及“存在主义”。上世纪80年代,法国哲学家萨特厘清存在主义观念的“小册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风行一时,兴起了一场“萨特热”。存在主义鼻祖人物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虽厚重艰涩,也吸引了大批对此着迷的大众读者。存在主义要探讨的问题,直至今日仍具有巨大意义,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连接,只需看看当下流行的关键词“葛优躺”“空心病”“佛系青年”,就知道存在主义的思考仍有助于我们今日在观念与行动中完成自我、寻求意义。而面对我们时代更深广的怀疑与焦虑,过往40年的书籍出版有着更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吸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规训与惩罚》《释梦》……这些作品的译介与重大修订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狂热。
戴锦华谈到,他们这一代人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但是存在主义特别流行的时候我非常蔑视萨特,我觉得萨特是一个dancer,是一个在追光灯下表演的人,反而是年纪越大,越理解历史中的萨特,越理解存在主义。我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西蒙·波伏娃作为萨特的伴侣,作为存在主义重要思想家,其实她的女性主义是一种存在主义,这种清晰的认知是很晚才到来的,而存在主义的反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波伏娃所说的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而是后天被养成的。整个大学时代弗洛伊德和荣格是对我们影响很深刻的。相反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的思想家拉康是很晚才读到的,我到电影院教书的时候才经由电影理论,因为拉康没有翻译。”
贺照田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众思想精神方面的发展做了回顾,他说:“1980年代中叶的时候,特别是新启蒙思潮比较成型,对中国的现代化的观念落实下来的时候,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为什么精神文明方面的问题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跟中国现代化不够、中国现代社会受现代观念的冲击不够、启蒙不够的这些东西有关。但是这个东西到了1992年以后,像自由主义和左派的分化,包括那个时候国家主义和儒学热、保守主义开始兴起,这些思潮都有所谓的回答。”
贺照田提出这些思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是具体去研究问题,而是给了那些问题一个答案。“我觉得如果要建立朝向未来的精神史,而且是一定程度摆脱怀疑和焦虑的那样一个目标的话,知识分子必须要做一个工作,要具体去考察当代中国的这些看起来跟精神和身心有关的现象,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把握。”
选择与变革:如何通向更好的市场第三场论坛“选择与变革:如何通向更好的市场”,邀请了经济学家张维迎、政治学家任剑涛、法学家高全喜,从不同视角切入市场发展这一议题。
1978年伊始的“改革开放”,是每个国人绕不开的一件大事。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国家经历过市场经济破土而出的憧憬,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创造,国家与个人财富不同程度的积累,创造了举世震惊的经济增长奇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通向市场经济之路》《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这些著作都为市场经济的兴起、确认和进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探索与映照。而不可避免地,我们的国家也经历过下岗改制的阵痛、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财富积累差距带来的矛盾。如今中国经济从增速到转型、从观念到政策等领域都面临新一轮挑战,如何在选择与变革中通向更好的市场,是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一节点上需要探讨的问题。
高全喜谈到,从1980年代甚至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知识界、图书界还有两块没有被谈到的、影响甚远的部分,一个就是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一系列翻译与研究,尤其是经济学发展到非常细致化了,到制度经济学到部门经济学,所以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些书广泛影响了很多人。还有一个谱系是法律相关联的,关于人的权利、法律规则、法制社会、法律思想以及相关联的话题,这又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的读书的演变。
“这两个演变恰恰弥补了单纯的空洞的人文思想,才使得40年中国的读书,我们思想的丰富性,甚至我们很多人的人生的命运与此相关,甚至中国整个社会的转型发展面临着危机,也与这两个知识结构相关联。”高全喜说。
附最终书单:
1《一九八四》[英]乔治·奥威尔
2《黄金时代》王小波
3《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4《极权主义的起源》 [德] 汉娜·阿伦特
5《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
6《通往奴役之路》[英]弗里德利希·哈耶克
7《金庸作品集》金庸
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 马克斯·韦伯
9《论美国的民主》[法]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10《顾准文集》顾准
11《活着》余华
1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法]米兰·昆德拉
13《白鹿原》陈忠实
14《古拉格群岛》[俄]索尔仁尼琴
15《乌合之众》[法] 勒庞
16《时间简史》 [英] 史蒂芬·霍金
17《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 塞缪尔·亨廷顿
18《规训与惩罚》[法]米歇尔·福柯
19《第二性》[法]西蒙·波伏娃
20《小王子》[法] 圣埃克絮佩里
21《联邦党人文集》[美] 汉密尔顿 等
22《释梦》[奥地利] 弗洛伊德
23《江村经济》费孝通
24《哈利·波特》[英]J.K.罗琳
25《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26《顽主》王朔
27《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英] 卡尔·波普
28《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29《宽容》[美] 亨德里克·房龙
30《自由论》[英] 以赛亚·伯林
31《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
32《光荣与梦想》[美] 威廉·曼彻斯特
33《傅雷家书》 傅雷/朱梅馥/傅聪
34《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
35《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
36《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37《巨流河》齐邦媛
38《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奥匈帝国]卡夫卡
39《菊(花)与刀》[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
40《干校六记》杨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