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又想甜蜜蜜又怕糖太多?用“代糖”是不是更靠谱

2023-09-19 1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祝您健康杂志 

要想生活过得去,嘴里还得有点甜儿。

但是这些年“减糖”的风刮得很大。

于是有些人忍痛选择了“0蔗糖”,还有些人一拍脑门,用上了“代糖”!

可是,这样真的靠谱吗?

“0糖”就是“0蔗糖”?

别傻傻分不清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曾开展过一项“中国消费者甜味剂认知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消费者选购无糖食品和饮料时通过“不含蔗糖”“0蔗糖”等标识来判断产品是否无糖,从而存在被误导的可能。

先明确一个概念:“0蔗糖”不等于“无糖”。

0蔗糖

代表产品不含蔗糖,但未必无糖。具体可查看配料表,如果里面有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蜂蜜、浓缩果汁、果酱等配料,那就说明它仍然是有糖的,糖用量可能还不低。

0糖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0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大家在选择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查看营养标签,注意区分。

代糖到底算不算“糖”?

先和“糖”区分清楚

现在比较流行的“代糖”,其实就是甜味剂,可以赋予食品甜味,属于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大类。

天然甜味剂

包括天然物的衍生物和非糖天然甜味剂。前者有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味素)、纽甜等,味质都接近于蔗糖,后者则主要有罗汉果甜苷(罗汉果提取物)、甘草类甜味剂(甘草提取物)和甜菊糖苷等,风味各异。

人工合成甜味剂

采用化学合成、改性等技术得到的有不同特性的甜味剂,甜度远高于蔗糖,常用有糖精或糖精钠、甜蜜素等。

目前,饮料行业广泛应用的代糖大致有营养性代糖与非营养性代糖两种,前者以无糖饮料中常见的赤藓糖醇为代表,后者则以甜菊糖、罗汉果甜苷、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为代表。

糖和代糖,傻傻分不清

许多人对糖和代糖(甜味剂)的认知较为模糊,常常将二者混淆。

比如前文提及的调查现实,大约70%的消费者认为糖精是糖,大约60%的消费者认为三氯蔗糖、甜菊糖是糖,但其实它们都是代糖,即甜味剂。同时,近30%的消费者认为结晶果糖不是糖,但实际上它是货真价实的糖。

消费者选购食物或饮品时应该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营养成分表会标注每100毫升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能量情况。部分食品或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会单独标注“糖”的含量,这有助于消费者判断所购买产品是否真正为“0糖”。

嗜好“代糖”风险也不低

想要避免由高糖饮食带来的健康风险,选择低糖、0糖食物当然是必要之举。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人选择用“代糖”取代糖,看似解决了美食与健康之间的矛盾,其实依旧有不小的风险。

来看几项数据。

《糖尿病护理》杂志曾发表了一项基于10万多名参与者的9.1年随访研究,结果显示,代糖消费较高的人群(男性摄入量≥16.4毫克/天,女性摄入量≥18.5毫克/天)患2型糖尿病风险,比非消费者高69%。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分别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63%、70%、34%有关。

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

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人员观察到,多种人工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在3年随访中与未来患心脏病和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2020年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在对超过10万名受试者随访10年后,与不喝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群相比,喝人工甜味剂饮料最多(中位数为每天176.7毫升)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32%。这项研究同样提示,代糖饮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替代品。

为什么会这样呢?

研究人员分析,这些含有代糖的饮料,与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

代糖饮料本身没有能量或者能量很低,喝一次的确不会像有糖饮料一样迅速让血糖升高。但若是常年大量喝,可能比我们喝含糖饮料危害更大。

美味“减糖”小策略

那么,如何在“减糖”时,保证自己不“踩雷”?

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小策略的,比如说:

1. 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因为即便是“微甜”的饮料,其中所添加的糖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2. 减少食用高糖类包装食品,如减少饼干、冰淇淋、巧克力、糖果、糕点、蜜饯、果酱等包装食品的摄入频率,一方面可以避免摄入过多的糖,一方面也能让你的味觉渐渐变得敏感,即便少量的糖也能感觉到甜味。

3. 烹饪过程少加糖,烹饪方式多选择凉拌、炖、炒,少红烧、油炸等。

4. 减少外出就餐次数,如果外出就餐也应少选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红烧肉、拔丝地瓜、甜汤等含糖多的菜品。

5. 学会看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

6. 制作婴幼儿辅食应避免人为添加糖,从小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

7.不要用喝果汁代替摄入新鲜的水果或蔬菜。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

文字:王倩 朱菁菁

内容策划 / 排版:朱菁菁

原标题:《听健康 | 又想甜蜜蜜又怕糖太多?用“代糖”是不是更靠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