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是一盏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玉壶,我想要回家

2023-09-12 19: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样找到回家的路......

题图 |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最近一部火出圈的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呢?

文艺君看了,不可谓不惊艳,不可谓不感动。

《逃出大英博物馆》用三集的篇幅和“文物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自大英博物馆逃出后流落街头,遇到了来自中国的杂牌记者张永安,在他的帮助下回到了中国,完成了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们交给她的任务。

| 《逃出大英博物馆》海报

2023年初,大英博物馆被盗的消息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希望“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让各个文物拟人化,然后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很快,主创夏天妹妹和煎饼果仔赴英国拍摄,数月后,短剧播出。正片3集播放量累计2000余万,登顶多个短视频平台热榜。

| 《逃出大英博物馆》片段

最感人的是揭开小玉壶使命的第三集,文艺君先卖个关子。总之,台词绝对会让你泪崩。

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维克多·雨果就曾在书信中写道:“胜利者装满了口袋,携手回到欧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窃行为,和两个小偷。”也正如短片所影射的,由于管理混乱,这些艺术瑰宝并不能发挥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反而要面临被偷盗、被损毁、被挂上电商平台的命运。

| 《逃出大英博物馆》截图

曾出版《收藏的雅趣》《真与美的游戏》的建筑大师汉宝德一生醉心古物,他在《收藏的雅趣》一书中感慨:“古文物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发掘不尽的财富。有审美的价值、历史的价值、时代证物的价值。”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古物或成流散悲剧,或为物质主义支配,“有钱人在拍卖场上竞价,是金钱游戏,是生意经,实在乏味,非我辈所能、所愿。”

在等待瑰宝们回家的日子里,希望我们是从骨髓里爱着古物,倾听古物穿过时代迷雾的故事,而非只是出于一时的情绪和跟风。毕竟,文物的“文”字不应被遗弃。

如果你也对《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小玉壶感兴趣,不妨一读《收藏的雅趣》首章——壶的传奇。

//

壶的传奇

(节选自《收藏的雅趣》)

汉宝德

古器中比较难于理解的是壶。我查阅考古资料,最早被称为壶的,与今天的壶完全不同。它似乎是一种小口长颈的高罐,介于瓶、罐之间。如果文献上不称它为壶,我会很自然地称它为罐。大凡器型不易分辨者,它的功能一定也很模糊,所以很难推想这壶有何功用。学者们称它为壶,大概是发现了里面有类似酒的液体之故。这样勉强可以说,罐子是粮食的容器,瓶是水的容器,壶是酒的容器,不知是否合乎事实,姑且这么认定吧!

这种古式的壶一直使用到汉朝,如果是酒壶,那么当年喝酒应该是很豪迈的了。要双手抱起壶身,把酒倒在碗里、爵杯或耳杯里,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酒器是很不方便的。我尝试着从自周到汉的古器物相关文献中寻找,是否有后世的壶,却一无所获,倒是用作酒杯的爵、角之类的器物已经有了把手与“流”。是不是上古的大型爵、盉等就相当于后世的壶呢?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或向专家讨教。

我们所熟悉的中国文化开始于南北朝,壶自晋代就出现了,这是上古与中古文化交接的时期,所以上古的壶形式仍然存在,只是体型变小,开口呈盘状,被称为盘口壶。由于体型小,一只手可握着颈子倒酒,应该没有困难。而何种原因在这时候出现了有把手与壶嘴(流)的壶,我们就不得而知。这种新型的壶称为鸡壶,仍然有一个小小的盘口,当作日用品,又未免太做作,太正式了。它不仅在壶嘴上做成鸡头的模样,到了南朝,把手也做成龙头的模样。不但如此,早期的鸡壶,壶身也刻出鸡身的花纹,把它当成日用品未免太勉强了,考古学者发现,当时人称它为罂。依我看,这玩意儿还是仪典用的器物。

| 鸡壶

在华盛顿的博物馆里,曾看到一把南朝

黑釉鸡壶,一直记在心里,后来竟在光

华商场遇上几乎相同的一件。这是我买

下的第一把壶。

三十年前我到华盛顿参访,在博物馆里看到一把南朝黑釉的鸡壶,比例、造型与釉的质感使我感动,一直记在心里。没有想到,大陆开放以后,各类古物流到港台,十几年前,我在光华商场遇上了几乎相同的一件,只是有些窑伤,价钱贵了些,为了圆梦也只好买了。这也是我买的第一把壶。

到了唐代,古典的罐式壶渐渐消失了。可是我曾收过一个早唐的白釉开口罐,在肩上开个圆洞,想来是用来插管当壶用的。中唐以后,日用壶应该很普遍了。唐代有一个长沙窑,烧制大量日用器物,壶的花样最多变化,而且多以褐彩在壶身上画了各式图画,或有印塑贴花,有人物、花鸟、动物,是非常生动的民俗画。这样大的窑,说明陶器已经通用,且已出口到域外,历史上居然无只字记载,说中国人是有历史感的民族,实当之有愧。

长沙窑的壶出现在光华商场,我就买了一把。可惜这类壶上的图画多受土蚀,有不完整的感觉。后来在另一家古物店看到一把较小的壶,保存情况良好,上面写有文字,是很俗气的一句话:“君子积德,小人积财”。据说原送去台北故宫,审查已经通过,可是秦孝仪院长嫌这话太俗,就批驳了。我想这是店家编的故事,不过器型很好,我就以参考性文物予以收藏。这是我看到的,中国器物上以文字为饰比较早的一件。可见中国的俗文化到了唐代中叶已经在民间形成风气,下接金元是很自然的,并非域外的影响。

| 四系青花壶

记得小时候在北方,家里的茶壶就是这类,像个有壶嘴的小罐子。以青花瓷较多,肩上有四个系,造型朴素,所画山水或花鸟粗犷有力。

壶发展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壶是酒壶还是茶壶?在上古的中国,称壶必然是酒壶,可是六朝以来,茶逐渐成为民间的饮料,到唐朝,茶不但很流行,而且成为上流社会生活方式。陆羽的《茶经》也在这时出现了,而且提到青瓷与白瓷诸窑之优劣,可知茶可以与酒分庭抗礼了。可是我遍查手边资料,找不到酒壶与茶壶的讨论。今天的文人雅士谈酒的,就把它们视为酒壶;谈茶的,就把它们视为茶壶,可把我搞糊涂了。

遇这类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自今天的生活中去反省,再合理推断古人的用法。在唐代有一种高颈、高把手的壶,称为执壶,可以推想是贵族人家酒宴上有仆人侍立奉酒的用器。自唐至北宋,很多酒器的把手高过壶口,都可以这样解释。

宋代的影青瓷器出自景德镇窑,并非当时的名窑,但瓷质好,釉色清,有大量的壶流传到今天。这是一种很成熟的造型,壶身有圆形的瓜棱型,上有盖,盖上有狮纽,嘴很长带流线型,上尖细流畅;把手的线条也很优美,仍然是执壶的传统,位置在腹与颈之间;壶之下还有一个托子。依我判断宋壶虽有多种花样,大多应该还是酒壶。长流代表的意义是为家人倒酒方便,托子应该是以热水保暖的。

我初次见到这样的壶,有一个花瓣形托子,就迫不及待地买下来了,也不顾及釉色不够明亮的缺点,因为我太喜欢它的造型了,尤其是可以印证宋画上的壶形。它的形状与装饰应该来自当时的铜质壶。

| ( 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画中仆人所持托盘中,即有一把高颈、高把手的执壶。

其实宋元之后的酒壶,延续了上古酒壶的传统,仍保留了无把手无壶嘴的器型,只是体型变小,造型更精致而已,那就是后世流行的梅瓶与玉壶春。这两种器型,由于轮廓线都是S形,是特别美观的。梅瓶小口肩肥底痩,当酒壶,要双手抱着倾倒。玉壶春的名字特别浪漫,其器型多细颈肥腹,适于单手把握。所以后者比前者合用。梅瓶在喜欢传统的日本,至今还用为酒器,可是在中国,明代之后就成为摆设或花器了。在梅瓶上插梅花非常有味,其酒器的功能已被遗忘。玉壶春在宫廷也成了摆设,然而在民间,它仍然是最受喜爱的酒器。记得在我的老家,北方的山东,农家喝酒用的就是小型黑釉玉壶春,但是为了与有嘴的壶区隔,已被乡下人称为酒瓶。

与上古酒器有渊源的玉壶春,其造型又为外国学者所赞赏,我却一直没有兴趣收藏。一方面是没有机会,另方面因价钱不合适。宋代到金元磁州窑的玉壶春不多,偶尔见到我买不起,而且比例我也不喜欢。早期的玉壶春,不是颈子太细长,就是腹部不丰满,外国人所喜欢的S曲线还没有成熟。到了清代,乾隆朝的官窑中,有祭红的玉壶春,曲线是很圆满了,却又有些俗气。直到最近,我已自公职退休不再买东西了,却有一机缘,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宋代器物:那是一件绞胎玉壶春。绞胎是唐代发明的虎纹表面的瓷器,量很少,很难做得精致,我向来不喜欢。北宋的绞胎十分罕见,但却非常精致而匀称。我的一位朋友收藏很多高级文物,看我赞了几句,就坚持要我带回家做个纪念,这也算是我与酒壶结的缘吧!

//

《收藏的雅趣》 | 汉宝德

x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宝德所著关于古物鉴赏、收藏方面的文章合集。作者从对古物的认识写起,将隐没在时光中的古物艺术之美加以阐释,并以富于理趣的笔触对古人文化和生活方式展开探讨,与读者共享自己的雅藏心得。

原标题:《我是一盏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玉壶,我想要回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