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荀子在儒学传承脉络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中,荀子在儒学传承脉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也对后世产生了至关重要和深刻的影响。
关于儒学在早期的发展脉络,唐人杨倞在《荀子注》序言中开头一段话很有参考价值:
“昔周公稽古三五之道,损益夏、殷之典,制礼作乐,以仁义理天下,其德化刑政存乎《诗》。至于幽、厉失道,始变风变雅作矣。平王东迁,诸侯力政,逮五霸之后,则王道不绝如线。故仲尼定礼乐,作《春秋》,然后三代遗风弛而复张,而无时无位,功烈不得被于天下,但门人传述而已。
“陵夷至于战国,于是申、商苛虐,孙、吴变诈,以族论罪,杀人盈城,谈说者又以慎、墨、苏、张为宗,则孔氏之道几乎息矣,有志之士所为痛心疾首也!故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竟不坠矣。”
“昔周公稽古三五之道,损益夏、殷之典,制礼作乐,以仁义理天下,其德化刑政存乎《诗》”,是说周公考察古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道路,再对夏商两朝的礼乐制度进行损益而制定礼乐制度,用仁义来治理天下,这样礼乐刑政的思想和实践都反映在《诗》中。从三皇五帝到夏商两代,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都是历代圣王所秉持的思想,并代代相传到了西周初年。孟子曾引用《书》中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这表明当时已经把人民的意愿看成统治者所要特殊重视的意见,而这也是很明确的民本思想。到了周文王时期,则把关怀照顾鳏寡孤独、使他们都能够正常生活作为自己执政的首要任务;而到了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辅政周成王时期,则制作礼乐“以礼治国”,由此开启了西周时期。
到了西周时期,中国历史逐渐开始清晰起来,关键便是“《春秋》三传”——“一经三传”(《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的流传。后来,到了孔子生活的时期(春秋末期),孔子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遂周游列国干谒八十三君,希望能推广仁政思想并恢复到三代的秩序,但最后失望而归遂“笔削《春秋》”、整理《诗》、阐释《易》而作“十翼”。孔子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传承是居功至伟的,而《论语》便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也是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典籍。
孔子死后,七十二弟子(贤人)散到各地,而传播孔子学说者主要有两个重镇:一是孔子的家乡曲阜,曾子培养并传学问给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而子思培养的弟子中有一位又培养一位儒家大学者——孟子。
孟子出生在距离鲁国都城曲阜不远的邹国,是与孔子有师友之谊的孟懿子的第五代孙。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但其成长时期距离孔子生活的时期不远,于是“私淑孔子”并秉承孔子思想的余韵。孟子求学时一开始便有了全本的《论语》,他在全面阅读揣摩之后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准确的理解。在孟子生活的时期(战国中期),天下学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稷下学宫,于是孟子也离开家乡来到齐国都城临淄学习。当时,正是中国社会进入百家争鸣的高峰时期,各个学派都在稷下学宫大肆宣扬自己学派的思想观点,而孟子则传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
战国中期,“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经出现,魏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都处在很强盛的阶段。其中,魏国进入魏惠王即梁惠王时期,齐国进入齐威王时期,秦国进入秦孝公时期。当时,诸侯都忙着扩张领土、招揽百姓增加人口,各种精英如纵横家公孙衍、苏秦、张仪等在各个强国之间游说,而在稷下学宫讲学的主要是墨家学派和杨朱学派的学者。正是在这种时候,孟子便开始在稷下学宫里宣讲儒家思想,并与其他学派的学说进行辩论。
在这一时期,孟子同墨家的夷之、纵横家的景春、农家的许行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经过数年的坚持和唇枪舌剑,孟子推行的儒家思想在稷下学宫里逐渐胜出,并使儒家主张的仁政思想和王道政治理想的阵地在齐国占据了重要位置。在与齐宣王产生严重政治分歧后,孟子便坚决地离开了稷下学宫,只潜心于整理自己的思想学说。
在孟子离开后不到二十年,荀子来到稷下学宫,他的思想既继承了儒家学派的学说又有新的发展,而他从齐湣王到齐襄王时期在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是稷下学宫里的学术权威。后来,荀子离开齐国得到楚国春申君黄歇的重视,两次担任兰陵县令,但春申君死后荀子也一同遭到弃用。在晚年时期,荀子看透了天下大势,遂不问政治而专心传道讲学。其中,李斯、韩非是荀子早期的弟子,而后期的弟子有浮丘伯、张苍、毛亨、陆贾、伏生等。正是荀子后期的这些弟子,在秦朝“焚书坑儒”的专制黑暗统治时期保存儒家思想的火种,而在汉朝建立之初废除“挟书者族”律令后流传开来,并为后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打下了基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