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场|重看俞云阶:被遮蔽的“勇猛精进”
在20世纪上海美术的发展进程中,俞云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是杰出的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大家,也是美术教育家。但由于种种原因,俞云阶对美术史的贡献并没有被社会广泛知晓。
9月22日,“勇猛精进——俞云阶文献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通过作品、手稿、文献、视频等资料,从美术史的角度,梳理了俞云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历程。此次展览还有多幅作品是第一次展出,其中俞云阶目前唯一的一件大型主题性绘画作品《高歌猛进——9424高炉整体起吊》因历史原因湮没无踪,这次油雕院举办俞云阶文献展筹备工作时,发现俞云阶笔记本中的线索,才将油雕院仓库中未名的画作与《高歌猛进》对上号,该画作此番也是首次公开展览。
俞云阶
展览现场
俞云阶于1918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35年至1941年间先后就读于苏州美专和前中央大学艺术系,师承颜文樑、徐悲鸿、吕斯百、傅抱石等艺术大师。上世纪50年代,被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选中,成为上海地区唯一入选“马训班”成员。俞云阶的油画实践受到法派和苏派双重影响,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油画家之一,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美术教育家。
《残雪》布面油画 尺寸不详 1948(中国美术馆收藏)
《瞿秋白在家乡》布面油画 138×60cm 1980
俞云阶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以徐悲鸿对其的赠言“勇猛精进”为人生格言,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致力于油画语言的中国化表达,以精湛的写实油画技法和饱含真情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让油画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用视觉语言生动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共和国国家形象和精神意象。
由于种种原因,俞云阶在现实主义油画领域所取得艺术成就,以及他作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所作出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贡献,尚未引起美术界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被社会广泛知晓。
《吾土吾民》布面油画 69×95cm 1948
《吾土吾民》画面原以残缺的长城为背景,几个岁暮老翁以悲哀的形态作群像组合,反映在动荡年代民众渴望安宁。曾因“一曲封建社会遗老遗少的悲歌”的罪名,屡遭批判。作者亲自挥笔涂去了背景长城,将作品变为一张油画肖像习作才得以留存。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师承渊源与崭露头角、时代形象与国家叙事、“破帽遮颜”与培育精英、亦师亦友与重焕青春,以及若干个专题版块,总共展出俞云阶各个时期的精品原作102件,俞云阶的老师徐悲鸿的国画作品1件,俞云阶的学生陈逸飞的大型油画作品1件,俞云阶的学生赵志荣的雕塑作品1件,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作品一起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俞云阶的艺术主张转变和突破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院院长江丰陪同下到上海观摩写生,在上海提供的美协会员作品中,看中了俞云阶的油画作品《小先生》,然后提名让其参加油训班。经中央美院和上海领导的审核批准,1956年5月,俞云阶入选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在“马训班”里,他和经过严格选拔来自全国各地的18名学员一起,接受了苏式油画造型、色彩体系和苏式现实主义创作的系统培训。这18位学员是油画苏联模式的直接受益者。此后他们成为中国油画艺术教育的主力军,新中国油画创作的中坚力量,油画也因此成为一种反映现实、进行历史再现和国家叙事的最好视觉表达方式。
《北京之秋》布面油画 37×60cm 1956年
通过“马训班”一年多时间的学习,俞云阶加深了对油画艺术的了解和认知,也提升了他的造型能力、创作能力和油画技法。对此,吕斯百曾对他说:“现在你的绘画对路了,过去你画的是土油画,现在是洋油画了。”不仅如此,俞云阶的艺术主张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文以载道”走向遵循“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主流创作思想,从人道主义的写实油画风格发展转变为更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现实主义油画风格。
《笛声》 布面油画 60×80cm 1958年
然而那个动荡的年代也把俞云阶拖进了“漩涡”,俞云阶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并被开除公职,下放接受改造和监督劳动。荒诞,成了他随后22年人生底色。握笔之手挥舞起竹丝扫帚,歧视的眼光伴随着沉重的劳动,在“不名一文”又无工资的岁月,俞云阶过着“破帽遮颜”、狼狈不堪的日子。唯有在妻子和友人的帮助和接济下,偷偷作画,借以排遣痛苦和忧怨。《笛声》(1958)、《家庭》(1959)、《厨房》(1959)等便是当年忍辱负重下诞生的精神产物。
1960年,俞云阶以“带帽改造”的身份,来到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担任教师。在校期间,他潜心教学、兢兢业业。他以直观、形象、同步的方法教学,用创作带动教学,强调体验和感受,以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和艺术素养获得了学生们由衷地尊敬与爱戴。俞云阶当年的学生,如陈逸飞、邱瑞敏、夏葆元、魏景山等后来都成为中国画坛的精英。
“上课是老师,下课倒痰盂就是他那时候的日常状况,但他对教学用足心思,”俞云阶次子、文博会展资深专家俞力在展览开幕式上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当时父亲都觉得自己有罪过,他认为只有尽力将学生培养出来,才能减轻一点点罪。”
1967年,上海油雕室初创时的画家们
1965年,俞云阶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这是新组建的专业从事油画和雕塑创作研究的学术机构,人员主要由上海美专(1959年成立的上海美专)师生两代艺术精英组成。受“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影响,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全力倡导写实路线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和雕塑创作。
这个期间,俞云阶创作了《毛主席像》(1966)、《学工》(1973)、《学农》(1973)、《学军》(1964)、《人勤春早》(1970年代)、《上海万体馆》(1975)等一大批作品。这些紧跟时代、紧贴社会、紧系生活的作品,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宝贵的视觉记忆,其承载的社会历史意义甚至超越了艺术意义。
《日日夜夜——女护士》 布面油画 100×55cm 1981
1979年,经历了22年冤屈的俞云阶,平反昭雪。苦尽甘来,重焕青春,他以饱满的激情再次投入绘画创作,迎来艺术生涯的第二个春天。这个阶段,他主要以肖像绘画直抒情怀,如《焕发青——巴金三次画像》《悲情愤诗——蔡文姬》《此时无声——顾圣婴》《落叶云烟——翟秋白》等等,这些带有反思和伤痕色彩的绘画作是,寄托了俞云阶个人遭遇、历史风雨,以及饱经息难之后对生命和社会的深切体悟。作品《日日夜夜——女护士》成为1982年中国首次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的作品。
《此时无声——顾圣婴》布面油画 74×88cm 1980
《悲情愤诗—蔡文姬》
此次展览有几幅俞云阶的重要油画作品,是第一次现身社会公众眼前。俞力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这些画作创作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
《血战黄烟洞》(小稿)布面油画 37×24cm 1957年
《血战黄烟洞》油画创作于1957年,为俞云阶、王流秋合作作品。俞云阶是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优秀学员,因为历史冤案,使其长期被隔绝于画坛。在油训班毕业创作时,当时俞云阶选择了历史战争题材《血战黄烟洞》,并与王流秋合作成功。但这场战争在当时各方有着不同的意见,并没有定性,所以当时俞云阶的创作无疑触发了题材禁区。“这幅作品创作完成后,光明日报曾经发表,我们这次在整理文献中寻找到了父亲的创作小稿。如今黄烟洞大战已经被正面认定,并改编为多种文艺作品更为人知。其中《亮剑》便是大众熟知的优秀作品。”俞力说。
《李枫》木板油画 23×16cm 1960
《李枫》油画肖像是俞云阶到上海美专接受“边教学、边改造”当右派教师的第一张油画作品。
俞力介绍:“李枫是上海美专雕塑系教师,他们在40年代曾经在新华艺专同过事,父亲到中央美院油巡班学习时,李枫也是中央美院雕训班的上海学员。父亲自1957年反右后,消失于画坛多年。在里弄监督劳动并不准画画,生活窘迫,1960年调入新成立上海美专,给了父亲一个可以改造其人又能利用其本领的场所。李枫肖像是父亲多年未画画的开笔之作,但是廖廖几笔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功力。他选取了李枫瘦骨嶙峋的侧面,以大笔触果断的色块将人物形态神态勾勒。整个画面除了脸部略有小笔填色,整体画面都是大笔横扫一气呵成。这幅开笔之作,除了李枫本人喜欢外,一些学生也是对画作影响深刻。”
《李枫》历经风雨保存下来,也是首次参加展览。
《孵》布面油画 55×70cm 1963
《常州女学生-顾念胄》油画肖像
1963年,俞云阶回常州探亲,这段时间他到丹阳练湖农场一周,画了一些极为优秀的写生创作,如《孵》《厨房》等,这幅《常州女学生-顾念胄》也是这时期创作的。俞力说:“顾念胄是我父亲在工人文化宫辅导的学生,当时她只有20岁,充满常州少女的美丽和魅力。据顾念胄回忆,我父亲在作画时一面快速落笔,一面谈笑风生,这幅画一天四个小时就完成。”画中人物神态生动活泼,双眼回眸含情脉脉,颜色高调用笔潇洒,笔触随意奔放泼赖。作品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一气呵成,体现了俞云阶日臻成熟的画技。“在作画过程中,父亲对顾念胄讲,他是尝试新方式作画,即肤色色调与背景采用同一色调,进行表现人物关系。”俞力说。
俞云阶回上海后,也一并将这幅画作带回。“文革”中,俞云阶毁去了许多优秀作品。当时顾念胄的男友曹英义来沪串联特意看望老师,俞云阶便急忙取出这幅画让其带回常州,由此画作无意的躲过一劫,也成为了俞云阶在“文革”前仅存的一张人像代表作。这张画也成为顾念胄、曹英义次年新婚的礼物。由于曹和顾都是绘画工作者,近50年来画作保护良好。
在南京定居的顾念胄老人得知这次文献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行,特意将画作送至画展,表示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高歌猛进——9424高炉整体起吊》
布面油画 136×300cm 1972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上展出的油画《高歌猛进——9424高炉整体起吊》,是俞云阶目前唯一的大型主题性绘画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此作完成之后没有入选参展过任何展览。
《高歌猛进》是政治运动略微平静阶段,美术界提出创作工农兵主题画的背景下,俞云阶在1970年代创作的第一幅主题性大型画作。陈丹青曾说:“当魏景山、夏葆元、陈逸飞,一代才子开始创制大型历史主题画时,可资仿效的便是俞云阶先生。”
1970年上海画院组织油画组成员赴南京9424梅山钢铁厂去“下生活”,准备回来创作。在南京期间,俞云阶与学生们画了大批速写油画素材,并积极构思创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曾经出版“9424梅山速写集”。
左侧为《高歌猛进》草稿,草稿的背面是《开路先锋》草稿
俞力在整理俞云阶遗物时,从他的笔记本中翻出一张皱折的草稿纸,该纸上记录着当年创作的构思雏形草图。草稿中记录《高歌猛进》的构思有三幅,记录《开路先锋》的构思一幅。
《开路先锋》陈逸飞 魏景山合作
“当年,父亲独立创作《高歌猛进》,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开路先锋》,在送上海美展审查时,被有关领导以身份问题将《高歌猛进》画作与作者一并打入冷宫。而《开路先锋》展出后一路得奖成为了特定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所有创作画都不注名,日后我父亲自己也不知道画作究竟在哪里,以为画作早已遗失。这次油雕院举办俞云阶文献展筹备工作时,发现父亲笔记本中的草稿,再核对油雕院仓库中未名的《高歌猛进》画作,这一意外的发现,不仅寻找到一幅珍贵的主题画创作作品。更梳理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
《开路先锋》和《高歌猛进》这两幅主题画的不同命运,终于在50年后重新交接。
俞云阶《焕发青春(巴金像)》布面油画 73×114cm 1978年
俞力说:“其实,历史不在于这位艺术家画过些什么,有过什么作品,而是从文献展中可以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中的意义和位置;他这位艺术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样一个过程。”
“人生短,艺术长”,这是俞云阶的一生写照。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0月22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