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晓晶谈金融支持科创:把风险定价交给市场,建立容错机制和包容监管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2023-09-22 17:32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9月22日,在2023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指出,风险和不确定性是连接金融与科创的“桥梁”。对科技创新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跨越“死亡之谷”,而对金融体系而言,风险定价及风险配置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正是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与科技创新产生了天然的联系,也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提供了完美的理由。”张晓晶表示,一个金融体系,其在识别风险、风险定价以及配置风险方面具有优势,那么它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也必然占优。

聚焦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张晓晶指出了其中的“软肋”:“风险识别能力不足、风险定价与风险配置功能障碍,恰恰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这也成为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足的根本原因。”

张晓晶表示,“四位一体”赶超模式(国有企业的“结构性优势”、地方政府的发展责任与软预算约束、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及中央政府的最后兜底),使得金融资源的风险定价与合理配置并非由市场决定,而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干预影响,导致风险定价扭曲和金融资源配置不当。一些部门获得大量信贷资金,却未能承担相应风险——这是由隐性担保、刚性兑付及大而不能倒所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能在其中发挥作用,而是强调政府作用的发挥也要以不损害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前提。

“金融支持科创需要来一场‘思想启蒙’。”张晓晶表示,资本价值取决于未来预期,而不是过去,这是真正的金融认识论上的革命和“思想启蒙”。正是这个革命,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当下金融对科创的支持,取决于对未来科技创新成果的“预期”。

张晓晶表示,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金融,或者金融处在一个完全附属的地位。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把计划经济时代金融只是作为出纳的角色解放出来,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储蓄-投资转化以及经济赶超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他谈道,金融的相对独立恰恰是金融能够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摒弃金融只是实体经济附庸和镜像的 “传统” 思维,准确理解经济金融共生共荣的辩证关系。发展金融并不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美国科技强与其发达的金融体系密切相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没有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支撑是无法实现的。

在张晓晶看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破除隐性担保、兜底幻觉和所有制歧视,完善金融在风险定价和风险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金融支持科创的制度保障。

金融支持科创还必须了解科技创新规律,特别是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基本规律。经验表明,新技术的采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期初低估、期未高估的现象,大体呈“J曲线”模式。

谈及创新失败与容错机制,张晓晶表示,从微观层面要允许投资失败,国企要建立容错机制。宏观层面要容忍波动与泡沫,守住风险底线并不意味着对于金融风险的零容忍。金融功能的发挥正是在波动中实现的,正如价格机制的作用也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来实现是一样的。这意味着监管要有包容性。

此外,张晓晶也谈道,防止技术发展屈从于金融法则。技术发展完全由市场或金融法则决定,可能会偏离社会最优目标,比如大量投资追逐后期治疗药物的研发,而不是前期预防性药物的研发;AI技术更多是面向替代人工而不是赋能或辅助人工等。

“风险识别、风险定价与风险配置是中国金融体系的‘软肋’,缺乏现代金融思维导致对科创(企业)的不当评价是理念认识上的‘软肋’。”张晓晶总结道,解决方案需要来一场思想启蒙,把风险定价和风险配置交给市场,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建立容错机制和包容监管,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科技治理。

    责任编辑:王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