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雯雯:我与唢呐
原创 音乐 可凡倾听
古老的乐器,年轻的女孩,她与唢呐结缘,碰撞出迷人的火花;从反感到热爱,从抵触到痴迷,她与唢呐之间的故事打动人心。她是青年唢呐演奏家刘雯雯,也是中国第一位唢呐专业博士。
本期导演:吕庆云
01
2023年4月30日,黄河壶口瀑布边,一袭红衣的女子在交响乐队的伴奏下吹起唢呐。高亢嘹亮、响遏行云的乐声,与万古奔流、气吞山河的瀑布交相辉映,成为天地之间一道壮美而独特的风景。
这是大型原创交响套曲《黄河》第四章《入海奔流》的首演,而这位演奏者就是“90后”青年唢呐演奏家刘雯雯。她的年轻、美丽、时尚与灵动,与唢呐这件传统民族乐器带给人们的固有印象形成强烈反差。或许正是这种巨大反差所带来的的震撼,让刘雯雯迅速成为关注焦点,在网络上火爆出圈。
“可能大家看惯了一些娱乐明星的内容,突然来了一个搞民乐的,又是搞唢呐的年轻人,一下子激起了我们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文化自信。我觉得可能就是,中国人自己心里的这种骄傲一下子被点燃了,然后大家越发地去关注这个事情。”
刘雯雯一家三口
1990年,刘雯雯出生在山东济宁一个唢呐世家,父亲刘宝斌是鲁西南“小铜唢呐”第七代传人,母亲刘红梅是“唢呐咔戏”第十二代传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雯雯与唢呐的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水到渠成,然而事实上她也和很多人一样,曾经对唢呐有过深深的误解和偏见。
“小时候对唢呐没有什么太多好感,父母因为我在家里吹跟邻居吵架,因为太响了,那时候初学也吹得不是很好听,基本上是噪音。有时候在别人面前猛地一吹,控制不好别人会被吓到。所以从小就不想去吹,不愿意去跟别人展示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吹唢呐的。”
虽然对唢呐称不上喜欢,但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刘雯雯还是坚持了下来。每天凌晨四点跑到植物园练习,跟随母亲遍访名师,绿皮车、地下通道、楼梯底下都曾留下过她求学途中酣睡的身影。“母亲觉得她自己能力还不够,想让我考大学,她希望我在每个名师那儿都能学到点东西。”
02
2008年,刘雯雯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开始师从唢呐演奏家刘英老师学习。刘英被誉为“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他也一直被刘雯雯视作偶像。也就是从那时起,刘雯雯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到主动,再到热爱和痴迷,发自内心地爱上了唢呐。
“我对唢呐第一次有颠覆性的认知,就是听了刘英老师的专辑。印象里唢呐就是红白喜事,叽里呱啦,很炸、很吵、很刺耳。但当我第一次拿到他的专辑,我一下子就感觉,唢呐可以那么美、那么细腻。那个时候我就幻想他长什么样子,又幻想上海是什么样子,就从小心里面就有一个梦想,这个人和这个地方。”
刘雯雯与恩师刘英
在刘英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刘雯雯的艺术水平日益精进。而她也学得极为刻苦,甚至近乎于疯狂。最拼的时候,她每天一睁眼就开始练习,把自己关琴房里一吹就是十几个小时。
“唢呐跟钢琴、小提琴、二胡、古筝不一样,首先要练习耐力,就像马拉松一样。你要高质量地完成,几乎完美地去呈现一首曲子,其实更难。所以我就想我每天练十二三个小时,那么我上台或者考试的时候,第一个小时应该就是精力最充沛、最完美、技术最流畅的一个小时,我一定可以做到。”
03
生活中的刘雯雯和同龄女孩一样青春时尚、充满活力,舞台上的刘雯雯同样也是新潮和前卫的。多年来她一直希望赋予唢呐这一传统乐器更多的当代性和时尚感,甚至尝试着将爵士乐,巴萨诺瓦乐风融入到传统曲目《百鸟朝凤》,令人耳目一新。
刘雯雯、谭盾合作交响乐版《百鸟朝凤》
她与音乐大家谭盾合作,将唢呐音乐带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反响热烈,连指挥大师捷杰耶夫也赞不绝口。这位新时代的中国女孩,用唢呐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博士毕业的刘雯雯,也成为了上海音乐学院一名青年教师,为唢呐艺术的薪火传承贡献着力量。如今她的火爆出圈,其实也是唢呐这件古老乐器在新时代挣脱束缚、焕发新生,重新被公众所认知和喜爱的一个缩影。与心爱的唢呐相依相伴,刘雯雯在这条路上走得坚定执着、从容自信。
“唢呐曲目特别少,所以这几年也在委约。后面几年,我想再回到本真的状态,再去挖掘那些民间的音乐曲牌,然后把它整理成我们现代的语言,也作为我们往后传承、传授的一个教材,我觉得这个是要赶紧去做的一件事。”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2023年9月23日周六晚19:1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可凡倾听》,我与唢呐——刘雯雯专访。
原标题:《刘雯雯:我与唢呐丨预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