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樱与四季》:时代的地景与人情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3-09-14 09:1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小说家张玲玲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夜樱与四季》,这是继《嫉妒》之后又一部探讨女性成长与抉择的作品,书中的故事写作于2010—2020年之间。张玲玲习惯将小说的故事时间拉至近距离的当下,以个人视角展开对当代的观察和书写。作者自述,自己渴望书写的,“不仅是外部的景观,还有人之内部,不止于轮廓,还有蕴藏在心的部分”。

《夜樱与四季》分享会

在在北京秋季图书市集上,以“记取时代的地景与人情”为题,小说家张玲玲,诗人、评论家杨庆祥,小说家路内,作家、收获App运营总监走走分享了对于《夜樱与四季》的阅读感受,探讨2020年以来写作的改变,流动和离散的文学等话题。活动由本书责编、上海文艺社编辑张诗扬主持。

写现代转型里的女性

介绍这部小说集时,张玲玲谈道,小说主视角为女性,但是女性的想象、性格、社会角色多有不同。“加上当时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整体基调、节奏都偏于滞重。我当时感受到,某些写作不成立了,但什么是有效的写作,到底该怎么表述今天的、当代的中国,我们其实都没什么明确的答案。到我这里,我的办法是不站在此刻去写将来,而是从过去的某个时间,延展到最近的时间,然后尝试回答此刻甚至将来的一些问题。我的很多小说都探讨了真实和幻象、表述和误解、语言和沉默的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像是一个阶段的写作隐喻。”

走走介绍了张玲玲的前作《嫉妒》——小说写两个少女成长当中的嫉妒导致她们做出告密的行为,最后蝴蝶效应般给两个家庭带来毁灭。走走对于张玲玲小说的第一感受是“语言非常准确”,“这部小说集中,《洄游》是关于渔民的生活,《移民》讲商人在海外的打拼,均涉及大量的采访、调查或者是寻找资料、甄别资料、选择资料并把它们文学化的能力。”

 《嫉妒》书封

张玲玲的写作也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写作,张玲玲谈道,自己大学学的就是女性主义和城市文学,毕业论文写的是美国南方女性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当时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但其实与我后来的写作关联度极高。我读书的时候女性主义还不算热门学科,让我非常震动的是《阁楼上的疯女人》。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对技术(以唐娜·哈拉维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赛博格)这部分其实更为关注,甚至觉得这是比政治更为迫切的问题,譬如科技带来的身体、情感、意识上的变化,科技革新撬动的各类新的伦理问题。”

但在自己的写作中,张玲玲更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写现代转型里的女性——她们受过教育,但心灵步伐仍略落后于时代的步速。她们难以理解自己。知识、教育、经验在遇到问题的时刻仍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阁楼上的疯女人》书封

走走补充到,谈到“女性主义的视角”,不简单是反对男性,而是看女性有怎样的潜意识,“比如女性觉得做家务是美好的,是岁月静好。大家看朋友圈,女孩子们晒鲜花、糕点、餐盘和跟孩子玩耍,似乎女性把家庭生活经营得很好是才华和天赋,而这对男性同样是一种观念的束缚——你得好好工作,这样你的太太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岁月静好地等待你。批判这样的东西,我认为要有这样的现代性,而并不是说我们只是强调身体是自己的,或者身体是男性的,或者身体取决于自己而不是男性。”

张玲玲回应:“我正好观点相反,我觉得男性的诱惑远低于钱的诱惑,今天如果有女性表示出对男性或是爱情的过高期望,很容易会被指是恋爱脑。什么才是通行法则?钱,自我。这套包装后的资本主义和自利法则也不见得高明在哪里。”

张玲玲

穿透符号或者隐喻性的东西

回到活动的主题“记取时代的地景与人情”,张玲玲书里涉及了多个地点,从北方大城市到南方小镇,从上海到东部渔村。作家路内也出版了两本差异很大的长篇小说,一本是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的《雾行者》,一本是囿于小镇街头巷尾的《关于告别的一切》。

关于小说中对地域的涉及,路内认为,《夜樱与四季》涉及张玲玲过去几年走过的地方,这是作者经验的体现,当代创作,确实要以自身的经验去走过、去看到一些地方。

杨庆祥也在张玲玲的故事中想到中国传统的一些内容,在读《夜樱》的时候,想到古诗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你会发现什么都挽留不了,生活不是在往上走,是在不可摆脱的重力往下拽,挣脱不了。“我也想到了《诗经·王风·黍离》里边的句子:‘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它不是与非常精英的欧洲文化同步的东西,而是在中国文化结构里面反复呈现的一种安逸。”

杨庆祥认为《夜樱与四季》中在各种地方的离散,杨庆祥认为,“在整个中国大的幅员里面和文化里面有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离散,那个离散不一定要跨越国界,跨越边境。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自我的离散和流放是有多种形式的,比如我放逐于网络,比如躺平,躺平就是自我的放逐和离散,不婚主义就是放逐和离散。我不拼命工作内卷,这也是自我的离散,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离散。”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