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师节特辑|两师一校的坚守
“因为还有学生嘛,只要有学生在,我就会继续教下去。”当被问及为什么没有选择调走时,石灰窑子学校校长牛永顺笑着对记者说。他管理的石灰窑子学校,位于库伦旗水泉乡文家杖子村,是水泉乡内一所历史悠久的乡村学校。如今,包括牛永顺在内,共有两名教师七名学生。
牛永顺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石灰窑子学校建校于1954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保留着初中部。1996年,石灰窑子村的七个小组划出三个,组成现在的文家杖子村,石灰窑子学校因地理位置原因,划到了文家杖子村,石灰窑子学校的名字被保留下来并沿用至今。
石灰窑子学校的标牌
校长牛永顺1981年从石灰窑子学校毕业,1986年回校任教。“2000年前,全乡每年都进行统一考试,当时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在全乡12个小学中年年都是第一名,所以像扣河子、平安还有水泉的其他村,都想来我们这儿念书。”牛永顺回忆说。
学生们学习成绩优异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上课体验,学到更多知识,石灰窑子学校2000年引入了信息技术课程,2002年又添加了英语课,走在了当地乡村小学的前列。牛永顺和学校一同成长,兢兢业业,钻研业务,因为教学能力强,担任五年级(毕业班)数学教师的工作。2004年,学校举办了建校50周年校庆,也是在这年,牛永顺从老校长李永仓手上接过担子,成为了石灰窑子学校的校长。
石灰窑子学校建校50周年校庆
担任校长后,牛永顺尽职尽责,秉持“团结、勤奋、求知、务实”的校训,与教师们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学校校风淳朴、学风严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到2008年“撤点并校”前,学校还有180余名学生,住宿生更是多达80余人。“撤点并校”后,通过村“两委”协调,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石灰窑子学校保留了一二年级,大批教师离开学校,牛永顺则留在了这里,还担任起二年级的授课教师。“当地领导给了我们学校不少帮助,包括很多村民也是对学校有感情,有的人家两代人甚至三代人都在我们学校毕业。校门外面的路是个大斜坡,下大雪的时候,村干部就会组织村民,用铲车帮忙清扫积雪。”牛永顺感慨地说。
石灰窑子学校航拍图
“撤点并校”后,生源逐年减少。2017年,石灰窑子学校小学部已无生源,学生全部为学龄前儿童。同年,学校3名教师退休,师资力量紧缺,牛永顺便找到了老教师张玉明。张玉明也是一名乡村教师,曾在石灰窑子学校工作,听到学校的情况后,他毅然决然从水泉乡学校来到了这里,并工作至今。张玉明对记者说:“这个月结束我就退休了,教书教了41年。这个学校也是两出三进,也看到了学校的变化,不能说做了多少贡献,只能说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无愧于心吧。”
校长牛永顺(后排右一)、教师张玉明(后排左一)和孩子们的合影。
乡村条件有限,缺少相应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牛永顺却沉下心,扎根乡村教育37年。见证过学校的鼎盛时期,也接受村级学校的没落,但不变的是一颗时刻为学生考虑的心,牛永顺说:“村上有个幼儿园,可以让孩子们就近上学,也能节省家长的开支,为村民提供不少方便。现在我最担心的还是生源问题,明年大班的5名孩子就要去上小学了,只有小班2人。三年后我也要退休了,但只要我在一天,我就好好地教一天,只要有学生,我就会继续教下去。”
图文丨曲芊诺
编辑丨赵 亮
终审丨张玉洁
原标题:《教师节特辑|两师一校的坚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