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到中年从体制内裸辞,他的职场还能开挂?
- 职 业 故 事 -
在职场中,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单位上,我们确实会遇到许多心机重的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值得真心相交,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想象中那样不堪。我在老谭身上明白了一个真理:在不了解别人的用意,以及没搞清楚事实真相时,不把别人想得太坏,是我们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一个周末的早晨,我正在公司加班,就为了“甲方爸爸”一个破方案,来来回回改了十几次,我发怒地把资料甩到桌子上,突然电话响起,我瞄了一眼是个陌生的号码,下意识摁掉了,没过2分钟对方又打过来了,我很不友好地接起电话,劈头盖脸就是一通噼里啪啦的连环炮:“姐不买房,不买车,也不买保险,更不要贷款。不要问我叫什么,也不要跟我核实身份证,更不要说你是派出所、公安局、法院,如果我犯案了,请按身份证地址来现场抓我……”咆哮完,还没等对方反应过来,我立马就把电话挂了。
大概又过了2分钟,我的微信电话响了起来,看了一眼是老谭,疑惑地接起。我从单位出来后,我们好像大半年没联系了。老谭开门见山地说:“我来深圳了,刚才是我的新号码,找个时间吃顿饭吧。”
我不好意思地说抱歉,连忙解释了一番,紧接着补充道:“你来深圳玩,肯定我做东,怎么好意思要你请吃饭呢!”
他笑着说道:“我从单位裸辞了,来深圳做律师,找个时间聚聚,叫上你家老公一起。”
我停顿了几秒回了一句:“好啊好啊,下周有空约起。”还没来得及寒暄,我便有个催方案的电话进来了,急匆匆结束了此次通话。
挂掉电话,我觉得老谭裸辞体制编真有点不可思议,心想,我来深圳,是因为老公工作调动,不想两地分居,加上一直在基层干了十几年,看到了天花板,被迫辞掉工作南下。而他不一样啊,他父母、老婆都是老家单位上的,自己还身处管理岗位,又是部门负责人,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前途一片光明,辞掉“铁饭碗”这是为何呢?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都说体制编就像蜗牛的壳,可以带来安全感。三年的疫情席卷,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浩浩荡荡的人群都挤进了考公考编队伍,不乏还有一些知名的985、211毕业的大学生卷入其中,竞争日益激烈。不说这类的考试“万里挑一”,“千人、百人争一岗”的局面却是普遍存在。他居然选择中年跳出这个“安全圈”“舒适圈”,此刻多少人在唏嘘。
老谭是我4年前在老家单位的同事,他跟我年龄不相上下,是一名军转干部。按理来说,以他在部队的职级和家里的人脉关系,转业到公安系统那简直是坛子里抓乌龟——手到擒来,不知道为啥他当初没有选择去公安局,而是来了我们这个不到40人的“小庙”。我当时一度揣测他这样抉择,很可能是考虑到公安系统竞争激烈,没有上升渠道,我们这恰巧是一个正科级单位,他一来就是个副主任,升职是指日可待。
他从部队转业后分到我们单位已经30多岁了,大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军旅。由于专业不对口,被领导安排在综合科,就这样我们便成了一个部门的同事,他坐在我对面。刚来的时候,他虽说是一个副科身份,但没有实职,上面所有的坑都被占了,他貌似像流放到了我们科室,工作暂时由我这个基层带着上手。
人高马大的他,来单位上班的第一天,便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按通讯录名单,给单位同事挨个发了一份。我当时挺鄙视他,觉得初来乍到就笼络人心,着实颠覆了我的价值观,乃至在往后的工作中一直对他的态度都是不冷不热。即使在一个办公室,我也没主动搭理他,可是他每次依旧乐呵呵、笑嘻嘻地跟我打招呼,相处久了,才发现是自己过分解读了他的行为。
在职场中,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单位上,我们确实会遇到许多心机重的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值得真心相交,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想象中那样不堪。我在老谭身上明白了一个真理:在不了解别人的用意,以及没搞清楚事实真相时,不把别人想得太坏,是我们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老谭上班期间,总是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他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劲,每天神清气爽、朝气蓬勃,身边同事都少有这样抖擞的精神面貌,这大概就是他长期军旅生活磨炼出来的“兵味”。
来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每天任劳任怨,什么活都抢着干,俨然不像一个小干部。他不仅能迅速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还时常跑到业务部门去帮忙,干多干好,从不跟人争抢功劳。有时我还经常看见他主动帮服务大厅的女同事换桶装水,搬重物……总之大家有需要的时候,他都是第一个站出来援助他人。
有一年下大雪,路上寒风凛冽,路面积雪厚重,我们单位街巷旁边的道路积雪厚达5~6厘米,前来办事的人民群众无法从路口走进来,老谭便带领着几个男同事和保安扛着扫帚、铁锹、铁铲齐上阵,经过连续几个小时的奋战,义务清除路面积雪长达100米,硬是用人力为大伙扫出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
古人言:“子欲为事,先为人圣。”老谭来单位几个月,就用人格魅力把大伙都收买了。在往后的相处中,我竟然跟他客气了起来,这不是刻意回避,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想不论生活还是工作,做事先做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除了乐于助人,老谭还喜欢看书。他走到哪都随身带着一本书,有法律读物、演讲口才、财务类、科学类、历史文学类等书籍,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掏出来翻翻、看看。有一次我们去外地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授课老师说原地休整20分钟再讲授下半部分内容。老谭上了一趟厕所,便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看起了《史记》,而我们几个不是在闲聊、说笑,就是在玩手机。这鲜明的对比,让我有点无地自容。
如果说看书是一种习惯,跟努力没关系,那么长年累月地看书,那就是自律下的奋发图强。
有一天晚上10点多,我回办公室取一份材料,发现3楼的灯还亮着,上去后发现老谭在办公室看书。桌上堆了一堆的法学书籍、试卷和复习笔记,当时我挺纳闷的,打趣地问了一句:“你要考司法?打算升迁到法院去?”他笑着说:“纯属无聊,打发下时间。”我斜视了他一眼说道:“你这也太凡尔赛了吧!”后来从保安大哥那得知他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学习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家。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如璀璨烟花,一种如流深静水,前者短绚弥散,后者涓涓不息。”老谭绝对是后者,他用“高级的自律”时刻酝酿着向阳生长的力量。
他来我们单位的第二年,听说法考过了,紧接着又在备战注册会计师,我离开的时候他只差一门《财务成本管理》没过。那时候,我从头到尾都没搞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说他对工作没有敬畏之心,他比任何人都爱岗敬业;你说他努力是为了博取名利,他却与世无争;你说他是一时兴起,他却跨专业把最难考的证都牢牢抓在手中。直到近日我们一起吃饭,才知道他默默地“扎根”,只为了日后奋力一跃。
周六的下午,我和先生如期赴约。他找了一家独门大院、依山傍水的港式餐厅请我们吃大餐,说感谢我们率先“走出去”给了他勇气,让他有底气在40岁来临时还能“折腾”一番。我觉得这个理由有点“谭式”幽默,其实这些都是他日拱一卒的酝酿,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他的底气完全是自己做足了准备,才敢放手一搏;家人做后盾,才能拼尽全力奔跑,而我们最多算是催化剂而已。
在等上菜的期间,我们先各自聊了一下工作生活近况,接着我直奔主题,提出了我的疑惑:“你们家人都在单位上,这么稳定,为何当时没去公安系统,现在又选择从体制内跳出来?”
他说:“从军校到部队再到单位,我的人生轨迹都是按部就班进行着,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丁点水花,激不起一丁点波澜,总感觉这样的人生失去了意义。其实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压根没必要耗在小镇单位,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处理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争抢一个职位、职称还得上演‘甄嬛传’。当时没去公安系统也是为了‘走出去’好脱身。”过了一会儿,他又开玩笑说道:“我生了两个‘建设银行’,压力忒大,自己想用实际行动给儿子树立榜样,再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托举孩子的未来。”听到他说了这么多,想想自己当初出来大多也是这样的原因,既想领略多元人生,又想多为孩子铺路。
饭吃了一半,我又听到一条惊掉下巴的消息,老谭不仅注册会计师考过了,他的雅思也过了,最近又在考HKICPA(香港注册会计师),他期待以后有机会被公司外派去香港开展业务,这样就可以遇见更广阔的人生。我开玩笑地说:“老谭你咋这么优秀啊,下次请我吃饭是不是得去香港了。我还先来深圳的,现在混到都要失业了,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以后我该叫你谭大律师,还是谭会计师啊!”他连忙摆摆手,哈哈大笑说:“你们谦虚了,人到中年能折腾的都是铆足了劲儿,以后还叫我老谭哈。”先生幽默地补充道:“以后就是国际谭了,估计下次吃饭要倒时差了。”
此次与老谭相聚,我想起了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老谭勇于抛弃所谓“必须做”的工作,敢于做到不被年龄定义,不被时间束缚,不被焦虑裹挟,努力向下扎根,奋力向上生长。他像风一样自由灵动,肆意奔跑在人生的旷野里,纵享前路妙不可言的风景。
原标题:《人到中年从体制内裸辞,他的职场还能开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