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要经历三次觉醒,才能学会做选择

2023-09-09 1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第三选择》。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出版20年后,史蒂芬·科维推出了人生的这本收官之作。

我们总是面对着许多看似无解的问题。于是我们失望、决定放弃,或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很糟的妥协。

如果你也深陷难题之中,不如来尝试一下史蒂芬·科维的“第三选择”。

人这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

选择家庭还是工作?选择大城市还是老家?选择追求梦想还是遵从现实?

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而多数人认为,选择只有“非此即彼”这个唯一结果。

这既是人们的无奈,也是对选择的不了解。

其实,在每一个关乎人生方向的抉择上,都有最佳答案。

在《第三选择》一书中,史蒂芬·柯维就给出了一个解决所有选择难题的答案——寻求协同。

本书开篇就纠正了人们对选择的错误认知,告诉大家:

做出正确选择,懂得寻求协同,要先从这三次觉醒开始。

从被情绪掌控,到发现自我的觉醒

朋友小李曾跟我说他刚入大学时的一段经历。

大一时管得比较严,作为班委,他要统计宿舍人数,不允许有人在外留宿。

但有个同学老乡,经常在查寝结束后,偷溜出去通宵打游戏。

还和其他同学说:他们关系好,发现了也不会被登记。

结果小李发现后,直接记名了。

当时宿舍门口就有同学揶揄他:不是关系好吗?怎么还被登记了?

原本就不太高兴的他,顿时怒气冲冲地冲旁边的人发火,还直接和小李翻脸,差点大打出手。

这就是被情绪掌控的人,觉得被看不起,如果不打回去就没面子。

他只认为自己被挑衅,但他对自己是谁漠不关心。

正如书中提到:

你对外部一切事物过度关注,而对自己是谁漠不关心时,这可以被称之为“真实身份盗用”。

可见,当你过分关注外界评价时,就会将自己与评价标准靠拢,而忽略了真实的自己。

甚至因为自己与外界标准不符,而产生负面情绪,然后被情绪掌控,慢慢迷失自我。

而发现自我,就要将自己看作是一个拥有独立判断和行为能力的个体。

上世纪40年代,戴明教授试图希望美国企业家明白:

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收获稳定客户。

可当时的市场环境,企业家们更愿意追求削减费用,获得短期利润。

所以他在美国并不受待见,甚至遭到企业家们抵制。

但他并没有因此被负面情绪掌控,甚至自我怀疑、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更换环境,前往日本开辟新路径。

在日本,他的理论被广泛认可,并被应用传播,成为众所周知的「戴明环」理论,更是帮日本开启了经济腾飞之门。

可见,拥有自我的人,并不会让情绪蒙蔽自我的意识。

他们能够清楚感知自我,并认可自己的独一无二,懂得寻找合适途径,然后创造最佳选项。

不被社会因素、周遭环境挑拨情绪,被情绪制约,我们要学会的,就是不断地发现自我。

当你真正发现了自我,才能做出内心确实想要的选择。

从以「标签」识人,到懂得洞察他人的觉醒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

在大马路上,一辆车左右乱冲、横冲直闯,就听到有人会说:这肯定是女司机开的车,简直就是马路杀手。

但研究报告显示,男性的驾车事故率是女性的8倍之多。

绝大多数女驾驶员更喜欢驾车沉稳,不喜欢开快车,整体安全系数更高。

可人们往往看到一个女司机的意外,就不断放大,认为女性开车不行,将「马路杀手」这个标签狠狠贴在女性身上。

这样的标签,包含了偏见、不了解,用一杆子打翻了一船人。

柯维教授在《第三选择》中写道:

或许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不像我们了解自己的思想那般深入,或许我们会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甚至偏见。

而这种偏见标签存在,就会丧失对他人的洞察,发现他人的优点。

朋友小张第一天上班时,看到街上有个男人对妻子说话特别大声,吆五喝六地,默默给他打上「没素质」的标签。

到了公司发现,竟然是同事,还是新人的老师。

但小张对他并不待见,安排的工作也是敷衍了事,老师也不予置评,随他去了。

而同为新人的小李异常认真,提交的工作老师也会点评一番,指出问题。

可小张总吐槽说:每次他说话跟吃了枪药似的,就知道使唤我们。

小李却笑笑说:

“他能教我们肯定有长处,只是嗓门大,又何必在意呢。”

等试用期结束,开始工作考核,小李工作表现优异,成功留下,小张就只能被公司劝退。

可见,透过标签看人,看到的全是狭隘的偏见。

但如果你能洞察他人时,就能够发现对方的优秀与美好。

此时,人与人之间才是平等、真实的,而不是对立双方。

只有感知相同,才能建立联系。

从博弈式的交流,到学会同理心倾听的觉醒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三个孩子,但父亲时常需要出差,对孩子的陪伴非常少。

处于青春期的女儿,时常出现叛逆,甚至过分的举动,而这位时间有限的父亲,这时就会同她坐下来谈谈,听听孩子的想法。

但每次交谈都会在同样的问题上绕圈子:

“我太胖,太丑。”

“不,你不胖也不丑,你在我眼里很漂亮。”

“你不得这么说,你是我父亲。”

讨论到最后,父亲还会拿出他年轻时被人取笑的故事开导女儿。

女儿却说:“你觉得这么说会让我好受点吗?”

对话不了了之,父亲继续出差,如此循环往复。

直至一次出差途中,他接到妻子电话,说女儿失踪了。

这位父亲,他以为自己是在安慰孩子,但实际上是在一次次伤害。

倾听,是一种理解,而不是寻找对方话语中的漏洞然后来反驳。

这种看似面对面的交流,实际上是互相的博弈。

唯带有同理心的倾听,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并克制自己反驳的欲望去感受和理解对方。

柯维博士在书中写道:

当你拥有更广泛的同理心,就会愿意了解对方,体会对方的感受,将冲突降为最小,更能够利于双方的选择。

柯维更是将带有同理心的倾听,比作“心理空气”。

人必须要有空气才能生存,就如同人最大的心理需求便是被理解与被尊重。

在他们找到孩子之后,妻子对他说:

“试着听听孩子的想法,光听,别说话,千万别说话。”

接下来,他和女儿花了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强忍自己反驳的冲动,全程只说了不到10个字,但女儿的话犹如决堤之水倾泻而出。

这一刻,他才意识到,原来之前他给女儿的不过是同情,是对弱小无助的同情心。

即便是对待同一事物,每个人依然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与其用自己的理解去“安慰”别人,不如闭上嘴去倾听别人。

等到对方说完,或许你就能够真正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情绪。

带着同理心的倾听,才是有效沟通的开始。

选择的关键,是寻求协同

曾有网友分享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个员工跑进她的办公室说:你得给我涨工资,不涨工资的话我不干了,压力太大了。

这时,她并没有拒绝或同意,而是问他:能不能跟我讲讲你的工作?

接着,员工讲了很多工作中的事,而她给予肯定说:我知道你现在压力很大,你愿意和我讲这个事情,肯定也是鼓足勇气和我谈的。

整个过程里,她没有觉得自己作为领导被员工挑衅而生气,更没有给员工贴标签,而是平静地倾听。

对方在讲述自己的压力后,情绪逐渐平静,而她也在不断帮员工分析客户情况,然后委派他负责更多客户。

此刻,员工感受到自己是被领导重视的,看到了工作的希望,也愿意更加努力工作,此后收入不断提高。

通过冷静倾听,理解对方,渐渐让彼此走向另一种选择结果。

这就是柯维博士在书里写到的:

一旦我们充分理解彼此,我们便开始寻求协同,寻找比我们各自能想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通过发现自我、洞察对方和倾听对方三个方式,去充分理解彼此,然后建立协同,选择合作。

这正是改变两难抉择的局面,做出让双方获利的最佳方案。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也曾表示:

只要我营造出真挚的、互相珍惜和彼此谅解的气氛,令人兴奋的事情就会发生。

这种氛围下,人们才会展现出思维的灵活性。

不断远离已存在的可能性,产生不可预知的创造力。

此时,新的选择方式,就会随之诞生。

写在最后

不管何种选择,与人共赢,才是最佳答案。

书里说:「第三选择」思维蕴含着富足的心态,坚信世上的一切都可以被发现与分享。

而这一切,都源于你能够发现完全的自我,积极洞察他人,并且懂得倾听。

在这样的思维共振下,创造协同,而后诞生出属于你的「第三选择」。

作者 | 加号,用内容,传递价值;用价值,迭代能力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原标题:《人要经历三次觉醒,才能学会做选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