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览|4位独立观察员推荐5个展览,今年平遥摄影节的亮点
编者按:2023年9月19日,2023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山西平遥古城开幕。本届大展以“新光·心向”为主题,共展出国内外2000多名摄影师的13961幅作品。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了四位前去观展的专业人士:影像编辑陈秋实、策展人海杰、影像批评人吴毅强、出版人郑幼幼。邀请他们通过各自的眼睛,推荐他们认为的好展览,并给出理由。需要指出的,作为国内最早举办大型摄影活动的平遥摄影节,每届都会出现不少优秀的展览,碍于篇幅,我们仅推荐5个展览。同时,也在此声明,我们邀请的这4位业内观察人士,他们所推荐的展览,仅仅从个人趣味、研究领域,甚至观展时间长短等因素出发,并没有特别安排。我们希望,以这种观察员的角度来进行报道,在今后能做的完善、合理,而少留遗憾。当然,我们知道,这种尝试并不容易。
乡村肖像
陈秋实推荐了傅拥军策展的“乡村肖像”,该展集合了9位摄影师的作品,从不同切面呈现中国乡村生活肌理。其中有南疆村民的生活影像史,有大凉山支教老师十年间拍摄的村庄档案,有广西海域边的可爱面庞,有江浙老人们压箱底的珍藏……同样也可以走进村民家里,听听那些年大家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故事,看看新一代年轻人如何在记忆消失之前,用影像抵抗无可避免的遗忘……
“乡村肖像”展览现场。傅拥军供图
“乡村肖像”展览现场-村BA。傅拥军供图
“这个展览在布展和制作上十分用心。策展人一直致力于乡村主题的影像创作与策划,这次以‘乡村肖像’为线索,串联了中国各地村落中的人们,有的来自广西海边,有的来自南疆、大凉山等。错落有致的影像按照合适的形态尺寸制作,让整个场地的观看显得分外令人感到亲近。这也说明只有策展人充分了解自己所要策划的题材,才能为观众带来深刻的影像体验,而不是生硬的观念。”陈秋实说。
为了打球,参赛的嬢孃把孩子放在场边,托人照看。《村BA》系列之一,韩丹作品
《瓦依:一个支教老师的村庄档案》系列之一,芦夏作品
《压箱底的衣裳》系列之一,唐志杨作品
阿布迪孜·喀迪尔和妻子在家里的凉棚。2019.10.01,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阔斯库都克村。《南疆的乡村生活》系列之一,张利军作品
新娘陈军巧。《陈堡人家》系列之一,吴琨作品
新农村曾全有,65岁。《船厂村的女人》系列之一,杨玉媛作品
《河上的深圳记忆》系列之一,范方斌作品
外婆依偎着我。《在记忆消失之前》系列之一,李英洁作品
《新麦客》系列之一,孙树宝作品
安·诺贝尔:最后的那条路&乳白天空/白噪音
海杰推荐的是安·诺贝尔(Anne Noble)的展览“最后的那条路&乳白天空/白噪音”。作为新西兰最受尊敬的当代摄影师之一,她曾三次访问南极洲,作品揭示了对这片土地的考察。
“展览延续她以往对于南极的持续关注。该作品以南极洲的埃里伯斯山的大气光象——乳白天空导致的空难记忆为线头,并结合冒险的故事,展开了一段图像与文字的极致旅程,这组作品拍摄了氤氲着白色雾气的冰原和山脉,宏伟壮阔又令人捉摸不定,同时断断续续的与有关白色短语,像呓语,也像诗。而摄影书拉页的展示方式,像刚刚打开的讲述,又像是即将合上的记忆。”海杰说。
展览现场“最后的那条路&乳白天空/白噪音”,海杰供图
安·诺贝尔作品
《最后的那条路》(The Last Road),安·诺贝尔作品
人们在想象和展现南极洲时,总是缺乏即时的批判性回应,安·诺贝尔为此感到好奇,于是开始仔细研究南极的探索历史。
《最后的那条路》,安·诺贝尔作品
“我的南极项目是对探索时代的不朽遗产问题的回应,南极洲的空间由赫伯特•庞廷等人通过摄影创造,并自那时起就已融入人们的文化想象之中。图像和文本的叙事结构、人们在恶劣环境中的自力更生以及他们为生存而奋斗的故事,都与伟大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最后的那条路》,安·诺贝尔作品
2014年,这些叙事结构为当今南极洲的企业、发现和资本发展提供了叙事动力。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从罗斯岛的麦克默多站到南极的燃料运输公路工程才能顺利进行,并且对这类工程的任何疑虑都会升华,转化为南极英雄成就的又一个里程碑。
《南极车单》(Antarctic Inventory),安·诺贝尔作品
在麦克默多站后面的一个停车场里,安·诺贝尔发现了罗斯海车队的一个老家伙,一个巨大的风钻,叫“南极车单”。它黄色的车身上褪色的蓝色字母昭示着南极的传统,即为数百辆卡车、拖拉机、推土机、起重机和挖掘机取女人的名字,这些设备用于运输货物、开辟冰上高速公路、维护冰上飞机跑道以及在罗斯岛和南极的道路上工作。本作品名字因不雅的名字而声名狼藉。当其第一次以“彩绘女郎”的身份出现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为车辆命名的做法一度被禁止,几年后才悄然地重新出现。一系列的名字如“布兰达”、“热唇”、“米斯蒂”和 “海泽尔”被刻在地标上,它们的色调和文字就是人类在南极洲存在的当代标志,并提醒人们,我们与这个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间的性别关系。
《标杆》(Piss Poles),安·诺贝尔作品
竹竿上的旗帜,是英雄时代踏上南极这片土地的人们留下的,是无处不在的标志。竹竿上的旗帜通常为红色、蓝色、绿色或黑色,它们指向南方,提示着哪里有危险、有埋藏的食物、有燃料线或者(黄色旗帜)哪里允许户外小便。安·诺贝尔会远远地看着男人们在这些柱子上小便,时不时地会看到他们奇怪的身体抖动,她在想,这是不是真的是女人在用她的特异“女性排尿装置”小便呢?
歌从南边来——第二届广西影像作品展
吴毅强推荐了展览“歌从南边来”,该展由那日松策展,呈现了广西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的发展变迁、风土人情、文化传承,以及他们在八桂大地上的奋斗精神和乡土情怀。
“推荐这个展览倒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的好,实际上它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不过,当它从南方带来一份十二个世居民族的类似田野调查的影像文本,并且进行集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就向所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广西影像样本?或者说,来自一个地方区域的影像,除了其人类学标本意义之外,如何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当代文化的生产?这种现代性的撕扯如何影响摄影师的在地创作?这个问题同样摆在所有少数民族影像创作者的面前。”吴毅强说。
展览现场“歌从南边来——第二届广西影像作品展”。莫凡英 图
壮族《僚人嘹歌》之一。图为: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的对歌场面。2013年3月30日 摄。谢佩霞 作品
壮族《素雅与妍丽的交织——壮族服饰》,梁汉昌 作品
汉族《郁江疍家人》之一。图为:2021年7月,滩涂上昔日的船居少年黄海东。陈伟郁 作品
瑶族《打山工》之一。图为:守护者,曾经布满他们脚印的荒山已一碧千里。这些平凡的打山工,正是绿水青山的坚强守护者。2019年7月29日,摄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里洞村七星顶。钟如平 作品
苗族《隔花吟草集》之一。覃士柱 作品
侗族《千年糯香——三江侗族稻作文化》之一。图为:老伴俩从山上挑禾把回家。2018年10月5日,摄于三江富禄。杨忠平 作品
仫佬族《乡愁:仫佬族故土》之一。图为:双轮石碾。 吴增磊 作品
毛南族《毛南傩面》之一。图为:收藏已经成为木雕傩面具制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欧海冠、谭良秋、杨景洪 作品
回族《桂林回族》之一。图为:李元香,桂林临桂区会仙镇旧村。2023年6月16日摄。 刘宪标、廖昌昊、蒋理 作品
京族《中国唯一海洋少数民族—京族》之一。图为:2011年8月21日,澫尾金滩。渔民在海滩上整理渔网。 梁宗阳 作品
彝族《滇桂边界上的彝族人》之一。图为:头饰。2023年5月,摄于滇桂边界龙迈屯。李永锋 作品
水族《英洞水族》之一。图为:英洞水族村民用的刀笼。2023年7月19日摄。 龙涛 作品
仡佬族《德峨仡佬冲》之一。图为:2013年9月14日,村里举办祭拜活动的仡佬族乐手。李乃松 作品
王乃功“九儿”
郑幼幼推荐了展览“九儿”。摄影师王乃功跟拍了一位有着三个女儿的80后年轻母亲九儿,是她在患绝症的最后一段时间与女儿、丈夫相处的临别相册。
“展览以展开的长折页摄影手工书形式呈现。背景墙连成一体的三幅空镜照片、飘浮其上的九儿的众多起伏的心语,布置于展览空间、采集于拍摄地的干制狗尾巴草,以及代替九儿来参展的家人们与摄影家一起完成了对九儿这位母亲的一个承诺。同时,每个人也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照见彼此’”。郑幼幼说。
展览现场“九儿”,图片由王乃功提供
《九儿》王乃功作品
《九儿》王乃功作品
《九儿》王乃功作品
《九儿》王乃功作品
《九儿》王乃功作品
中国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
此外,郑幼幼还推荐了展览“中国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该展由杜子策划。“中国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于2020年设立的,为极具创作力的青年摄影人提供影像展示和推介平台。今年,共有10位摄影师摘得推广计划所设立的“鲲鹏奖”,这些作品也在平遥进行了展出。
展览现场“中国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杜子供图
王劭立作品《Before Boom!》
吕凯杰作品《壳》
吕格尔作品《禹的水》
朱露晗作品《活在珍贵的人间》
杭添作品《观看的方式》
姚钰楠作品《梦阑》
徐思捷作品《起源-狄奥尼索斯》
崔善生作品《乌鸦的臼齿》
崔喻璇、刘怀谦作品《Lost, Lost, Lost》
彭佳作品《mama》
摄影节信息
展览时间:2023年9月19日—9月25日
展览地点:山西平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