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了胡歌的《不虚此行》才明白: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看了《不虚此行》,平静中充满力量。”
“看完了,眼睛酸酸的,好像在闻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直都以为,人生除了生死,无大事。可现在才发现,其实死亡就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最近,电影《不虚此行》上映后,无数人流下了眼泪。
影片中,胡歌所饰演的闻善就处于时时刻刻、回环曲折的处境里。
他像极了生活中百般煎熬的我们:
大学毕业以后成为编剧,以为前途一片光明,却始终无法写出甲方满意的故事,工作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挫;
性格内敛,不善言表,是一旦丢进人群里,就再也认不出的普通人。
闻善本以为这一生都会郁郁不得志,直到他偶然间开始帮别人写悼词。
他以文字为桥,沟通亡者和未亡人,同时也在治愈自己,与自己和解,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当死亡被稀释到极致,活着的感觉才会如此强烈。”
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注:本文含剧透,介意的书友可以看完电影再来看文章哦~
俗话说:“死亡,是一种生命修行。”
如何对待死亡,亦是一种修行。
影片中,闻善遇见了一位特殊的委托人方阿姨。
她是唯一一个提前为自己预约悼词的人,两年前,她因患癌被医生宣判还有6个月的时间,得知病情后,她没有埋怨命运,反而十分平静。
她找到了写悼词最好的闻善,让他为自己写悼词。
在生命倒计时的几个月,她用力生活每一天,画着精致的妆容,鼓励身边的患癌病人,用她的热情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是这份态度,让她的生命从短短6个月延长到了三年,还成了抗癌圈里的“网红”。
就连闻善也以为,他为方阿姨写的悼词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上,可以一辈子修改下去。
可方阿姨还是在一个平静的早上离开了世间。
好在,她可以决定自己离开的方式,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准备后事,不打扰别人,给死亡留下了最后的尊重。
人这一生,总绕不开生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知道结局。
而死亡,也许是世间最公平的事。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最终的结局都是殊途同归。
但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死亡的态度。
在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中,有一位在ICU住了四年的范先生。
他因脑梗住进了ICU,而这一住,就是四年。
除了能微弱的感知这个世界,其他的什么都做不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他只能望着头顶的天花板。
这样活着,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呢?
可即便如此,他的家人却始终不肯放弃。
站着的家人“绝不放弃”,躺着的病人只好生不如死。
我们常说,五福临门福常在,善终,是五福的最后一站。
除了表示“走得体面”外,更确切的说是没有痛苦地离开,毕竟体面与否毕竟是给外人看的,亡者本人并不知道。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尊严死”也就等同于“善终”。
然而,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对死亡的避讳,让善终也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遇到生命的消失,我们会拼尽全力地挽留。
马东说过:“我们不敢聊死亡,是因为都没有逃过我们文化基因里对我们的束缚。所以尤其有必要去思考生死,而思考的结果才是不重要的,因为思考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
如果能试着直面生死,是不是会更坦然一些呢?
米兰·昆德拉曾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别的时代,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记世事无常。
王先生是闻善的悼词委托人之一。
他是街坊邻居口中的孝子,年轻时独自在北京奋斗,扎根后也没忘记把父亲接来,对父亲的要求他总是有求必应。
父亲去世后,他还特意找到闻善为父亲写悼词。
好像所有人都以为他很孝顺,可面对闻善的问题,他却什么都说不出。
他不懂父亲有什么爱好,也不懂父亲为什么总是望着远处的山,一看就是半天。
直到儿子告诉他,爷爷其实很想和他讲讲话。
他这才想起来,父亲总是望着自己忙碌的身影,欲言又止,然后叹口气,提醒他要注意休息。
他以为爱意就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可他不知道,爱意就藏在那一点一滴的细节里,藏在日常的嘘寒问暖里。
天人永隔,他才知道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可无法好好告别,注定成为了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懂你时,我已中年。再想你时,你已远去。
好像我们都会这样。
客户的电话不敢漏接一个,爸妈的信息多回一条都觉得无力。
我们都以为相处的时间还很长,所以刻意忽略了父母期盼的眼神。
作为儿子的他已经翻篇了,但是作为父亲的日子还很长。
他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学会爱与告别。
张小娴曾说:“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
在电影《入殓师》中,入殓师大悟迎来了一位熟悉的客人,是三十年前就抛弃了大悟母子,跟亲人私奔的父亲。
三十年未见面的父子俩,再相见,却是阴阳两隔。
当大悟在为父亲入殓时,他发现父亲一直紧握着一颗鹅卵石。
而那颗鹅卵石,是大悟小时候送给父亲的礼物。
那一刻,大悟突然意识到,原来父亲从没有忘记他,他一直都爱着大悟。
虽然他永远无法原谅父亲,但在这场生离死别中,他还是选择好好告别,没有留下遗憾。
正如董卿所说的一句话:“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而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
我们试图逃避,尝试着安慰自己。
可时间并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唯有学会告别,才能做到真正的释怀。
闻善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路人。
潘聪聪评价他是“鼠眉”,又怂又low,但事实也正是如此。
明明是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可他写出来的人物都太普通,缺乏“戏剧性”,被甲方无数次退稿。
跟他合租的同学一个个都飞黄腾达,搬出了小屋,他只能找自己的师弟合租,可师弟也逐渐成了名。
到最后,小屋只剩下他一个人,望着未完成剧本,他突然不知如何下手。
难道我真的适合当编剧吗?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决定改行去写悼词。
曾经的理想被他永久封存起来,不知道何时会重启。
麦家说:“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们注定孤独,也注定坚韧。”
也许跌落谷底,才会拥有重获新生的勇气。
闻善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但在撰写悼词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原来普通人只要活成自己生命里的主角,那他的人生就不虚此行。
故事的最后,他终于再次提笔,写下他心中的主角,完成剧本。
他告别了过去的自己,和普通的自己和解。
真正的向死而生,是对过去最好的告别。
造梦者李开复曾一度以为,自己活不过100天。
52岁的他,被确诊出淋巴癌。
在人生最巅峰的时刻,他却坠入谷底。这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本以为,人这一生,最终都会死亡。
可当死亡临近时,李开复不禁开始回忆这一生:
“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
他还有太多的事没来得及去做,需要用余生来弥补。
就像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历经六个月化疗、九个月休养,他终于战胜了死神,重新活了过来。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而生的意义,在于活在当下,珍惜此刻。
只有知道死亡有多痛苦,才会懂得:向死而生,才是人生最高级的活法。
如果有一天面对死亡,你是否觉得不虚此行?
这个问题,也许闻善曾问过自己无数次,但每一次都几乎没有结果。
在理想与现实的逼仄中,他创作出了小尹这个人物。
但这个人物只有形没有神。
最初,小尹总会反复地询问闻善:“你到底能不能把我写出来?”
闻善一直想给小尹写一个完美的故事,可是他对人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迟迟无法动笔。
直到他为那么多人写了悼词后,才发现,普通人的一生依旧充满意义。
于是,他终于与自己和解,与自己普通的一生和解。
电影的最后,豁然开朗的闻善对小尹说:你可以做主角。
同时,这句话也说给了他自己,说给每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即使没有完美的人生,也可以做自己的主角。
毕竟,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如活得更有意义。
就像作家王小波所说:“我们无法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们可以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作者 | 季小念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原标题:《看了胡歌的《不虚此行》才明白: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