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0万人追看,理科生做了B站历史up主,还出了本诗词鉴赏,太精彩了……
“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今夏热映的《长安三万里》就带给我们一场唐诗的盛宴,一幅盛唐的生动画卷。
回首长安三万里,热血追光一千年。
盛唐画卷展示的壮美河山,最耀眼的中心点自然是长安。长安,绝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西安,也不单单指向唐帝国的首都,更是一种符号,乃至一种信仰。
它是凝聚着唐人心灵的圣地,四海漂泊的诗人的理想,诗意的远方,包括心理意义上念兹在兹的家乡。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长安。
今天阿信要为你浓重推荐的新书就以此为名——《别长安:唐宋诗文中历史与悲欢》。
作者,是B站知名短视频账号“C叔聊历史”up主瞿立章(C叔)。
曾经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从2019年开始,在B站上开办了一个诗词专栏,品读中国古典诗词。
起先阅读量寥寥,后来偶然间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李白有没有写得不好的诗?有人回答说,当然有,比如,《赠汪伦》绝对就是个敷衍之作。
于是C叔写了那篇《年少不懂<赠汪伦>,读懂已是中年人》,引发了热议,并第一次登上了B站首页推荐。
至今,“C叔聊历史”已经收获了十多万粉丝,观看量超200万,不少已经身为父母的粉丝,更是将C叔的视频当做早教睡前读物放给孩子们听。
今年,他将近些年诗词品读的心得汇集成了这本《别长安》,在知识密度、考证准确度和注入的情感上都做了相当大的升级。
在中国这样一个诗词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流淌在我们体内的文化基因,只不过随着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这股力量渐渐在我们血脉中沉睡了。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地背过一首诗了?你有多久没有因为一段词句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今天,不妨从捧起这本《别长安》开始,仰望我们精神故乡中的诗意天空!
一个理科生
是怎么开始做起了历史up主的?
像大部分中国家长一样,瞿立章说,之所以决定写诗词专栏,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孩子。
女儿正读初中,周围其他家长都在陪读,颇为用功,有的甚至重新学习一遍初中所有课程。
瞿立章看着数学和物理试卷,忽然联想到毕业多年后,仍然会梦到考试时间即将结束而我还有一半题目没写的场景,公式和定律早已随风飘远,令人汗颜。唯一能帮助女儿的,似乎只有文史,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诗词。
瞿立章(C叔)
中国家长很少有不让小孩从小背唐诗的,但读书考试的要求可不一样,光是会背不行,还得了解诗词背景、诗句要表达的意思。
于是瞿立章开始做功课,看了《记忆宫殿》之类的书,一天背一首,长短期记忆交互进行,说是能刺激神经元,好似脑部按摩;他还发挥自己互联网人的专长,弄了个小程序,你画我猜,用图像法让孩子背诗。
但总体下来,收效甚微。最后他发现,还得是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讲故事。
上课时,老师通常会分析一首诗里的字、词、句是什么意思,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排比,还是以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都是考点,却都是“术”。
当然,由于上课时间有限,老师很难在语文课上去讲诗词背后的前因后果,可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又很难体会诗人真正表达的情绪。
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光从字面意思看,这首诗平铺直叙,简单易懂,好像是说,遇到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景色又好,非常开心。
但是代入历史中,杜甫和李龟年相识是在少年时,再遇李龟年,二人皆已白发苍苍,几十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但这几十年又不是单纯的光阴飞逝,中间发生了改变唐王朝历史的“安史之乱”,两人初识于盛世,再见却已成乱世。本应痛哭流涕的场面,杜甫却用极温柔的笔触写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短短四句,写尽人生四十年风雨,道出大唐盛世的崩塌,杜甫用生命中最轻柔的文字,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
《别长安》插画,插画师:南姜橄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做阅读理解题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这当然是为有个标准答案而不得不设立的问题。
但其实作者并不太考虑这个问题,或者说,即使他有明确的观点,也会想办法藏起来,让读者自己去发现。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音乐要听出“弦外之音”,看画要看到“画中有话”。
经典名著也有这一“玄机”,我们回头看那些世界名著,事无巨细地描写环境,从头到尾描写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十几页过去情节一点没推进,真急死人。
其实作者只是负责“展示”,把一切细节都展示给读者,让每个人自己去感悟,这就是经典常读常新的原因,也是经典的魅力。
可是说到诗词,它不光讲究“藏”,同时又是一种密度极高的文体,假如拿小说来对比,一首诗里的一个字,能对应小说中的一个段落,乃至一个章节。
因此,要解读一首诗,就不能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要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诗人本人正在经历的事,他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对他产生的影响,所有这些最终才会成就一首诗。
在瞿立章看来,他自己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解压缩的过程。
《别长安》插画,插画师:南姜橄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将高度浓缩的诗句,还原到当时的时代,想办法还原诗人们的周遭环境、所见所闻,把这些细节都尽可能展示在大家面前,有悲有喜,有欢笑,有孤独,然后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
品诗词,有时候也是品人生。为什么一首诗可以流传千古?这大概就是原因所在。
这便是瞿立章在《别长安》中的写作方式或者说想体现的风格,他既是在品读诗词,但同时也是在书写它们背后那些鲜活的人和历史。
唐诗的宇宙,从哪里展开?
翻开《别长安》,C叔瞿立章将整个唐诗宇宙起点,设置在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那个夜晚,站在江边的张若虚可能不会想到,在那个崭新的时代,他的《春江花月夜》竟然无人喝彩。他更想不到,在1000 年以后,人们会把这首诗推向诗歌的顶峰。
如今,不少观点都认为它“孤篇盖全唐”,开盛唐之风,体现了古人的首次宇宙意识。
但它在历史上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在唐代,甚至之后的宋元几百年间都很少有人问津。
《别长安》插画,插画师:南姜橄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最早将《春江花月夜》编入诗集的人是北宋的郭茂倩。不夸张地说,假如没有郭茂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能就要湮没在历史的尘土中了。
但对郭茂倩来说,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把它收录进来,可能仅仅是出于一个读书人的严谨。
毕竟在他《乐府诗集》里收录的《春江花月夜》共有7 首,其中隋炀帝杨广2首,诸葛颖1首,张子容2首,温庭筠1首,张若虚1首。
直到数百年后的明代,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首《春江花月夜》的价值。
清末著名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先生在《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说: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别长安》插画,插画师:南姜橄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时至今日,《春江花月夜》成了不朽的作品,但作者张若虚好像一个旁观者。
任何一首诗都不会无缘无故地诞生,每首诗的背后都是诗人在为其注入灵魂。《春江花月夜》的问世并不是偶然,张若虚是一个被掩埋的巨人。
张若虚的形象在史书中十分模糊和黯淡,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想看到一个人真正的样子,就去看他的朋友。
在那些为数不多的记载中,你会发现,张若虚的朋友们都不寻常。
他的第一位朋友官阶不低,开元十三年(725 年)任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又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曾教导多位皇子。
这位“四明狂客”也被称为“饮中八仙”之一。他就是贺知章,后来的唐肃宗要叫他一声老师。李白“谪仙人”的名号,也是他叫响的。
张若虚的第二位朋友是武官,曾任金吾长史,也就是京城卫戍部队幕僚长,虽为武官,但写得一手好字,其草书尤为出色,被誉为“草圣”。他和贺知章一样,喜欢喝酒。
这个人是张旭,他教出了两位厉害的弟子:颜真卿和吴道子。
张旭《古诗四帖》
张若虚的第三位朋友官至大理司直,身为律政先锋,诗名远扬,其诗“情幽语奇,颇多剪刻”。他就是包融。这位朋友更让人羡慕的是,他把儿子培养成才了,两个儿子都考上了进士,一门出三个进士,人称“三包”。
史料记载,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但他却并没有从朋友那儿讨得一官半职,也许只有这样的张若虚,才能写出这样的《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谁是第一个被月光照耀的人?月亮似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无论过去还是未来,盛世还是乱世,月亮始终在江边,安静地注视一代又一代人的诞生和逝去。
话题到这里似乎进入了一条死胡同,问题显然无解,或许可以在这里结束,留下一个悲伤的结局,让后人去玩味。
可张若虚没有,他突然把视角无限放大,从虚空的宇宙,穿透层层云雾,跨过芸芸众生。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天底下,还有多少对“情人”在经历分别?似乎所有人都无可奈何地奔波,而月光又能承载多少人的思念,江水能带来多少人的情意?
眼看着月亮要没入海雾,未知的前路渐渐显露,有多少人能踏上人生的归程呢?但至少还有满江的情意。
月亮听到了男子的答案,所有的圆满都来自不圆满,正因为没有永恒,才要把短暂的生命活得精彩。
在一次眨眼过后,月亮已经找不到那个站在江边的男子了,他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无声无息,没有一点点留恋,只留下了几行诗句。
在同一个地方,一代又一代的人走过、停留、逝去,仿佛这些人从来没有存在过。
浓缩在唐宋诗文里的人生哲思
《别长安》虽然以“长安”为名,但纵观全书,取义似乎更为宽广。
与同类通俗作品不同,本书所选作品,并非都紧密地围绕长安,但因为体裁上主要是唐诗,仅一篇唐文和4首五代宋词,而且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
因此,以闻一多先生倡言“诗唐”以代“唐诗”的思路,则书名以“别长安”为题,其张力和笼罩力,也足以贯穿起全书对唐诗的把握和理解。
《别长安》中的最后一首,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苏轼与王弗是少年夫妻,结婚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
苏轼
王弗在27岁时因病离世,苏轼的命运从此之后急转直下,十年后,苏轼梦到亡妻,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瞿立章对苏轼千年前的心情,结合我们的现代生活,进行了再解读,他写道:“亲人离世的一瞬间,或许不是活着的人最悲伤的时候。”
有时候参加追悼会就像走个流程,大家排成一队,依次和遗体告别,有人见了遗体突然大哭,走过后恢复平静,转了一圈轮到你,你突然又大哭,循环往复,仿佛一个定时开关。
等仪式结束后,大家在一起吃顿饭,多日不见的亲友互诉衷肠,仿佛一场久违的家庭聚会。或许没人在乎是多了一个人还是少了一个人,一切很快就会归于平常。
然而,可能某天你正在厨房做菜,想起电视还开着,于是脱口而出:“XXX,把电视关了。”下一秒,你才想起来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1075 年正月二十日的夜晚,苏轼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瞬间。
《别长安》插画,插画师:南姜橄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梦里忽然回到了故乡,我们还在一起,透过小轩窗,我看到你正在梳妆。我想和你说点什么,却怎么也开不了口,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在埋葬你的地方,前前后后种了很多棵松树,当年种下去的时候,它们还只是小树苗。多年来,我时常会想到你,当年种下的松树现在是不是已经布满了山冈呢?
在将近40岁的那个夜晚,苏轼写出了刻骨铭心的悼亡词。
瞿立章在《别长安》中依托23首诗文讲述了这样23个极具画面感的历史故事:国破家亡时的苍凉,少年成名时的得意,怀才不遇时的惆怅,前路未知时的迷惘,漆黑长夜里的孤独,孑然一身时的倔强……
短诗歌,厚感悟;小故事,大人生。
精炼浓缩的唐宋诗文里,不仅有古人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超越喜怒哀乐的人生哲思。
9月20日20:00
中信出版视频号特邀瞿立章(C叔)
就《别长安:唐宋诗文中的历史与悲欢》
与你分享唐宋600年历史中的诗性智慧
9月23日15:00
瞿立章(C叔)将在上海建投书局
举行《别长安》线下新书分享会
知名短视频创作者“C叔聊历史”倾心讲述
23首唐宋诗文佳作背后的历史悲欢
-End-
2023.9.19
原标题:《200万人追看,理科生做了B站历史up主,还出了本诗词鉴赏,太精彩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