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秋意浓庆丰收,又是一年好“丰”景
“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经历了春耕、夏耘,秋分划开一道新的界限,耕耘的日子过去,丰收的时节来临。
从北到南,丰收是一件看得见的事。饱满的稻米粒,金灿灿的玉米棒,沉甸甸的高粱,水灵灵的萝卜,灿烂、丰裕、饱满,恰如秋分后接续的那一轮满月,昭示着千百年来丰收最深厚的意趣:圆满。
正如《时间之书》里说的,“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片土地,当然也不例外。
秋分的日子,
收获是第一要事
秋分,昭告着各大粮食产区收获的开始。
“北大仓”东三省、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和两湖平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每年贡献全国约八成的粮食。而中稻、晚稻、甘薯、大豆等都属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主产区的秋季收成,牵动着亿万家庭的餐桌饭碗。
三江汇集,黑土沉积,有着头号粮仓黑龙江的东三省,种出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粮食作物。而东北冬日寒冷漫长,耕作收割一年一季,要到了秋分,黑土地才传来丰收的信号。不光是号称有米生得朱玉色的“贡米”五常大米,还有庆安大米、方正大米、通河大米、响水大米等一干地理标志农产品,都将进入寻常百姓家。
大型农业灌溉机向玉米作物喷洒水 / 视觉中国
“白露谷,寒露豆,玉米收在秋分后”,秋粮作物里,玉米占了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区则以中国北部为多。占了全国七成左右的玉米耕种面积的东三省、内蒙古和黄河太行山一带,都在盼望秋分。
在中原粮仓河南,玉米、水稻等传统粮食不必多说,汝阳、兰考等地的红薯也已长得饱满。当年用来果腹的糙粮,如今靠着“面、沙、香、甜”的特色,成了能卖出几十元一盒的“蜜薯”。
“面沙香甜”的蜜薯 / 视觉中国
一道淮河穿过安徽南北,北边忙高粱玉米,南边则盯着沉甸甸的水稻;在湖北省,中稻占全省粮食年产量一半以上。能种两季稻子的两湖平原,晚稻抽穗扬花,正在等待第二季的丰收。
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 视觉中国
对于全国各地奔忙秋收的农人而言,节气是大地的令时,也是他们的时钟。秋分蔈定而禾熟,到了秋分,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靠土地吃饭的人们眼里,秋分揭晓着一年的奔头。
秋分的习俗,
是对土地的感恩
数起各地的秋分习俗,背后大多有着农人们求丰收、庆丰收的惦念。
毕竟,对于传统的农耕文明而言,自然土地是一切的根基,秋收的丰歉与天时地利密切相连。要风调雨顺,才能稻谷满仓。
恢弘壮观的天坛祈年殿,是古代皇帝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场所 / 视觉中国
在古时,和春分相对照,秋分农忙后也要有社。社是祭祀土地神的祭坛,是关乎农事的盛大仪式。“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秋社”意在报神,向天地祖先报告丰收喜讯,还了春耕之时许下的心愿,这一年才算圆满。
当然,求神之外也要求己。操劳的农人,吃饭都不会忘记田地。像北方一些农村地区,之所以留下秋分吃汤圆的传统,最初其实是因为怕路过的雀子嘴馋,偷吃田里丰收的庄稼,要包上数十个没有馅儿的汤圆放在田间,“粘雀子嘴”。
还有一些地方,会有杂耍艺人带着“秋牛图”挨家挨户去“送牛”。所谓秋牛图,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当作是对一年农忙的一点纪念。主人家开门以后,艺人们会说些祝贺丰收的吉祥话,以讨主人家的欢喜,得到赏钱。
广西桂林荔浦县,农民牵牛耕地 / 视觉中国
北方的习俗讲究对田地的关照,而在七山一水三分田的南方,如安徽江西等地,晒秋则是秋收季节独有的风光。
秋何以能晒?名虽为秋,实际上还是讲的丰收。在秋收时节,南部的山区由于平地少,当地的村民都要利用自家的房前屋后晾晒农作物。每到这时,五彩斑斓的作物次第排开,深浅相宜,构成这个季节里最浓墨重彩的乡野美景,是谓“晒秋”。
安徽歙县“阳产土楼”村晒秋,晒出农民丰收的喜悦 / 视觉中国
历数各类秋分风俗,背后都藏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感恩。
中国人顺应节律,按季生产、顺时而食,土地馈赠人以丰收,人则借民俗仪式,提醒代代人惜取时节、感念土地。尊重自然、感谢自然的传统,由此绵延数千年,构筑成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的道法精神,为和谐自然的人地关系写下悠长的注脚。
丰收的意涵,
藏着中华文明的底色
五千年耕作历史,农耕文化对华夏大地意义非凡。秋分丰收的意义,亦不止于可见的多劳多得、稻谷万斤。
春种秋收,秋分的丰收遵循着最公平的逻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土地有它的苛刻,必须要勤加劳作、细心养护,才会回馈出沉甸甸的果实;土地亦有它的慷慨,“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千年时间,亿万儿女,皆由这方土地养育。
中国人勤勉、踏实的气质,就从脚下这方土地而来。一代代农人的双手,丈量过土地的深度,也沉淀出民族精神的底色。对于中国人来说,丰收是一种理想生活的代指,在漫长的岁月里凝聚成深刻绵长的文化意象。
如今的农业生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培蔬菜都有机器人进行作业 / 视觉中国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早在《诗经》的年代,丰收便是人们所渴望的安宁康泰。在《说文解字》里,“和”字亦作“咊”,口与禾苗,无论左右,紧紧关联,共同构成和顺的注解。
个中逻辑,恰如“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中国人朴素的生存哲学:丰收了,吃得饱了,仓库满了,人才有底气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粮食大丰收 / 视觉中国
经历过匮乏,面对过饥饿,中国人深深地理解丰饶的意涵。袁隆平院士的稻梁梦,凝结着千年来中华儿女共同的盼望:旱涝保收,劳有所得。
也是借由丰收,人与这片广袤的土地始终紧密相连。千百年来,任你现代化进程几何,土地的节律始终如一,风吹过作物的声音,正是大地的心跳鼓点。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在吃饭面前,人人都是土地的孩子。
正因此,耕作丰收,一直是民间艺术歌颂的重要篇章。京韵大鼓名篇《丑末寅初》中有这样一段唱段,“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牛,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得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书鼓声声,唱出农耕的不易,也唱出绵延的土地心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又值秋分,我们与兴业银行联合发布国风系列视频,在刚柔并济、边说边唱的京韵大鼓中,回响出的正是丰收土地的心跳节拍。
原标题:《秋意浓庆丰收,又是一年好“丰”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