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释城市|人口集聚与创新集群背后的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起源于人口的集聚,城市群形成于城市的协调共生。人口集聚形成城市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是什么?城市集聚为城市群的边界与机制又是怎样的?本文将带你探寻从城市到城市群背后的人口集聚与城市等级体系。
一、人口为什么会集聚形成城市?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要理解人口集聚的成因,不妨看看它的反面,就是人口的分散和隔离。1971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博弈学领域的大师,同时也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研究种族隔离现象时提出了著名的“谢林隔离模型”(Schelling Segregation Model),假如一户人家前后左右邻居都是与自己不同种族的人,该户人家选择搬离,经过一定时间的动态演化之后,他发现,相同种族的人群在空间上会集聚在一起,不同种族的人群在空间上会形成隔离。在这种想法驱动下,2009年,几位法国物理学者做了一个物理学模拟,假设人口都是分散居住的,这时候发生两种情景:一种人口移动的目的是取得整个群体的整体福利最优,一种人口移动的目的是每个人自身福利的最优,当然,他们还有一些其他模拟人行为的特征变量和条件限制。
这两种迁移方式最后会形成怎样的后果?有趣的是,第一种,为了群体共同福利而移动的人口最终还是会很分散;第二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移动的人口最终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这虽然只是一个模仿人行为的计算机模拟过程(经济学中称之为“基于代理人的模型”),但也从侧面揭示了城市形成的一个微观动机,即个人为了利益最大化的迁移行为最终会造成人口的空间集聚,人口的集聚是形成城市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也为城市形成提供了基本的微观行为学解释。
图1 两种不同目的移动后形成的人口分散与集聚。图片来源:2009年《美国科学院学报》Competition between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dynamics
二、城市与城市群,人口集聚的绵延过程
既然人口集聚形成了城市,那么问题自然而来,城市的边界在哪里?这里的边界并不是行政上确定的地域范围。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受行政边界的影响巨大,以至于当一个人居住在新泽西,而在纽约上班被定义为跨城通勤,当上海的地铁11号线设立了花桥站,被认为对城市一体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因如此,目前以行政区划定义的城市还是城市经济研究中最普遍采用的方式。
但是,当我们摒弃行政边界之后,单从人口集聚的视角看待全球的城市分布时,我们就会发现,从城市到城市群,既可能是城市多中心的延伸,也可能是另一个人口集聚的中心。不同国家或区域对于城市群的理解和定义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国有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MSAs),欧洲有功能性城市区域(Functional Urban Regions,FURs)和较大城市区域(Larger Urban Zones,LUZs)。这些对于都市圈、城市群的定义一方面基于人口密度,同时考虑通勤距离。
图2是由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的全球人口动态统计分析数据库LandScan项目,从中可以看到,全球每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人口密度。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全球人口在不同区域的集中程度,比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印度与中东沿喜马拉雅带、中非地区人口密度带、欧洲西北部地区、美国东北地区、美国西部沿海地区。这些都是诞生城市群的地方,实际结果也表明,这些区域集中了全球的大部分城市群。
图2 2022年全球人口的集聚,颜色越深的区域人口密度越高。数据来源: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LandScan项目
全球人口集聚的图景既然存在,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算法来确定城市和城市群的范围和边界?答案是肯定的,比如,2008年纽约和伦敦的两位知名学者提出了“城市聚类算法”(City Cluster Algorithms,CCA)来确定城市群的范围。其核心思想就是,围绕一个人口密度高点(中心城市),不断在周边吸收其他人口密度的次高点(卫星城),直到人口密度达到一个阈值为止。通过这种城市聚类算法得到城市群划分,居然跟美国的大都市统计区的划分很相近。比如,通过城市聚类算法得到的纽约城市群人口约1700万,与纽约-纽瓦克-泽西城的都市统计区人口约2000万很接近。事实上,通过城市聚类算法来划分城市和城市群,在实际中已被广泛应用了。比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每年都会发布其旗舰报告《全球创新指数》,该指数不仅衡量国家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通过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评选出全球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群(即创新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之前的报告中,上海都是一个单独的创新集群,2022年该算法自动将上海与苏州识别为一个集群(2022年上海-苏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创新集群第6位),这说明,随着人口的集聚模式变化,创新产出在上海周边的溢出与苏州形成了更好的衔接效应。
三、人口集聚形成的城市等级体系
在人口集聚与流动形成的城市群的过程中,城市群逐步取代独立的城市,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区域。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以及功能的组织形式构成了城市的等级体系。最典型的城市等级体系就是“一主多副”的形式,一个主中心城市与多个副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中心城市承担管理、控制和领导等综合性职能,服务范围更广阔,而副中心城市承担生产、服务等具体职能,服务范围略有缩小。同时,在副中心城市周围通常也围绕一些更小等级的城镇,发挥一些更加具体的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比如,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纽约是中心城市,是全球跨国公司最多的城市之一,对全球生产经营的决策起到管理职能。是全球金融与贸易中心,控制全球资本和商品的流动方向与路径。副中心城市包括波士顿(科教功能)、费城(文化功能)、巴尔的摩(航运功能)和华盛顿特区(政治功能),这些共同构成了纽约城市群的等级体系与分工职能。
当然,随着交通方式和通讯方式的改变,更多形态的城市等级体系出现了。比如成渝双城型的城市群还有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三中心城市群等。无论形态如何变化,城市等级体系所代表的城市秩序与功能是城市群发展功能的基础,也是城市之间相互协调和共生的关键。
-----
“解释城市”专栏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戴跃华博士主持,关注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解释城市科学以及城市中人类行为动力学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学理论优化城市治理的路径和方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