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懿传》的李玉公公居然戴花翎,直隶总督哭晕在茅房

吴士叔
2018-09-22 14:55
翻书党 >
字号

最近《延禧攻略》与《如懿传》两部清宫剧你方唱罢我登场,清宫戏作为当下最火的历史剧类型想来不会引起异议。不过现在的清宫剧槽点满满,即使是如笔者这样偶尔看一两段的人,也有吐不胜吐之慨。

正在热播《如懿传》,笔者没看几眼就发现一个大大的“槽点”——李玉公公帽子后面的花翎。

头戴花翎的李玉公公(本文图片除注明出处者外,均来自网络)

换了暖帽,花翎照戴

有清一代,戴花翎的太监,笔者还真是没听说过。只知道慈禧太后宠幸的李莲英被慈禧赏戴二品顶戴,但那位李公公很低调,不敢真的戴一个红顶子。花翎这种东西,别说太监了,在乾隆时代,当到辖制数省的总督这样的高官都未必能戴。

然而,笔者记忆所及的清宫戏里,花翎已经成了清代官员的标配,好像就没见过不戴花翎的清代官员。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三百年天下,是个官儿就能戴花翎吗?

晚清头戴花翎的官员(图片来自网络)

施琅不要“保值”的爵位要花翎

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一个人说起。此人大大有名,就是康熙年间攻下台湾,消灭郑氏政权的施琅。据《清史稿·施琅传》记载,康熙对施琅平定台湾的奖赏是“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授予他靖海将军的称号,并封他为靖海侯,而且是世袭罔替,是一个不会“贬值”的爵位。爵位也会“贬值”吗?当然会。我们可以看《红楼梦》中的两个例子。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提到林黛玉的家世时说: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林妹妹家祖上本来也是侯爵,本来是只许世袭三代的,不过皇恩浩荡,又让林妹妹的爷爷多世袭了一代,但到林爸爸这里就没得世袭了,他要当官,就只能去考科举。

再有就是《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里,贾蓉开出来的履历上写他们家的三代出身是这样的:

江南应天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丙辰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宁国府的始祖宁国公是公爵的爵位,但传到贾蓉的曾祖贾代化就降级降到了一等神威将军,再到贾蓉他爹贾珍,进一步降到了三品爵威烈将军。

《红楼梦》虽是小说,但其中有很多真实反映清代状况的描写。可见,在清代爵位的继承是会一代一代贬值的。而那些指明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就不会,公爵就一直是公爵,侯爵就一直是侯爵。所以那些“世袭罔替”的亲王、郡王,被称为“铁帽子王”。

施琅得到了这个“铁帽子”侯爵之后的反应如何呢?《清史稿·施琅传》说:“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他居然不要这个保值的侯爵,要拿它换一根花翎,施琅得是有多爱花翎啊!

那么他这个要求有没有得到满足呢?“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有关部门讨论下来认为施琅不能戴花翎,没这个规矩。康熙最后拍板:侯爵照封,额外再赏戴花翎。

施琅求赐花翎的事在清代笔记《郎潜纪闻初笔》卷二《花翎郑重》条里有更详细的记载。不是说施琅戴花翎没那规矩吗?什么规矩呢?《郎潜纪闻》里说了:“在外将军、提督,无给翎例。”施琅的本职是水师提督。在地方上当将军、提督的,是没有赏戴花翎的先例的。作者还感慨道:消灭割据政权的元勋都没资格戴花翎,拿世袭罔替的侯爵换花翎还不被允许,“当时之重花翎如此”。

皇亲国戚:花翎不是想戴就能戴

讲完施琅的故事,至少可以明白一件事:在清朝,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当了官就有花翎戴。那么,问题又来了。在清朝,哪些官员才有资格戴花翎呢?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花翎君。清朝官员帽子上的那根羽毛尾巴分为两种。拿孔雀羽毛做的那才叫花翎,所以也称之为孔雀翎。孔雀的尾羽上有鲜明灿烂的圆形斑纹,这个叫“眼”。有一个眼的就是单眼花翎;两个眼就是双眼花翎;三个眼就是三眼花翎。眼越多,花翎的等级就越高,所谓“以目晕之多寡为品之等级”。乾隆时还曾有过定制五眼花翎的想法,但最后未曾实施。

单眼、双眼、三眼三等花翎和插在官帽上的花翎

另一种是拿鹖鸟羽毛染蓝了做的,所以叫蓝翎。鹖鸟生性凶猛,两鸟相斗,不死不休。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用鹖鸟羽毛来装饰武士的头盔的。

汉代武士的鹖冠上就以鹖羽装饰,以示勇武(图片来自陈大威:《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上海书店,2009年,页75)

在清朝初年,像施琅这样立了大功、封了侯爵的大臣都没资格戴花翎。那么天潢贵胄、龙子凤孙总有资格戴了吧?也不然。

在清朝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拥有亲王、郡王爵位的皇族也是不戴花翎的,反倒是爵位比亲王、郡王低的皇族才可以戴花翎。

《听雨丛谈》卷一《花翎》条载:

其例应随秩戴翎者,宗室中贝勒、贝子三眼花翎,镇国公双眼花翎,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单眼花翎。亲郡王爵秩虽崇,非蒙特赐,转不能戴。

清代皇族的爵位以亲王为最高,以下依次为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如果不是铁帽子王,后代世袭爵位就按此等级代代递降。贝勒、贝子可以戴三眼花翎,镇国公可戴双眼花翎,再往下的宗室就只能戴单眼花翎。亲王、郡王想戴花翎,则需要皇帝格外开恩赏赐才行。

这种情况一直到乾隆年间才有所改变。据《啸亭杂录·续录》卷一《亲郡王赐三眼花翎》条所说,乾隆时,顺承郡王泰斐英阿当了前锋营统领,向皇帝乞求赏戴花翎。乾隆认为有王爵的宗室戴花翎不符体制。这时傅恒(傅大人登场!)出来求情,说这个王爷年轻,爱漂亮,所以想戴花翎。乾隆这才答应。还顺便赏了自己的一个孙子戴三眼花翎,说,都是朕的孙子辈儿,大家都戴着扮靓吧。打那以后,亲王、郡王才经常有受赏赐戴花翎的。

乾隆以后,可能亲王、郡王戴花翎也成为了正式的制度。《旧典备徵》卷二《冠服异数》条载:“又定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准戴三眼花翎。

除了亲王、郡王之外,驸马(清朝叫额驸)也可以戴花翎。但是等级最高的三眼花翎不是所有驸马都能戴的,只有固伦额驸才能戴。清朝公主分两种,皇后生的女儿封固伦公主,其他嫔妃生的女儿封和硕公主。只有娶了固伦公主的驸马才有资格戴三眼花翎。不过朝廷也没亏待那些和硕公主的老公们。《清史稿》卷103《舆服二》:“和硕额驸吉服冠,顶用珊瑚,戴双眼孔雀翎。”和硕额驸比固伦额驸稍微差点,只能戴双眼花翎。

头上的花翎代表你离皇帝的距离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皇亲国戚,朝廷百官里面,又有哪些人是可以戴花翎的呢?

《啸亭杂录》、《听雨丛谈》这两部笔记中都开列过有资格戴花翎(以及蓝翎)的官员的名单,为免行文繁琐,就不具引了。这里我们给出一张更具权威性的名单,即《在园杂志》卷一《孔雀翎》里的记载。

在这条记载中,首先肯定了康熙年间的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对花翎的记述:

戴孔雀翎,所以壮军威,分近侍也。《分甘余话》所载‘本朝侍卫,皆于冠上戴孔雀翎,以目晕之多寡为品之等级。武臣提督及总兵官亦有赐者,后文臣督抚亦或蒙赐,得之者以为幸。’是已。然总未分晰详明。

然后又列出了《大清会典》所规定的戴花翎官员的名单:

《大清会典》所定贝子戴三眼孔雀翎,根缀蓝翎、辅国公戴二眼孔雀翎,根缀蓝翎。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入内大臣、额驸、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前锋参领、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戴一眼花翎,根缀蓝翎。

贝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等三等护卫、贝子公府护卫及护军校,俱戴染蓝翎。其余虽加级不准戴。

再查各省驻防之将军、副都统并督抚提镇,蒙赐孔雀翎者,止戴一眼。

在这两张名单里,除了设于边疆地区的“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以及各省驻防将军、提督、总兵、总督、巡抚这些外省官员之外。其他能够戴花翎(或蓝翎)的官员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负责保卫皇帝的侍卫、禁军的官员,如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前锋营统领、銮仪卫銮仪使等;一类是在皇帝身边服务、办理各项差事的官员,如上驷院卿、御茶膳房之尚膳正等人;再一类是王府的护卫等人。

由此可见能够有资格戴花翎的绝大部分都是皇帝身边的人,其中又以武官为主。正如《在园杂志》所言:“戴孔雀翎所以壮军威,分近侍也”。看你戴不戴花翎就知道你离皇上近不近了。

而外省官员,能够蒙赏赐戴花翎的人就少了,所以《分甘余话》才说,外省的提镇、督抚得了花翎才会以之为荣。而外省督抚得到这项荣耀的机会越来越多,大概也是从乾隆朝开始。

《啸亭杂录·续录》卷一《外官赐花翎》条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很得乾隆宠幸,趁着皇帝在古北口阅兵的机会求赏花翎,乾隆笑话他:“若尔侏儒状,亦爱花翎耶?”但最后还是遂了他的心愿。

方观承在被称为“疆臣领袖”的直隶总督任上一干就是十二年之久,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之专。即便如此,他也不是一开始帽子上就有花翎的。外省官员能不能戴花翎,可能不一定看官位高低,而是看你跟皇上关系铁不铁。方观承之后,外省督抚蒙赐花翎的大概开始多起来了:“嗣后外任督、抚,屡有蒙恩赐者。

花翎扩散:从武到文,由近及远

皇亲国戚说过了,皇帝身边的人说过了,外省官员也说过了。那么京官中除了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外朝官员中又有哪些官员可以戴花翎呢?笔者浅陋,至今还没看到相关的材料。但有两条史料可以做一个参考。

《旧典备徵》卷二《冠服异数》条记载了乾隆以来受赐三眼花翎的七个人:

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乾隆三十四年)、福康安(乾隆六十年)、和琳(嘉庆元年)、长龄(道光八年)、禧恩(道光十二年)、李鸿章(光绪二十年)、徐桐(光绪二十五年)等七人。

这七个人都曾担任过各级京官。除了李鸿章和徐桐外,其余五人的三眼花翎都是因军功获得的(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所获赏赐为双眼花翎,三眼花翎则是当他七十大寿时才赏他的)。其中又只有李鸿章一个汉人,其余都是满洲、汉军八旗出身的旗人。

获得双眼花翎的官员要多一些,《啸亭杂录·续录》卷一《双眼花翎》条记载了乾隆、嘉庆年间获赏双眼花翎的24名官员。其中就有上面那个七人名单里的傅恒、福康安、和琳(他们是先赏了双眼花翎,后来又赏了三眼花翎),其他人中也有不少是在京任职的外朝官员,比如尹继善、舒赫德、于敏中、保宁、庆桂等人。

到这里,我们暂作个小结。清朝初年,花翎(包括蓝翎)主要是授予武官的,而且是那些负责保卫皇帝,统率侍卫和禁卫军的各级武官,即所谓“戴孔雀翎所以壮军威,分近侍也”。

皇室宗亲中,爵位较低的贝子、国公、将军等可以按制戴花翎。爵位高的亲、郡王反而不能戴。乾隆以后,亲、郡王戴花翎才成为定制。

康熙年间,外省官员也开始有赏戴花翎的了,也是先从武官开始,然后渐次扩展到文官,但人数很少(即《分甘余话》中所说的:“武臣提督及总兵官亦有赐者,后文臣督抚亦或蒙赐,得之者以为幸。”)。

乾隆之后,外省官员赏戴花翎的才开始渐渐多起来。从方观承的例子来看,能不能戴花翎,主要还不是看官职大小,而要看能不能得到皇帝的“圣眷”。

而京官中那些非天子近臣的外朝官员,从文献记载来看,似乎得赐花翎的机会比外省官员更少。至少从《啸亭杂录》的记载来看,蒙皇帝赏赐双眼花翎的,在乾隆、嘉庆两朝80多年间只有24人。这其中又大多是因军功获得花翎的,比如傅恒、福康安、和琳、兆惠、海兰察、勒保、额勒登保、德楞泰、彭承尧、王得禄等人。

经过这一番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清朝有资格戴花翎的官员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本来就只有皇帝身边最亲近的那一批人,侍卫、禁军将领、皇亲国戚。然后逐渐扩大到外省的武官、再扩大到外省文官。而这一范围的扩大,乾隆朝似乎又是一个转折点。

而花翎又始终与一个“武”字相关,花翎本是武士所戴以壮军威的。清朝最初能戴花翎的也是皇帝身边的侍卫和禁军将官。外省官员戴花翎也是从武官开始的。其他受赐花翎的官员又多以军功获得。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人之外,晚清同光中兴的名臣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等湘淮军将领也都是以军功获赐花翎的。看来花翎主要还是用来酬赏开疆拓土、平定内乱的武功的。

如果我们细读前面所引的文献,还会发现里面充满了“请赐”、“赏翎”、“特赏”、“蒙赐”、“蒙恩赐”的字眼。除了《大清会典》规定准戴花翎的官员,其他人想戴花翎,得皇帝赏赐才行。不然,像施琅那样就算立了大功,皇上不开恩,照本子办事的话,也是没得花翎戴的。在清朝,花翎比起皇帝赏的爵禄、官位这些东西更金贵,所以被赐了花翎的人觉得这是无上的荣光。不过也有人觉得这荣光太耀眼,怕闪瞎了自己。比如傅恒,皇帝每次赏他花翎,他都要上疏固辞。后来赏了他三眼花翎,他还不敢戴。

就算是比花翎低级的蓝翎,那也是皇恩浩荡赏下来的。有图为证。

昭示蒙皇恩奉旨赏戴蓝翎的匾额

七千两白银一根:花翎泛滥成灾

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我们穿越回清朝,能不能看到像现在的清宫戏里那样,济济一堂的大清官员人人头上戴一支花翎的景象呢?这就得看我们穿越到清朝的哪个时期了。

如果说,从清初到乾嘉时期,戴花翎的官员范围扩大还是合理的话,道光朝以后花翎就开始泛滥了。中国历代王朝每逢缺钱的时候,往往卖官鬻爵,自秦汉时代已然。清朝自顺治年间就开始卖官了,即所谓“捐纳”。但在清朝中前期,官可以买,花翎却是花钱也买不到的。这也是那时的人如此看重花翎的原因之一。一样东西一旦花钱就可以买到了,往往也就意味着它不值钱了。

据《听雨丛谈》卷一《花翎》记载,自从鸦片战争开打以后,朝廷缺钱缺得厉害,开始明码标价地卖花翎和蓝翎了。花翎白银1万两,蓝翎白银5000两。后来又仿照捐官的例子,打折出售。到了咸丰九年,太平天国之乱糜烂了大半个中国,国库都拿不出军费来了,这时又重新定价,花翎7000两,蓝翎4000两。

从道光朝开始,花翎可以花钱买了。后来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这十几年里,因军功获得花翎的官员又不计其数。如此,花翎焉得不泛滥成灾。

晚清流传的一则关于左宗棠的故事,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话说左宗棠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和西北回乱。手下不少军官都以战功保举到提督、总兵的职位。但这些武将不愿到地方上任职,情愿追随左宗棠,鞍前马后的伺候着。

左宗棠当两江总督时,曾派他的一个差官去见江宁藩司谈公事。那个藩司是满洲世家子弟,平时就好自尊大,对属下呼来喝去的。这次因为是左宗棠派来的人,藩司特别给面子,又请他上炕坐,又叫人上茶。但藩司心里想的是,我是看左宗棠的面子跟你客气客气,你要是懂规矩的话,就该守着下属参见上司的礼节。

谁知那差官全然不理那一套,让上炕就上炕,让喝茶就喝茶,高谈阔论,旁若无人。等到送客的时候,居然又昂然直出中门而去。这下把藩司惹毛了。第二天就去左宗棠那里告状。左宗棠立马把那个差官找来教训了一顿,那差官二话不说,谢罪告退。等藩司告辞出来,看见门外十几个差官扶着腰刀在那里站岗。个个身穿黄马褂,帽子上都是红顶加花翎。刚才给他赔罪的那位也在其中,这才大惊失色。这些站卫兵的差官都是朝廷一、二品的武官。虽说清代武官不值钱,但一、二品的武官和三品的藩司平礼相见,也不过分。而自己居然让人家叩头赔罪,要是叫起真儿来,那是自己理亏。藩司只得上前一一向那些大爷们请安、打招呼,这才过了这一关(此事见《清朝野史大观》卷七《左相差官》)

到了晚清,朝纲不振,名器泛滥。清朝前期为人如此看重、求之不得的花翎,到这会儿已经是一抓一大把了。我们也只有穿越到咸丰朝之后的清代,才有机会看到官员头上人人一根花翎的“盛况”。也正因如此,晚清时期出现了很多以红顶、花翎为主题的笑话。兹举一例,作为本文的结束。

话说有只兔子在山林间遇见一只鹤,问它你的头顶怎么是红的?鹤说,这是朝廷的一品顶戴。后来又碰见一只孔雀,兔子问,你的尾巴怎么这么五彩斑斓?孔雀说,这是朝廷奖赏功臣的花翎。然后这只倒霉的兔子遇到了猎人,先是被鸟枪打破了头,又被箭射中了屁股。仓皇逃进树林,正遇见孔雀与鹤,见了兔子,问它打哪儿来?兔子说:“我把头磕穿了,骗来一颗红顶,到后来花翎也骗着一枝,只是屁股痛得厉害。”(见吴趼人:《俏皮话:附录新笑林广记·新笑史》,页30)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号“晚清史”,本次发表版本经作者修订。)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