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砂锅馄饨是谁发明的?

2023-09-19 12: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老周望野眼 

事情,还得从上周末应邀参加在福州路百新书局举办的“海粟讲堂·慕琴生涯”系列讲座说起,当时的主题是丁悚故居和漫画会旧址,配合丁夏和孙绍波两位老师谈了黄陂南路天祥里的故事。讲座结束,主办方赠送了《慕琴生涯——丁悚20世纪现代艺术与文化》一书。书里的内容,去年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慕琴生涯”展览时大多已看过,不过仔细翻阅还是被我看到些有趣的细节,比如一张广告画。此画并非丁悚先生创作,这是老先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搜集素材而剪贴的一幅广告画,但仔细揣摩,却蕴藏了不少我感兴趣的信息。

民国老广告

“第一家发明砂锅馄饨”

丁悚家藏《美术字剪贴簿》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对于“吃”之一道,特别留意。虽然是张从报纸上剪下的小纸片,但“第一家发明砂锅馄饨”几个字,却不得不让人注目。如今砂锅馄饨在上海也算道著名点心,没想到这款美味民国时已经有了,且这家开在西新桥畔的“大中楼”还打出广告,声明他们才是始作俑者。那么问题来了:西新桥在哪里?砂锅馄饨是不是他们第一家发明的?民国时代的砂锅馄饨和现在流行的砂锅馄饨有何异同呢?正所谓“不疑处有疑”,倒要探个究竟了。

威海路著名的“阿跷”砂锅馄饨

图片摄于2020年6月

如今上海流行的馄饨,大多由皖籍人士经营,有人自嘲吃的是“安徽料理”,指的不是臭鳜鱼、一品锅,而是馄饨。虹口有一家古徽州馄饨,从东宝兴路开到宝安路,我一直是他们的忠实粉丝。民国时代这家“大中楼”及其招牌菜砂锅馄饨,也和安徽人有关。只是当年砂锅馄饨的发明者,是一位来自徽州绩溪的中医邵亦群。他在上海多家医院工作过,后来自己开诊所。所谓“西新桥”,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广西南路。当年的延安东路为洋泾浜,填河筑路后,浜上原有的桥梁早已不存,如今14路电车在广东路的终点站保留了“东新桥”的旧称,而广西南路原来就是“西新桥”。邵亦群经营的这家菜馆除有汤面、菜肴之外,还推出了砂锅馄饨这道名菜。

延安东路广西南路

此处原名“西新桥”

图片摄于2019年10月

邵亦群医生的砂锅馄饨是怎样一种食物呢?民国报人郁慕侠在《上海鳞爪》中曾这样描写:“是裹好了元宝式的大馄饨,用鸡和鸭双拼而成,放入一只砂锅内”。用鸡鸭火腿等食材放在砂锅内一锅煮,原是徽州的一道名菜,邵亦群的砂锅馄饨简化了配方,只用鸡鸭,加入大馄饨,成本有所降低,美味却得到保留,一经面世就受到欢迎。据说袁寒云曾在此留下墨宝:“西新桥畔第一家”。梅兰芳也来做客,写了“徽州拓馃,古风古味,名不虚传”的赞语。因为砂锅馄饨生意好,引来众多效仿者,诸如凤凰馄饨、鸳鸯馄饨、神仙馄饨等等。“第一家发明砂锅馄饨”的广告,估计是遭遇众多竞争对手时发布的,正本清源,很有必要。但邵亦群的砂锅馄饨遭到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而是战争。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砂锅馄饨生意一落千丈,大中楼第二年歇业。邵亦群除了行医和开餐馆,还喜欢射虎(猜灯谜),他的餐馆也是上海灯谜界聚会的场所,随着餐馆歇业,灯谜活动不得不停止,邵亦群先生的下落,竟也无从查问了。

砂锅馄饨“发明者”邵亦群

留下一张模糊的小照

故事说到这里似乎应该差不多了,但还没有完。我在朋友圈发出这张老广告后,不少朋友点赞评论。著名建筑师俞挺先生果然是火眼金睛,他看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咦,吃馄饨用的是筷子?

俞挺先生注意到

画中人吃馄饨用的餐具是筷子

砂锅馄饨,顾名思义必然是汤汤水水。现在人们吃馄饨,一般都用调羹(或称勺子),北方人在形容吃馄饨时,更是会用“喝”这个动词。国外的中餐馆,馄饨时常被翻译成“Wonton Soup”:馄饨汤。用筷子吃馄饨?就像用筷子喝汤一样,好像有点稀奇,除非吃的是拌馄饨。带着这个疑问,我翻查了一些资料,想揭开老底子馄饨吃法的谜底。在文字资料缺少的情况下,我找到几张照片,由此分析:以前吃馄饨,的确常用筷子。不信?看图。

晚清时代的馄饨担

注意他们用的餐具

是筷子而不是调羹

三十年代北苏州路的一副馄饨担

远处可以看到外白渡桥

馄饨担上挂着的是筷箸笼

这副馄饨担的另一个角度

老底子人为什么不用调羹而偏要用筷子吃馄饨?我猜想是成本原因。以前的调羹都是瓷器,磕磕碰碰容易豁口,还要防备“三只手”朋友顺手牵羊,以至于很多店家除在调羹上刻上店主的名号,还要专门在调羹柄上钻孔。至于“钢盅”(铝制)乃至不锈钢调羹,是近年来才普及的。所以那个年代人们吃馄饨,用筷子搛,很正常。“开桌头”则是多人共用一把大汤勺,舀到自己的小碗里吃。或有较真的朋友说:评弹经典曲目《白蛇》中有王永昌请许仙吃馄饨一折,书里许仙吃馄饨,用的不是调羹吗?这又怎么解释呢?其实,许仙吃馄饨虽是传统题材,却选自新编的中篇《大生堂》,系评弹作家陈灵犀解放以后创作的,估计那时候调羹已经普及了吧。

丰子恺画馄饨担

戴敦邦画馄饨摊

注意爷叔“围身”(围兜)的口袋

插的也是筷子

文章写到这里,好像真的可以结束了。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我看到更多照片时,又产生了新的疑惑,看这张照片:

清末的馄饨担

这里……人们用的是……

调羹

辫子说明了这张照片的年代,或许是摆拍的,但细节应该真实。这里人们用来吃馄饨的餐具并非筷子而是——调羹。看来,老底子人吃馄饨,是有啥用啥,筷子也好调羹也好,都有。

是这样吗?

本人新书《老周望野眼:穿街走巷中的城市史》已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感谢读者朋友长期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原标题:《砂锅馄饨是谁发明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