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秋分探寻江南非遗,“二十四节气雅集”上海长宁启动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宋代江西抚州诗人谢逸笔下的《秋分词》,道尽江南人心中秋景。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恰与传统佳节中秋相先后,因此秋意格外浓郁。
秋分时节,包括古乐演奏、朵云轩木版水印、桂花花露等非遗展示的 “节气中国 诗意江南——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在上海长宁区正式启动并举办首季节气雅集。
此次活动由上海长宁区文化局创建并主办,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平阁文化艺术承办,旨在带领公众体验节气之美,探寻江南文化。
西晋诗人张翰写过一首诗《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洗鲈鱼肥”,诗歌里提到的吴江又叫吴淞江,今天它的名字叫苏州河”。在首季节气雅集活动现场,以《一年好景君须记——古典诗词中的季节之美》等作品走红的诗词达人“大诗兄”杨金志,将古典诗词中的秋分、中秋娓娓道来,带领听众在文学中看见秋天。
海上雅乐创始人、扬琴演奏家王珑演绎江南民乐中的秋音而伴随着“秋风起,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的歌声与古琴乐,海上雅乐创始人、古琴扬琴演奏家王珑手挥五弦,边弹边唱,演绎根据唐代大诗人李白《秋风词》谱写的古琴曲,带领人们用耳朵聆听节气的声音。
中国传统香学研究专家、长宁区非遗传人吴清带来了演绎“二十四香笺中的秋分之香”的讲座,并为在场观众熏一炉秋分之香。
此外,长宁区活动中心大厅中,节气导师们带领公众以“匠作”的方式,动手体验秋分节气。节气导师孙雪婷以手工蒸制的方式,教会人们制作秋分“桂花花露”,可饮用养生,亦可美容养颜。
“香露”制作体验毕业于中国美院的90后青年版画家王盈,为长宁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活动创作了一组节气仙子的动漫形象。在木板上,身穿汉服裾裙、梳着汉代发髻的节气小仙女,身边的提篮中放着祈福的月饼,独坐桂花树下,手拂古琴琴弦。“我的大学校园在杭州西湖对面。西湖一年四季的美与二十四节气的变迁,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在我看来,传统的木刻水印湿版上,有着江南的雨,和二十四节气的变迁。很开心我能用自己的创作,为传统文化增添新鲜表达。”王盈说。
节气仙子的动漫形象秋分的历史有悠久?在首季秋分雅集上,专家如此解读: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39年,也就是2157年前,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这部书籍中,就已经系统记载了24节气。而秋分是最早被中国人确立下来的重要节气,它出现在中国上古书记《尚书》之中,也就是说至少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上古的中国人,把秋分这一天称为“宵中”。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文化共同财富。在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文化时钟”,随着时间积累,历经千百年而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诗词歌赋道衣食住行,包罗万象。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不过,在当下时代都市生活中,人们渐渐与自然隔膜,与二十四节气疏离。而隐匿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传统“雅文化”内核之中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代中国人已成为一组看不明白的文化密码。
活动现场,朵云轩木版水印体验活动现场,卡通版画体验正在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上海长宁区,长期以来以公共文化活动传承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已形成深厚底蕴,而此次以创新方式打造“节气中国 诗意江南”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活动,融合了“雅”与“俗”,既有诗词歌赋又有节气民俗、食物养生;既有人文讲座的渊博风雅,又有“匠心手作”的百姓创作。
活动现场“澎湃新闻”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活动当天,不少市民来到场馆,停留在朵云轩中秋信笺木版水印和卡通版画创作体验区,观看,参与了两种版画的体验区的艺术之旅;同时,亦有不少市民围绕在节气“香露”制作体验区,体验着“香露”芳香。
长宁区文化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周薇告诉“澎湃新闻”,“这次活动的初衷是希望非遗、传统文化可以真正的走入社区,来到百姓身边,让大家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活动计划每月举办一次,根据不同节气策划主题,体验的内容也会大不相同。”
活动现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