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极日记 | 驶向“飞地”:北极最大城市
原创 极地塞翁
2009年6月29日
科拉海
7| 9℃
公众号绕着科拉半岛驶向摩尔曼斯克 。
时远时近的右岸就是科拉半岛。这里曾是萨米人的故乡,是驯鹿散步迁徙的地方。
船上能眺望到的只是光秃秃的岩石。
偶尔会有货轮从我们的左舷驶过,此时,一成不变的海景就有了一丝起伏。
2009年6月30日
摩尔曼斯克
4 | 15℃
上午多云间晴,下午多云转阴
1
北极最大城市
早晨起来,摩尔曼斯克到了。
摩尔曼斯克(英语:Murmansk,俄语:Мурманск,68°58′N 33°04′E)是俄罗斯远西北地区摩尔曼斯克州的港口城市和行政中心。
摩尔曼斯克在俄罗斯的科拉半岛北部,位于巴伦支海的入海口。
这里距离挪威边境108 公里;距离芬兰边境182 公里;距离北极点约2222公里;越过北极圈约260公里。
自冷战结束以来,尽管科拉半岛的人口一直在减少,但摩尔曼斯克仍有约30万人口,依旧是北极圈以内毫无争议的最大城市——居民数量比北极圈内的第二大城市诺里尔斯克多10万以上。
2
迎宾曲
码头工人拖着笨重的缆绳栓住巨无霸邮轮。
广场上的军乐队奏起了迎宾曲。
公主号邮轮的游客获得了过境游落地签的待遇,虽然有效期仅一天,但毕竟免了正常签证的繁杂手续,感觉还是挺爽。
当然,接受俄罗斯的边防检查需要辅以必要的耐心——邮轮7点抵岸,但直到8:45,二位漂亮的女警官才领着一位男助手缓缓踏上舷梯。
9:25,第一批游客总算走下了邮轮。
还好,旅游车直接开进了码头。于是,登上一辆大巴,进城了。
3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显然是无差别首选项,外国游客也不例外。
于是,“摩尔曼斯克过境游”的第一站是烈士陵园。
然后是二战纪念碑——向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北极地区的捍卫者致敬。
1974 年,一位被命名为“阿廖沙”的二战期间的苏军士兵形象,被塑成 35.5 米高的雕塑,安装在 7 米高的基座上。
站在14层楼高的纪念碑下,举头仰视,顿时感受到一种来自“巨大”的压力。
于是,这里形成了一个不可抗拒的气场——熊熊燃烧的长明之火与散发清香的花环,营造出的是敬畏与肃穆。
纪念碑建在城北的一个山岗上。巴士开到山顶,再步行 500-700 米即可到达纪念碑。纪念碑下是宽大的广场,漫步在那里,眺望摩尔曼斯克市容和远处的海湾,心旷神怡。
4
博物馆
下一站是博物馆。
听着一句也不懂的俄语讲解、看着叫不准名字的动物标本……在祖母级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毕恭毕敬地、从头至尾地参观了这个展示城市文化的博物馆。
总算走出了展厅,但要想回到旅游车上,还必须先突破保尔的军帽和娜塔莎的套娃的层层包围。
存衣处是俄罗斯大型公共场所的标配。这个服务配置曾是沙俄时代贵族的“奢侈陋习”,如今,人民也享受了这个服务。
当然,享受这个服务的人民数量不足时,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员”就显得过剩了。因此而悠哉游哉,肯定与“奢侈陋习”无关。
5
广厦与陋室
广厦殿堂与茅屋陋室,蓝天与白墙,金瓦与木屋……和谐地构图为一座纠结的北极城市。
无国界的涂鸦,当仁不让地使这里与国际接轨。
旧铁皮搭建的仓库区堂而皇之地建在市中心。
当然,有这位老兄的创意,再阴冷潮湿的旧仓库也可以变成阳光海滩的度假屋。
如此驴唇不对马嘴的DIY“房车”,丝毫不影响穷游者的欢乐。倒是乘坐出租车的主儿觉得相形见绌、愧对人生了。
清心寡欲使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极简——挂上几个旧轮胎,路边的汽车修理厂就在荒草地上开张了。
当年轻人在极简生活中快乐躺平的时候,古稀的“玛达姆”却依旧要佝偻着身躯穿越汽车的洪流。
城市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而他们的未来将与所有生灵同在。
原标题:《北极日记 | 驶向“飞地” -11- 北极最大城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