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好的生活是在一个赋予我们生命意义和美好的关系网中得以维持

彭凯平
2023-09-16 15:59
翻书党 >
字号

1

在我们的常识中,有一些词汇其实是很难被精确定义的,比如文化、意义、美好、幸福与爱。之所以难以精确定义,主要是因为这些词汇所囊括的人类生活内容以及其背后所想传递的意向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无法,更不忍心让这些伟大的词汇仅仅承载一点点的人类情怀。

有趣的是,越是这种人们普遍熟悉又不能清准定义的词汇对人们越重要,越能激发起人们最深层的情感悸动,并且,越对人们现实的生活与选择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

所以,古往今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词汇与它们所传递的意向的思考与探索。而往往这些内容,无论是对于以“终极关怀”为目的宗教,还是以“阐释意义接近真理”为趣向的哲学,或者以“求真求实”为使命的科学来说,都是共同珍视的领地。

关于什么是人类的美好生活,正是这诸多领地之中至为突出的一席方圆。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能够列出上百种类似的观点,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事实上,我们也不太能够武断的认定某一种观点才是最正确的。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针对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对那时那处的人们之于美好生活的感受与表达作为参照系而做出当下此时我们的某种回应——

“美好生活,对于我们来说,那意味着什么……”

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The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对此做出的回应是一项始于1938年的科学探索,迄今已达85年。在几代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的竭诚努力下,这项研究显得越来越非凡。像参与者的生活一样,哈佛大学的这项研究本身也是漫长而曲折。几十年来其方法不断改进,至今已经更迭了三代人,包括最初的724名参与者与他们的1300多名后代。它如今还在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了有史以来对人类生活进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深入纵向研究,也成为心理学历史上最长的一项努力揭示美好生活与人类幸福的伟大作品。本书的作者鲍勃正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主任,而另一位作者马克则是副主任。在这本书中,鲍勃与马克将85年漫长时间与空间所沉淀下来的惊人事实展现给世人:

美好生活是在一个赋予我们生命意义和美好的关系网中得以维持。

2

现代心理科学属于比如典型的经验主义科学,其主要是通过实证科学的方式对人类生活的种种观念与行为进行检验与发现。与哲学上的理性主义强调思辩与逻辑有所不同的是,心理科学更加倾向在这个基础上对事实的发现、尊重与理解。通常意义上来说,一项杰出的心理学研究至少需要具备一些重要的判断基础,例如样本选择的普适性、样本的数量与质量、研究的时空跨度、研究条件设定的适合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与数据描述的严密逻辑等等。

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这一项跨越80多年的追踪研究,无论是上面的哪一个方面来评估,都可以称为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杰作!这本著作中,我们除了能了解到这项研究如小说电影一样曲折的过程与惊人的结论,也能了解到这项研究所采纳的诸多方法与技术。比如从心理学案例角度,这项价值巨大的实验是如何被长久地支持下去的,心理学家如何具体操作来保证它的真实性,如何让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升级,如何跨越时代与时空的限制持续至今的。因此,无论是对于大众阅读者还是专业学者来说,这部著作都是值得仔细品读与收藏的。

作为一本能够进入全球畅销书榜的优秀著作,当然也离不开书中那些精彩又出人意料的科普知识。

事实上,哈佛大学的这项研究长期以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并被许多人所熟知。但归根结底,这项研究是想要解释一件事:到底是什么因素能给人的一生带来最多的幸福感,并且,会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

有趣的是,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项研究,但是这项研究的结论却也令很多人非常诧异。这项研究所提取出最重要的那个幸福因子,居然既非金钱,亦非名誉,也不是成就与权力,而是那个为每个人所熟悉的——人际关系的质量!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那样,“美好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生活;它是快乐的,且极富挑战性;它充满爱,但也伴有痛苦;它永远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发生’,相反,它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动荡与平静、轻松与负担、挣扎与成就、挫折与跃进,以及重创。”归根结底,“美好生活是在一个赋予我们生命意义和美好的关系网中得以维持。”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研究的结果会跟我们平时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大相径庭。这真的是我们世俗意义上的美好吗?而这也正是科学研究工作的趣味之处——你不深入探索,永远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

这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听说过某件事情,甚至对它略知一二,但真实的事情本身,就跟它的真实的结果一样,有很大可能会出人意料又让人猝不及防,有趣且迷人。

3

复杂的人生就像一场交响音乐会,丰富的音色才会让人生之曲酣畅淋漓。人类的痛苦与快乐都是一种天然的存在,而挑战和解决问题会激发人的潜能与幸福感。人类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心智,而后发展出强大的认知能力、基于伦理与美学意义上的价值观、爱的感受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回到每个个体身上,各种生活情景与各种情绪会时常伴随我们,不论是那些被认为是“好的”或者“不太好的”。这似乎正是每个人生命的基本节律,却也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人生事实:每一段人生都是不平凡的,是随波逐流也好,是逆风飞扬也罢,人生是一场不能走回头路的单行道,一路走过,一路风景,一路经历与一路感受。而最终洗尽铅华,我们发现,真正支撑着我们这一路走来,风雨无阻的最重要的力量竟是我们周围那些强有力的关系——温暖而坚毅、持久而平和。在这样的关系中,当我们能够去身心一致地沉浸到解决一件事情当中,那么负面情绪就会被屏蔽出去、化解掉,留下的,就是长久的幸福感。

这就是这项“跨世纪”的珍贵研究的重大意义。因为它记录了很多人完整的一生,也客观真实的将这些人一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进行了科学的实证探索。这本书不仅是哈佛研究的相对完整的过程记录,也扩展加入了很多相关幸福研究的佐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了解了这个关于美好生活的启示之后,形成自己的幸福观,给出自己关于“是什么造就了美好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比回答更重要的是,去积极行动,实践好人生中的每一次抉择。

从20世纪开始,心理学家就开始反思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希望用积极的方法调动人的内在能量,让我们开心快乐起来。这个研究也是幸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如出一辙。真正让人感受幸福美好的东西,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它既不昂贵,亦非高悬,就是身边点点滴滴的积累。它既不是远方,也不是目标,就在当下的每个决定中。

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汉语中的那个“仁”字所追求的古老意向。

在《说文解字》中,仁最初的意向是一个人背向端着两个木棍平稳地站立着。木棍能够平稳需要一些条件。比如,前面端木棍的人的力量与责任,或者后面隐藏着一个同样的人使木棍保持平稳。因此,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赋予它的图形的意义就再明确不过了。那就是一个能称为“仁”的人,首先要有责任与担当,并且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也代表着一种奉献与牺牲精神,强调互帮互助的协同和和谐。而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仁”所代表的大爱与大德,正是儒家正统学说最为核心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社会规范与伦理追求。

更大胆一点,我们似乎可以把哈佛大学这项跨世纪的研究与我们的文化隔空遐想——

为什么一代代的中国人这么重视关系,这么依赖关系,这么维护关系?

是不是在我们的文化里正是有着这样一项通往人类真实幸福的基因?

一个如此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东方民族的深层的幸福感,为什么一边呈现着浓烈的世俗烟火与现实纷扰,一边又同时盛放着无比超然的觉性、灵性与洒脱?

东方文化中的烟熏火燎与逍遥超然的矛盾与统一,中国人的生命追求与生活方式的复杂性中,是不是正是被那个“关系”的流淌所链接起来,造就了这个经历不息的伟大文明?

最后,我想说,科学无国界,幸福无边界。关系,让幸福与美好在世间肆意流淌。

本文为《美好生活:哈佛大学跨越85年的幸福研究启示》一书的序言,原题为《关系:让幸福与美好肆意流淌》,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刊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美好生活:哈佛大学跨越85年的幸福研究启示》,【美】罗伯特·瓦尔丁格、马克·舒尔茨/著 许丽颖/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7月版

    责任编辑:顾明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