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奔流│对话昆曲王子张军:在文化包容上,上海和巴黎越发接近
“昆曲王子”张军和巴黎缘分深厚。2011年,在巴黎塞纳河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张军从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手中接过证书,成为“联合国和平艺术家”。此后数年,他多次往返上海与巴黎,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时任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邀请了130多个国家的驻法大使来到他在巴黎的官邸,全新修缮完成的拉塞尔圣克卢宫古堡,欣赏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张军制作主演的“园林版”《牡丹亭》。两天的时间,共有两三百位巴黎的政界、企业界、文化界、艺术界人士,欣赏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另一种呈现。这可能是昆曲演出历史上涉及观众国籍最多的一次。
2018年2月的中国春节期间,巴黎罕见大雪,塞纳河两岸银装素裹,巴黎爱乐音乐厅却有一抹暖意的中国红。张军带着一个非常纯净版的《牡丹亭》,四个演员,四个乐队成员,没有麦克风,对着音乐厅中的两千多名观众,把中国最美的古典艺术介绍给了西方艺术观众。
“有那么几年,我几乎每年都会去巴黎参加活动、演出,甚至还在埃菲尔铁塔下面演唱过昆剧。在我的印象里,巴黎始终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每一次活动,几乎都会面对各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和参与者。他们对文化的尊重,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张军说,在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交汇方面,这些年,上海和巴黎愈发相似。
张军最近一次的中法文化交流就在近日上海。2023年9月22日,“奔流·水上音乐会”于上海总商会(旧址)举办。中法音乐人相聚苏州河畔,在优美旋律中共叙中法艺术交流华章。
这次“水上音乐会”是《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中法艺术元素,包容古典与流行,通过爵士乐、咏叹调、华语流行美声、昆曲等丰富形式为观众带来优雅享受。
在《奔流》开启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对张军进行了专访。
奔流·水上音乐会现场,张军在演唱
澎湃新闻:这些年去巴黎做了这么多戏剧文化交流,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张军:2018年春节,我在巴黎爱乐音乐厅演了一个非常纯净版的《牡丹亭》,当时是他们音乐厅策展人埃马纽埃尔·翁德雷邀请我们去的。我记得他当时反复和我说,要纯粹、要极致。而且他还反复用了“pure”这个词。他当时就表示,想让西方最主流的爱艺术的观众知道,中国不仅仅有大熊猫和功夫,还有有这么纯净的、极致的艺术。
那一天的音乐厅有两千多个观众,但是我们台上只有4个演员,而且没有用麦克风。我当时其实没有安全感,因为我听不见自己的回声。但是现场的观众反响太热烈了。大家都冒着大雪来看演出,而且演出票提前半年就售罄了。我感觉到法国的艺术观众真的非常尊重古典艺术,也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尊重。
这个演出当时非常震撼我,也给我自己很多鼓舞,我想我们可以很自信地去面对我们现在的戏曲古典艺术。而且“pure”这个词,也给了我更多对艺术的理解和启发。
张军(左四)和巴黎爱乐音乐厅策展人埃马纽埃尔·翁德雷(左三)在后台合影。
澎湃新闻:你和巴黎的缘分挺深的,当时领取“联合国和平艺术家”就在这个城市,你当时对巴黎或者那个场景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张军:我印象中领奖的教科文组织总部就在塞纳河左岸,从大楼窗户里望出去还能看见埃菲尔铁塔。
我记得当时博科娃念颁奖词的时候,台下坐了100多个人,真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各种肤色。因为他们都是全世界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团。我当时真的觉得,在这样一个场合,领取这样一个荣誉是挺荣耀的。
我也在想,为什么巴黎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文化非常宽容、非常交错,我在面对多元文化互动的时候,也很受鼓舞。因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这么不同,所以我更加坚定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
2011年,张军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接受“和平艺术家”证书。
之后有两三年,我每年夏天都会去巴黎,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让全世界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交流各自领域发生的事情,这个交流就像一个家庭聚会一样,因为可以了解到各个国家的文化正在经历的变化。我会和他们交流,昆曲艺术如何生生不息地传播传承,让他们看到我们在大学、中学里的演出,还有各种当代形式的演出,看到古老艺术和年轻人在一起。一些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就会很惊讶,因为他们知道昆剧艺术有600年历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竟然也能够这么生机勃勃。
澎湃新闻:法国的文化艺术界对你和昆剧都比较熟悉和认同,你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军:这要感谢世博会。2010年6月开始,我一直在朱家角演出园林版牡丹亭。整整5个月,是最热的季节,非常辛苦。但因为世博会,世界各国的人都会来到上海,而园林版《牡丹亭》,可以说是了解中国文化特别好的一个窗口。当时各国的嘉宾和观众真的是纷至沓来。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叫汉斯,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助理总干事,他回去以后和总干事分享了我们这个演出,因为他们知道昆剧是联合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这样一个场地、这样一种形式的演出,他们都觉得很特别。后来纽约时报也写了报道。当他们了解到我从1998年就开始做昆曲普及,已经坚持了十多年之后,他们就觉得应该授予一个奖。因为这很符合他们授予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就是希望能看到像昆曲这样的古老文化依然鲜活,也唤起大家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能量。
所以我至今记得博科娃女士讲,她觉得中国的非遗应该像园林版《牡丹亭》那样,在传统里面获得更多当下和未来的经验。
澎湃新闻:明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这次你和中法音乐人一起在苏州河畔参加了《奔流》活动的演出。我记得中法建交50周年的时候,你在法国外长巴黎郊外的外交官邸为全世界外交官演出。你认为戏剧是否可以成为中法文化很好的交流平台?
张军:那次演出很特别,因为真的是世界各国的大使来看,全世界的外交官都在这一个地方,看到了中国的昆剧艺术。后来第二天来的观众都是巴黎的政要和文艺界人士,还有一些专注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全球奢侈品牌巨头。
我们在法国人的园林里面演园林版《牡丹亭》,那个感觉非常不同,法国园林没有亭台楼阁,为此我们还做了很多全新的设计,有一种不一样的演出感。我记得当时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说,希望能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法国人的花园里,和全世界一起分享今天的中国人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看法。
当时我们记得我们的驻法大使也来看了演出,他特别高兴地说,西方有歌剧艺术,我们有戏曲艺术,这也是为我们争光。而且他感到意外的是,中法建交巴黎有这么多中国的演出活动,但这个来自中国的昆剧艺术演出,是法国外交部邀请的。
后来我陆续地又来到巴黎和法国其他城市进行过很多不一样的演出。包括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大厅里演出。我觉得每一次在巴黎的演出,都能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昆剧艺术,它不仅是古老的,也是当代的。
饰演柳梦梅的张军(左二)、饰演杜丽娘的张冉(左三)、饰演石道姑的李鸿良(左四)与中国驻法大使翟隽(右一)交谈。
澎湃新闻:巴黎是你熟悉的城市,上海是你生活成长的地方,你觉得它们在文化精神上有哪些相似性?
张军:是的。除了参加活动外,我在巴黎大多数的时间都会去塞纳河边散步,因为我觉得那好像是法国的一个很精神核心的部分。有时候他们很多人就坐在河边,看看书,很慵懒的样子。
有时候在法国,我感觉到一种纯粹。因为在河岸边的人跟自然的环境是完全和谐统一的。我们在上海可能还要找个咖啡厅什么的,他们就直接在河边露天的阳光下坐着,那时人的状态处于非常好的时刻。
这几年,我发现上海和巴黎越来越像了。在对文化的包容和多元交汇上,非常接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