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李漠:一群人的“装腔启示”,一个导演的“突然走红”
原创 刺猬公社编辑部 刺猬公社
没有成功的经验,没有所谓的标准。
文 | 怡晴
编 | 园长
(《装腔启示录》以下称为《装腔》,《我在他乡挺好的》称为《他乡》,《三悦有了新工作》称为《三悦》)
在这个暑期,有一部看起来很“装”的戏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在剧里,形形色色的男女通过“装腔”的方式融入彼此的话题和圈层。比如,闻一口酒的味道,就立刻展示出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一二年的迈克伦雪莉桶”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腔调的男人;再比如,通过中国香茅VS欧洲香茅的配料,来佐证自己是一个高级且见多识广的精英。
每个人都在伪装,但有的人为装而装,有的人却在伪装中寻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像女主角唐影的那句名言:“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追完《装腔启示录》之后,4.4万的观众为这部只有十四集的剧,打下了8.2分的评价。
人物角色的服装成为大家日常穿搭的参考对象,“边开会边哭丧”“烧仓房”等片段成为观众讨论的日常,剧中CBD职场人的精神面貌更是得到从业者的认可。
导演李漠也跟着火了起来。一方面,他已经有《我在他乡挺好的》《三悦有了新工作》两部豆瓣评分过8的剧集;另一方面,观众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导演,才能连续拍出三部高口碑的剧集?
“我只负责把故事拍给大家,作为一个导演,所有想表达的都在戏里了。一回头看到三部剧都八分了,挺意外的,压力也在变大,接下来的戏,只能更加努力的去做。”
对于李漠来说,剧集就像一个谜面,成功的经验都是事后的倒推,结果都是观众的探索与给予。他不想解迷,“万一观众理解的比我表达的还多呢,这是更好的事情。”
理解李漠,也就理解了李漠的作品。
一封写给CBD的情书
被称为“主创团队终于上过班”的一部剧诞生了。
穿梭在楼宇间的白领们,一边用高级的腔调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一边又不得不被各种生活的真相打回原形。
再装的人,再高级的腔调,都要在生活的鸡毛蒜皮中低头。
“最后你会发现,爱来爱去,其实你爱的是CBD,是北京,是生活短兵相接的挑战与过瘾,是与这座城市慢慢磨合的有滋有味。”影评人麻宁说,《装腔》是李漠写给CBD的一封情书。
李漠很喜欢这个说法。
“腔调”只是一个幽默的切口,撕开之后才是都市男女的生活真相,在其中,他看到了浮华之下的虚伪、不得已、以及寻找自己的过程。而在这个具有标志性的区域里,还有很多隐秘又默认的规则可以揭开,比如消费主义的侵蚀、上位者与下位者之间的关系,珍贵又坦诚的爱情,这些都是李漠特别想表达的话题。
“CBD应该是所有费尽心力来北京打拼的人,向往的地方。你说我来北京在郊区的亦庄或者昌平上班,大家不会觉得高大上,但是你说我在精英荟萃的CBD上班,好像就会有某种特别的骄傲在里面。”
在CBD,外面的人看到的东西,和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人在看到《装腔》后问李漠,“这好装,这种剧拍给谁看呢?”
李漠恰恰觉得这就是通过CBD划分出来的圈层差异。在大家的固有认知中,来京漂的打工人更应该像《我在他乡挺好的》中那样,历经坎坷,有眼泪、有分别,才会有成长。
图源:新浪微博@电视剧装腔启示录
“好像只有惨、只有穷才能叫现实主义。但是我们都全面小康了,大家生活条件都挺好的,尤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清华、北大、复旦的这部分人,毕业都要混得很惨吗?”
总会有人成长为大家向往的样子。拍过了《我在他乡挺好的》之后,李漠想要呈现拥有相对成功人生履历的那群人的画像,并用有趣的风格消解装腔,给生活祛魅。
揭开所谓“高大上”的面纱后,这个曾让人羡慕的群体,也只有脚踩高跟鞋、手拿咖啡杯从地铁去往上班路上的200米时,走路带风。
一旦进入上班的格子间,他们和我们一样,都会遇到奇葩,会背锅,会被骂得劈头盖脸。
这就是李漠想拍的都市生活。
为了还原职场人的真实,李漠曾经在CBD的律所“实习”过两周的时间,这固然为拍摄工作带来了真实素材,但对于他来说,即便工种不同,大家面对的来自生活的考验,都大致相似,“导演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小中层的领导,知道哪些是有真本事的人,哪些在摸鱼,需要解决各种问题。”
原著小说的内容大多数以作者的视角来讲故事,其中也加入了诸多的心理独白,能让观众细腻地了解到女主角唐影的行为动机。相较之下,男主角许子诠更像是一个“背景板”,为了打造一个棋逢对手的爱情,李漠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男主角的投行线故事。
“就我对投行朋友工作的了解,里面有很多没办法拍,所以剧中投行线这一段有些表现的不太真实,跟我自己看到的投行人还是有一些差别。”
但作为创作者,李漠追求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而并非是像纪录片一样呈现生活,“就算我努力去做,也不可能做到完全跟生活一模一样。我始终认为真实是很主观的。”
李漠能做到的,就是和团队一起,找到一个契机,让观众进入故事,然后再相信故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8.1,8.2,8.4,三次“鼓励分”
《装腔》之后,李漠火上了热搜。
观众惊讶地发现,这个听起来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在《装腔》之前,已经有了两部高质量的代表作——《我在他乡挺好的》豆瓣评分8.1,《三悦有了新工作》豆瓣评分8.4。
工作人员把热搜发给李漠的时候,他感慨词条里幸好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否则太尴尬了”。但评分对自己来说,又挺重要的,它意味着得到了观众的反馈,“观众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大家讨论,才能知道哪儿好哪儿不好,你自己在这儿瞎演,没人看也没用。”
李漠更愿意把这串数字看做是对团队用心创作的鼓励分。都市戏并不属于难拍的剧种,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要协调要解决,团队没有因此在任何一个地方将就。
除了剧集的内容和台词外,《装腔》的镜头、对镜独白、音乐等,一时间也都被观众挖出讨论。
说起拍摄中的“导演功底”,李漠随口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男主角拿起风衣为女主角挡雨的镜头,灵感来源于《假如爱有天意》,《千与千寻》《超时空恋旅人》《蒂凡尼的早餐》都在拍摄过程中从李漠的脑海中闪过,然后为剧集服务。
“包括大家吐槽有些镜头运镜太晃了,有很多美剧都这样拍。我没有说故意去学谁,只是在拍摄过程中,觉得适合放在这儿。”
提起这些,李漠觉得并没有什么独特。在他的认知里,很多导演也会如此,另一方面,在《装腔》之前,他就已经这样做了,只是这次被大家关注到了。
《我在他乡挺好的》《三悦有了新工作》里,李漠都在音乐这方面下了功夫。“《玉珍》《小星星》《火车快开》都在《他乡》的合适情节被运用,做音乐的思路一直在,只是《装腔》里为了装,用了很多爵士乐,国产剧少用,大家觉得新鲜,更有氛围感。”
图源:新浪微博@我在他乡挺好的官博
李漠说,《他乡》中有个配乐全是人声哼唱的口哨,国产剧中很少这么搭配,只是没被大家拿出来讨论;而《三悦》中的很多音乐,都是自己一个一个盯着别人录的,只是方向不同,故事效果也不同而已。
李漠从小学音乐,兴致来了也曾写过小说,后来不想再做了,得重新为自己谋一份出路,“但文化课不够高,唱歌嗓子不够好,演戏抹不开面,写东西坐不住,跳舞劈不开腿,艺术类好像导演这事儿能做,就考上了。”
尽管学得有些杂,过往的东西都一点一点地融进了他的作品中。他给出了一个比喻,就像写东西一样,你看的书多一点,会的词多一点,就可以产生更多的碰撞。
“多跟00后、05后交流,谁20岁就跟谁沟通,这群年轻人积累未必很深,但会有最敏锐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潮流,然后多看书、多听歌、多看电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多做一点事吧。”
通过这种点滴的方式,李漠不断推着自己往前走。
他也拍过评价不高的作品,如今再回看,每一部都有各自的原因,当时自己的能力也有限,能力有限,就会导致现场的失控,失控就没有办法给观众一个交代。
准确一点,也温情一点
从《我在他乡挺好的》《三悦有了新生活》到《装腔启示录》,李漠选择剧本的标准有三个:第一,要有表达;第二,要有意思;第三,要我会拍。
有表达,就是要有内容的思考和讨论空间,在李漠看来,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对当下生活困境的讨论,然后才是镜头的准确呈现。
以《装腔》为例,这部戏的拍摄过程,最难的就是做到“准确”,因为多一分会显得油腻,少一分又不够味道。
李漠举了一个细节的例子。许子诠的每一个衬衫都是没有褶皱的,他的领子是熨平后翻下来的,只有翻折后的痕迹,和人物的整体设定很搭。他的办公室并不像观众认知中的投行精英一般,有着宽阔的落地窗,而是连窗户都没有,因为在现实中,许子诠的职位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工作环境。
这种“准确”很难用简单的技巧或者标准去衡量。“这不是某一场戏的问题,是整个戏的气质和氛围,每一场戏都有这个问题。在不同的阶段里,标准都不一样,有时候后退一点是准确,有的时候前进一点才准确。”
图源:新浪微博@电视剧装腔启示录
对于李漠来说,所谓的准确就是“细节道具陈设”“人物心态感受”等,说到底,还是需要主创团队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如何展示生活的苦闷和困境。
每个作品都有各自的挑战,即便有了三个代表作,李漠也很难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供大家参考,“这些都是基于作品被认可后倒推的结果,其实,所谓的成功经验这种事儿是不存在的。我们做项目,是不可能从头儿就知道这是成功的,能做的就是用心,拍律师就去律所看人家干活,拍投行就多跟投行朋友吃饭,知道的多了,就比较有把握做到准确。”
李漠不太喜欢贴标签和下定义,一旦标签贴得太多,就会像《装腔》所要表达的那样,忘了自己曾经的样子,在他看来这很愚蠢。
但他喜欢为每个故事带来一个温情的结局,“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你相信它好,它就会更好一点。”
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开心的事情,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开心的事情上,就会忽略开心的事,时间长了,就只能看见不开心的事儿。温情的结局,是李漠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心理状态——当你没那么在乎不开心的事,也就开始开心了。
“现实不是只有丑恶和算计,童话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我不觉得我讲的故事里,那些美好的结局是理想主义或者不现实的。它只是比较难做,但值得我们勇敢追求。”
原标题:《对话李漠:一群人的“装腔启示”,一个导演的“突然走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