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贯通后的浦江两岸如何发展?看看四位上海政府“智囊”怎么说
日前,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召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后续规划和开发”专题研讨会,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姜平主持研讨会。
会上,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认为,现有滨江区的建设已属高水平,即使和伦敦、纽约相比,也不逊色。
黄浦江畔的后滩公园。“人才是喜欢上海才到上海来工作的。”在唐子来看来,城市最大的竞争资源,便是城市的建设环境。当下,上海依然应当学习其他的国际大都市滨水地区开发转型的相关经验。他介绍,滨水地区的转型和再生,有效增强了国际大都市的全球竞争力,如伦敦码头区成为全球金融和商务中心,增强了伦敦的全球竞争力。
他建议,应该确保滨水区的公共开放,植入新兴功能,在保存历史文脉同时,塑造属于上海的地域特质。此外,应强调混合用途、加强交通链接。
“中央商业区应该是一个24小时活动场所,不是8小时工作地区。”唐子来说,后工业化时代的滨水地区强调工作、生活和休闲融为一体,既应该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和休闲场所,也是外来游客的观光和娱乐场所。
原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大学教授傅克诚长期从事建筑学及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她表示,紧凑的上海中心城区缺少绿地公园,黄浦滨江的再开发则改善了这一短板,因此深受市民欢迎。
虹口滨江绿地。针对未来的规划,她建议可以搭建滨江科学研究框架,建立各学科数据库,让更多的学科参与到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开发之中。
她介绍了上海大学的一些尝试。如城市开发建筑格局、污染物浓度,会影响城市环境自然通风,但通过开展大气环境效益分析,便可以科学手段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地方风很大,但稍微修改建筑形状或者面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她建议,在规划和决策前,也能咨询这些跨学科领域的专家,以确保黄浦江开发能够有长期的科学体系支撑。
滨江的游船码头。上海市政府参事、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考察中发现,世博地区的滨江区大部分是文化商务用地,业态比较单一,其他滨水区也多为文化创意区,缺少滨水商业休闲服务设施。
他建议,可以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批小体量,非永久性的商业、餐饮和文化娱乐设施,同时在交通上加强滨江空间和腹地的联系,使得滨江贯通工程更好地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滨江大道俯瞰。他还建议,可以加强水陆联动,大力发展水上连接纽带,探索陆路公共交通和水上巴士联动的可能性,形成较为完善的两岸联动的交通与旅游机制。
上海市政府参事、著名诗人、散文家赵丽宏从小在黄浦江边长大,他对于黄浦江两岸的变化感到不可思议,原来那些只能坐船远眺的密集厂房和仓库,“现在却成了供人随意走动的滨江花园”。
但他也建议,除了自然风光和天然美景,应该用各种方式展现上海丰富曲折的历史足迹,呈现上海的风土民情,“对每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发生重要事件的地段都要有所展现。”
研讨会中,上海市浦江办、交通委、规土局、旅游局、绿化市容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黄浦江沿岸各区相关负责人也纷纷结合参事观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研讨会的最后,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姜平指出,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后续规划和开发是一个具有紧迫性的课题。他提出,黄浦江两岸今后应该有更丰富的功能拓展,在提高公共空间亲民性、滨江交通便捷度、沿江景点串联等方面多下功夫。
他表示,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作为市政府的参政咨询机构,将继续关注黄浦江两岸的建设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提交相关意见建议,为上海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贡献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9月22日,《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仍在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