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优秀的教师身上也许都带一点“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最近,诺兰导演的新片《奥本海默》唤起了观众对这位个性鲜明的“美国原子弹之父”的浓烈好奇。不少人翻开传记,发现他不乏亲切可爱的一面。
例如,他是班里的明星学生,能让你想起身边那些号称从不复习的学霸。他的同学曾说:“奥本海默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但他会非常小心地不让你抓到他在用功读书。”
当奥本海默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论文答辩时,他的考官对同事说:“我出来的可真是时候,他都开始向我提问了。”
奥本海默的导师们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令人好奇的是,当老师与学生的身份发生转换,奥本海默会是一位好老师吗?
起初,他是“一位令人头痛的老师”。他的授课听起来不像是物理讲座,更像是一种礼拜仪式。他似乎完全意识不到基本的沟通准则。他的教授朋友曾旁听他的演讲,说:“你讲得真好,但我一个字儿都听不懂。”
最终奥本海默还是变成了一位经验老道、富有魅力的老师。他擅长鼓励学生们深入地思考,与他们当面探讨各种问题,哪怕直到午夜。他邀请许多博士生合写论文,将功劳给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本海默还形成一种独特的开放式教学风格。他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集中讨论每个学生研究的具体问题,并征求大家的意见。
奥本海默让他的学生们总觉得自己正面对未知的世界,学生们也爱戴才华横溢、真诚正直的“奥比”。很快,他就成为美国理论物理学界的“旗手”。他的迷弟迷妹争相模仿他的手势、语调和习惯。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奥本海默正直、真诚,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对学问充满热情。他对学生不加保留,尊重并启迪他们深入思考......这些都是好老师的特质,也让人联想到一位语文名师——丁之境老师的教学方式。
他把“为生长而教”作为教育理念,主张教师要做学生追求真知的表率,不唯书,不唯师,敢质疑。
他相信,语文老师应该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感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写作也不需要苦苦寻觅,自然能书写出真切的体悟。
在丁之境看来,要真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思考,让课堂变成学生自觉生长的地方。
今天教师节,感谢每一位老师的付出。
下文摘自丁之境老师的课堂实录与教学感悟《语文之境——为生长而教》,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语文之境——为生长而教》
丁之境 著
2021年8月
语文难以定义
但可以被诠释
我认为语文难以定义,但可以被诠释,因为每一位成熟的有专业追求的语文老师都需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理念。如果让我用一个词语来诠释自己的语文教学,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长”——我一直在努力,希望自己的语文课能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愉悦的享受、永恒的生长。为生长而教,既是我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也是我对理想语文教学的追求。
“为生长而教”的教学理念首先来源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来自乡村,从小接受的是乡村教育,但我很幸运地拥有目光长远的父母,是我那不识字的母亲告诉我书是世界上最香甜的东西,是我那热爱看书的父亲让我从小就爱上了读书,他们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阅读的种子,让我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让我通过阅读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核心任务
让学生喜欢语文
我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我在一篇文章中很认真地写道:“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把一节课设计得如何完美,而是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喜欢思考。我真的不在意我的课是否完美,但我在意学生们是否因为喜欢我而喜欢上语文。”生长是每个生命体的本能,但我们在教育情境中讨论的生长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生长。
从这个角度而言,精神生长的欲望的确需要激发和呵护。学习兴趣是最持久、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我一直很重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我深深明白一点,学生一旦喜欢了,是不会学不好语文的。
发现课堂
生长点
我在备课时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是:学生的思考点在哪里?我们要从哪里出发?最后我们要去到哪里?因为我知道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起点”出发,去寻找课堂的最佳生长点,只有会生长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疑惑处、易错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思维的模糊处,以及教材的空白处、矛盾处等经常是课堂的生长点,我在备课时会特别留意这些地方。
针对这些课堂生长点,在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我经常根据文本与学情,相机进行追问:比如在学生易错处,进行预设式追问;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态时,进行启发式追问;在文本的矛盾处,进行质疑式追问;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拓展式追问……我的一些经典课例基本都是从学生的生长点开始,从学生的生长需要出发,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最后生成了学生的智慧,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课堂氛围
自由宽松
每一粒种子的萌发,都需要适宜的生长环境。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自主生长,成为一位终身学习者。自主生长需要一个自由、宽松、丰富、多元的环境。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表达、创新的欲望,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教师能做的只能是给学生提供生长的土壤和展示的舞台,让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自己提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堂实施中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进行实践、展示、交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彰显个性,享受快乐。我发现只要我们尊重了学生内在的生长需求,然后给予了恰如其分的帮助和引领,学生一定会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茁壮成长,大放异彩。
共生共长
课堂形态
共生是生物演化的内在机制,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宇宙万物、山河日月相互滋育,都可以生长得很好,我想教育生长的最美样态也应如此。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成长,相互滋养,使得成长丰富化、多样化,使得教学生态优化。
共生的课堂,首先要重视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活、滋养,同伴之间年龄相仿,生理、心理发展基本处于同一阶段,这些因素导致他们之间兴趣相似,所以在兴趣的激发上,同伴比教师更有影响力。比如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开展的“为你荐书”“阅读交流”“共写共评”等活动,就是借助“同伴影响”这个杠杆来撬动学生的读写意志和读写行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相长,好的教学不只是滋养学生,还是滋养教师自我的过程,丰富教师自我的过程。“师生共写”是我作文教学的一个常态,直接用老师和学生的写作实践,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写作认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揭示写作思维过程,教授学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敏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和学生共同写作过程中,学生在生长,我也在生长。
丁之境简介
丁之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科研。曾长期在省级重点中学任教语文。工作以来,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广州市第三届十佳青年语文教师等。多次当选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学名教师培养对象实践导师,享受广州市荔湾区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参研多项省级课题,教学成果获得省级、市级一等奖,正式发表教学论文、文学作品五十余篇,著有《语文·生长》《语文之境:为生长而教》等。
《语文·生长》
丁之境 著
为生长而教
回归语文生长的初心,走向语文生命的高处
广东省重点中学语文名师丁之境全新力作,凭借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语文,激发生命的自觉,唤醒成长的力量。
书中精彩纷呈的师生教学互动、深刻暖心的教育思考与师生共写的独特方式,让教师对教育现实的认识更加清晰,为生长而教,回归语文生长的初心,走向语文生命的高处;而中学生和家长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可贵的借鉴,进而走出各自的诗意人生路。
《语文之境:为生长而教》
丁之境 著
全新生长型课堂
使教育自觉生发,使学生自觉生长
语文名师丁之境的最新力作,所收入的课堂实录与教学感悟,促发学生由被动成长到自觉生长。面对学生的自由发挥,老师如何点拨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相对于上一本书《语文·生长》,本书中丁老师的课堂更侧重于促发学生由被动成长到自觉生长。如《我们读懂的和我们读不懂的》《悟空的人生抉择》《基于问题解决的说明文写作教学》,便是其中的代表。置身于丁老师营造的学习情境中,孩子们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辨析讨论,学生最终获得了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提升。
《艾青诗精选》
艾青 著
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研究小组 主编
由丁之境主编的《艾青诗精选》精选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在各创作时期的重要诗作,包括《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等名篇。与统编版语文教材无缝对接,全力服务学生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
名校名师为本书编写助读系统,从字词句到作品的思想内涵,都有全面解读,让名著阅读零门槛。附赠《阅读测评》,归纳学生必须掌握的情节与知识点,让学生易于学习与记忆。打通从阅读到写作的思想壁垒,阅读与写作相互深化与促进,最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我在百年名校教语文
——曾湖仙教育随笔》
曾湖仙 著
2023年8月
49.00元
语文怎么学?
执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道出百年名校人才辈出的奥秘
语文怎么学?语文怎么教?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省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曾湖仙认为: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对话的姿态,要对教学内容有个性化的深入的理解,育出人才,也是育出自己。本书是一部中学教育随笔集,选取作者曾湖仙在教学心得、参观学习感受、教学活动记录、个性化阅读体悟等方面的文章随笔。
《思维致胜:高考作文精品思维课》
都昌其著
2022年12月
49.00元
高考作文全程优化实战指南
执信中学名师思维良方
三步解决高考作文写作困境
作文是高考中分数最重的一道题目,但是,绝大部分考生始终无法突破42-48分的“瓶颈”。何以解忧?唯有思维!《思维致胜:高考作文精品思维课》由语文高级教师都昌其创作,在同类书籍中,是第一部对高中学生作文思维系统分析和探索的著作。
End
原标题:《优秀的教师身上也许都带一点“奥本海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