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镜头”早已不再是亚洲电影的标志
亚洲影像是提倡行动的影像。让影像发生,始终是亚洲创作者的重要方法论。创造力等于行动力,行动既创作。对于个体如是,对于整个创作群落亦是——如果我们将亚洲影像放入现实语境去考量观察,将会发现它是始终在奋不顾身的运动之中。这种行动构成了我们最强的声音,也是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作为“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策划和主办的一个长期项目,“行动中的亚洲影像”将成为一个集齐论坛、放映、讲座的影展特别策划单元,此后每年一届。BISFF将每年特邀亚洲某区域特定影像创作群落在影展期间进行特别推荐和引发交流,联接群体,产生观点,促进行动。
2002年到巴黎读研究生时,因为学习法语的原因,看了大量的剧情和纪录电影,尤其是对图片摄影师雷蒙·德帕东和威廉·克莱恩导演的纪录片很感兴趣,再后来又接触到了早期美国先锋实验电影。当时我已经大学毕业,这应该说是比较晚的电影启蒙了。
导筒:
郭晓东:
当时我是法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去法国工程师学校深造。学电影不是我的本行,如果转行就自动放弃奖学金。在这样的情况下,做电影两条路,要么在国外打工学电影,要么不学就回国做电影。因为理工科基础的原因,最后决定了在巴黎从电影技术开始学起。
导筒:
巴黎的学校比较偏重电影技术和实践,而日内瓦的学校注重电影理念和创新,有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巴黎的学校一个年级几十人大多是法国人,而日内瓦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八个学生,而且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也有不少并不是科班学电影的。后来回国的工作经验让我感觉到当时在法国和瑞士受到的教育,尤其是日内瓦美术学院的那段时间接触到的人和超前的电影理念,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不停发挥着作用。
导筒:
郭晓东:
那是一个完成在2009年,去了国外的几个影展,但是在国内只放映过一次的电影,没记错的话是2010年在方家胡同猜火车,是我在日内瓦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学毕业后改行做保险销售的年轻人生活和工作上面临的双重困境。当时有很多人问我这是一部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电影,我感觉那时在国内对于电影类型的区分还是非此即彼的。现在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年轻人的电影是模糊剧情和纪录边界的,但那时我在国内并没有看到很多。
导筒:
郭晓东:
国内的独立电影创作状态和欧洲国家是很不一样的,国外的政府基金支持独立创作,哪怕是学生电影(《车失》就拿到瑞士政府的电影基金)。而国内是没有政府支持的,独立电影的行业分工也是不存在的,很多应有的职位因为现实困境没有人做。我一直认为这些很少人做的事情,比如策展、比如制片、比如剪辑是极其重要的,而这些事情又恰恰是我所学并且擅长的。
导筒:
郭晓东:
我在制片和剪辑的过程中遇到的更多的是困难和获得了如何克服困难的经验,也许别人会觉得有趣,但是亲历者的视角是不同的。大部分没有做过电影的人认为电影是带着光环的,但在我看来电影就是一个需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做电影感觉最幸福的不是电影节入选或者电影获奖,而是出现难得的灵感,那会让我觉得我选择这个行业是对的。做电影很难,但让我觉得欣慰的是,在我做策展规划、制片设计和剪辑构思时都曾经出现过非同寻常的灵感,这种东西是稍纵即逝的,不知何时会出现,抓住它就是抓住了电影的灵魂。
导筒:
同时做制片人和剪辑师是很难平衡的,因为一个要对资本负责,一个要对艺术负责,往往会出现把压力施加给自己要扮演的另一个角色的局面。演员做到一人分饰多角在我看来容易一些,而真正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不停地自我对话、转换视角看待同一工作、学会用不同的方式给自己解压是每个多工种电影人都需要掌握的技巧。
导筒:
郭晓东:
每一个简单的出发点都可以是一个多元平台的开始,新亚洲影志也是这样。我在2016年釜山电影节上认识了越南导演张明归并邀请他来中国做了第一期的亚洲电影人活动,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已经做到第十六期了,超过二十位的亚洲电影人带来了超过三十部的亚洲电影。这些电影大部分是从来没有在中国放映过和完全不被观众知道的,因为这些电影与主流电影无关,大部分没有做过发行,所以在中国的电影院甚至是盗版电影里都是找不到的。
在与这些电影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探讨电影的可能性,共同拓展电影的边界。在今年七月,新亚洲影志开始了公开课和工作坊项目,传递不同电影理念,分享独特电影经验。“新亚洲影志”是一个亚洲电影共同体的概念,它既代表亚洲电影的历史传承,也意味着亚洲电影的志向高远。
导筒:
针对新亚洲影志第一期工作坊学员的学习过程和成片状态,您有什么样的看法?之后的工作坊计划上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新亚洲影志第一期工作坊是模版式的电影“合作社”,17位学员在两周时间内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创作出了12部短篇电影。工作坊的导师都是专业人士,但是我们设法降低电影的入门门槛,让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第一期工作坊的回顾在新亚洲影志的公号里可以看到,也有经过所有参与学员授权的电影在网上可以全片观看。之后的工作坊每两个月一期,方式方法同第一期相同,我们坚信自己的直觉判断,也坚信自己的专业素质。
导筒:
目前手头的工作除了新亚洲影志以外,接下来有正在筹备或者合作的作品电影项目吗?
郭晓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