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跟着文学一起游武威白塔寺

2018-09-19 18: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

什么都讲究一个缘起,无论对人、对事。或早或迟,一些人,一些风景,总会走近你,给你启迪和意义。

邂逅白塔寺,是前两年的事。那年,朋友先邀我去天梯山石窟,后又去白塔寺。去白塔寺,必须去天梯山石窟;或者说,去天梯山,也必须顺道去白塔寺。多年了,凡知这两地的人都这样,来武威旅游的人也这样。究其原因一是两处相距不远,可谓是邻居了;二是两处都比较闻名,天梯山是中国石窟的鼻祖,而白塔寺,则是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

2

我这人笨,前次虽去了白塔寺,但没留下什么印象,或者说,仅是开了一个眼界,仅仅知道在武威的什么地方有这么个寺而已。对其隐在后面的意义,因知之甚少,故无什么感动,更谈不上震憾了。

有时想想,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景观为什么有名?是形体吗?还是隐在后面的人文因素?前者固然重要,但若无后者总给人少了魂魄之感。或者说,对景观真正的认识、体悟更多的源于后者。

3

如果仅关注形体,不要说物,就连人,看过一次后就几无新奇感可言了。我们难免说,也没啥看头,就那么个样子。

人们所说的看头,其实就是事物的形体。形体是固化了的,你再怎么看,也就是那个样子。仅关注看头的人,或者说拿有无看头来衡量景观美与不美,好与不好,其实就是物质或浅薄的表现。

4

坦率地说,我第一次去白塔寺,因拘于形体,因浅薄或无知,真有没什么看头之感。觉得,闻名全国的AAAA级风景区,不过如此而己。和其它寺相较,只不过多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白塔而已,除此之外,就是一个灵骨塔和一个两人都骑着马的大型雕塑而已。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总在浅薄的自以为是中,与一些人,一些景失之交臂。我们自以为是的懂,其实是不懂,或者是表相的懂。

5

朱自清在《绿》这篇文章中曾说:“当我第二次去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谭的绿了。”当我第二次去白塔寺的时侯,我分明就是大师想说的感觉。

从白塔寺回来的几天里,我一直还沉静在这种感觉里。这种感觉,岂止是惊诧,简直可以说是震憾了。以至于和朋友聊起时,情不自禁地说:有空了,去去白塔寺,挺好的。

6

天下景物之所以闻名,除了景观的特异外,更多地是隐在背后的人文因素。景因人而彰显,人因景而昭著,二者相得益彰。如杜甫草堂,如望夫石,如黄鹤楼……每见此景,我们总不自禁地想起隐在景后面一个个令我们的感动或敬仰的人物来。以此观景,以景怀人,总觉得有无限滋味。

白塔寺之所以闻名,也得之于此。白塔寺因高僧萨班而闻名;而每一个去白塔寺的人,也因白塔寺而记住了萨班;或者说,因萨班而记住了武威的白塔寺。这一点,正如鲁迅所说: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竞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

7

白塔寺因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因纪念西藏萨迦派第四代宗教领袖萨班而建。通过建塔而纪念一个人,是给予大德高僧的最高荣誉。再比如凉州城里的鸠摩罗什寺,就是为纪念高僧鸠摩罗什而建。

萨班灵骨塔虽于1927年毁于大地震,现今仅残存高8米的塔基,但萨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是仰之弥高了。或者说,物质的高塔因历史或自然的原因曾被毀坏过,但尊者树在人们心中的高塔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了。正如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8

要说及高僧萨班的伟大或令人敬仰之处,总绕不过这几个常人所难达到之处:一是以63岁的高龄,去迢迢之凉州会谈;二是在他的努力下,和谈成功,使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凭自己高超的医术济世救民;四是通晓大小五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工艺学、医学、声律学、逻辑学、佛学,这是大“五明”;除此之外,还工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这是小“五明”。

细究之,萨班若非知识渊博,也就没有和谈之资格了。这一点,从书信《请示迎谁为宜的祥禀》可了然:“在边远的吐蕃地方,僧伽以噶当派为最大,达隆法王最会讲情面,止贡寺京俄的权势最大,萨迦萨班对教法最精通,迎请何人请明白指示。”阔瑞得到汇报后,下令道:“在这赡部洲,今生的富贵圆满,要按成吉思汗的法度行事。为了后世的利乐,应该迎请指示解脱和遍知的道路的上师。”因此,蒙古金字使者带着迎请萨班的书信奔向了萨迦寺。

9

再进一步想,知识渊博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大师始终抱有一颗济世救民之心。没有这些,也就不会做出彪炳千古的伟绩。其实,古之今来,无论是良相、良医还是高僧大德,都是以济世救民为旨归的,或者说济世救民是他们一生所努力达至的标高。能不能达到这一标高,危难是最好的试金石。在关系家国命运面前,萨班大师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正如他在《致番人书》中写到:“余为弘扬佛教,体念众生,更顾念操蕃语之众,来霍尔地方。”凡成大事者,每一个非凡的举动后面,都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体念众生,便是萨班不远万里不顾年迈不畏艰险前行的最大支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如此,高僧大德亦如此。再进一步说,可能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吧。

10

阔端在下书召请萨班的诏书中曾说:‘’请尽快前来,我将使你管领西方之僧众……”按理说,萨班和谈成功后,接下的,便是启程返回西藏,当仁不让地享受阔端赋予他的管理西藏及宗教事务的世俗权力。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又一次做出了超乎常人的选择和决定,将凉州作为自己恒久的驻锡之地,继续埋头于毕生之信仰,专心弘扬佛法。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都讲究“入世”和“出世”。何时“入”,何时“出”,或者说,能持有一颗大我之心,做到做好出世而入世,入世而出世的,并不多,但萨班大师却做到了。也或者说,在萨班大师的心目中,不管是出世,还是入世,都是为了利乐众生。

11

名家之所以是名家,他们往往对历史或现实有超常的认知和感知力。贾平凹在谈到凉州时这样说:“凉州的格局是阔大的,气氛也极安定。”大作家毕飞宇则说:这地方(凉州),风都是纯净的。对萨班大师的一生有了彻底的思考和领悟后,我忽然很懂了这两句话。

因为,我有一种生在凉州的幸福感。

12

都好多天了,我的心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副图景,挥也挥不去:770多年前,一群裸着右肩,着红色袈裟,脚穿长靴一路从西藏逶迤而来的僧人,突然被眼前的景物所深深着迷:不远处是祁连山,白雪皑皑,好似披挂在雪山身上的条条洁白的哈达。山下是大片牧场,草可没膝,每一匹马都是那样的安详……风吹过,草像向他们弯腰致敬的信众。也可能就在此时,他们就凉州看成了心中的另一块精神圣地。

地处偏塞的凉州,其实并不偏塞。

来源:西凉文学、武威市文旅集团

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

●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优秀讲解员大赛公告●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文化旅游微视频动漫大赛公告●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最美农庄评选大赛公告

●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公告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武威旅游网了解《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