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未来可期|无人驾驶出租车:技术创新与社会挑战并行

胡逸
2023-09-12 08:03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城邦 >
字号

2023年8月10日,旧金山这座科技梦想之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瞬间。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为Cruise(通用汽车旗下子公司)和Waymo(Alphabet旗下子公司)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便是他们已经期待了许久的“绿灯”:在旧金山24小时运营并收费的权利。

自动驾驶并不会让车速猛增,但能解放人在车上的时间。有了这些释放出来的时光,我们可以探索更多意想不到的创新和价值。

于是,旧金山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让无人驾驶出租车飞驰在街头巷尾、全面开展商业服务的都市。

Cruise负责全球政府事务的副总裁普拉珊蒂·拉曼(Prashanthi Raman)满怀激情地宣称:“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这是‘历史性的行业里程碑’!”他充满信心地预言,Cruise即将开启的这场革命不只是挑战传统网约车的地盘,更是对交通不流畅、安全隐患的过去说再见。他甚至大胆预测:到2025年,Cruise的年收入将飙升至惊人的10亿美元。

Waymo联合首席执行官特克拉·马瓦卡那(Tekedra Mawakana)则在当天的声明中兴奋地宣布:“今天的许可标志着我们在旧金山商业运营的真正开始。”“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更多的旧金山市民能够亲身体验全自动驾驶所带来的便捷、安全、可持续和易于接入的优势——而这一切,只需轻轻按下一个按钮。”

在21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汽车的基础概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我们有了更高效的发动机、更先进的安全功能和更豪华的车内设备,但车辆的核心原理——一个人坐在驾驶座上控制方向和速度——仍然保持不变。旧金山的这一决策不仅仅是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出行的一个大胆预测。

早在2021年10月,北京率先在国内开放了带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无人化道路测试与出行服务的商业化试点。现如今,北京亦庄的自动驾驶示范区矩阵已形成,拥有116台无人化测试车辆,总测试里程达近200万公里。令人瞩目的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试点已经接收了超过150万的订单,而用户对其的满意度高达95%以上。

以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为例,想要预约车辆,你只需轻点App。当车辆平稳停在面前,你只需在车门边的触控屏输入手机号的后四位进行身份验证,即可轻松上车。在后排落座后,你会发现前排并没有司机,但两个座椅之间设有一个醒目的红色按钮,上面写着“急停功能,非急勿按”。这是为了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乘客的安全都是首位的。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后排的液晶屏幕会展示实时信息,无论是车速、即将变化的交通灯状态、还是周边的交通状况,一切尽在眼前。

2023年4月,滴滴正式发布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为公众呈现了一种前沿、高效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出行体验。首先,在设计上彻底打破了传统车辆设计的束缚,它彻底取消了驾驶位,这一大胆的决策意味着车辆的内部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在车辆总长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Neuron的内部空间相较于传统的网约车提升了高达50%,而腿部空间则增加了86%。这种革命性的设计使得乘客可以在车内轻松“一键躺平”,享受到无与伦比的舒适度。

但滴滴并没有止步于空间设计上的创新。Neuron的车内更配备了一款独特的机械臂,它可以说是无人驾驶时代的完美“管家”。无论你是需要帮助搬运行李,还是在车途中希望喝一杯清水,甚至是短暂小憩时希望有个叫醒服务,这款机械臂都能完美满足。它不仅提高了乘车体验,更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服务”。

6月2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分享了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展望。他坦言,政府将正式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以及上路通行的试点项目,以推动这一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进程。辛部长特别强调了对L3级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支持。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国道路将迎来更多的高度自动化汽车,为公众带来更智慧、环保和安全的交通体验。

当谈及辛部长期待的L3级及更高级别,我们可以在2022年3月1日正式生效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中寻得答案。这个标准将自动化系统的能力等级划分为:0级(应急辅助)、1级(部分驾驶辅助)、2级(组合驾驶辅助)、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4级(高度自动驾驶)、5级(完全自动驾驶),共6个等级。其中,“L”代表“Level”,意为“等级”。等级越高,驾驶系统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可靠。不同的技术等级,对应着不等的责任归属。目前,我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创新还处于L2、L3阶段;特定场景、特殊环境下的L4和L5技术,尚需时日打磨和优化。

但是,一旦进入L3和L4阶段,自动驾驶所呈现的价值,将挑战并重新塑造我们对交通的既有观念。自动驾驶并不会让车速猛增,但能解放人在车上的时间。有了这些释放出来的时光,我们可以探索更多意想不到的创新和价值。想象一个没有司机的未来,不仅将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驾驶体验,我们的交通模式、出行习惯、城市交通管理乃至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都有可能面临巨大的转型。

与传统的有人驾驶出租车相比,一些学者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将大幅度提高道路安全。人类驾驶员的视距大约在50米左右,而自动驾驶汽车搭载了高精度的雷达、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能实现超过200米的广阔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无人驾驶出租车不会因为疲劳、情绪或其他干扰而失去专注。它们不会酒后驾车,也不会在行驶中分心发微信或打电话。

Waymo提供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据:2022年,在美国,每天平均有117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全年总计高达43000人。相比之下,Waymo在其第100万英里的全自动驾驶试验中,没有任何的伤害事故发生,且没有涉及对行人或骑行者的碰撞。初步的统计数据显示,Waymo已经成功地降低了其运营城市的交通伤害和死亡率。

再者,无人驾驶出租车将是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的关键。与传统出租车相比,无人驾驶车更为严格地遵循交通规则,并能通过智能距离感测功能和高效的算法,使道路利用更为高效。它们能够实时获取交通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如自动调整速度、选择最佳路线,有效地避免交通拥堵。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旅行时间和降低燃料消耗,还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的释放,从而支持城市走向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由于更精确的出行需求预测和更高效的车辆调度系统,预计未来城市中的停车空间将会减少。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规划和利用这些空间,为城市增添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和绿化区域。

实际运营情况是否和上述观点符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段时间以来Cruise的现实表现。与之前的乐观预测相比,Cruise的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它仍然面临许多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但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事实证明这并非易事。

8月15 日,Cruise运营的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被困在了重建道路的湿水泥里。17日, 又有一辆Cruise被一辆前往紧急事故现场的消防车撞到,一名乘客被送往医院,目前尚不清楚谁是事故的责任方。

再向前追溯,8月11日晚,十多辆Cruise无人驾驶出租车,停在了旧金山北海滩的一个十字路口,造成约20分钟的车辆拥堵。有目击者在社交网络上写道:“人类驾驶的汽车被堵在机器人驾驶的后面,它们就像巨石一样,没有人知道如何移动它们。这些汽车一动不动地停在马路上,停车灯闪烁了大约15分钟,然后才开始移动。”

通用汽车发表声明说:“发生事故的交叉路口附近的金门公园正在举行音乐节,因此出现了无线带宽限制,导致车辆通信连接失败。目前正在寻求解决方案,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Cruise在短时间内遭遇的三起事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局限性。

1.环境适应性:无人驾驶出租车被困在湿水泥中,显示了这些车辆对复杂路面条件的识别和响应仍然存在缺陷。

2.高流量快速通信的依赖性:由于金门公园音乐节引起的无线带宽受限,导致车辆与其控制中心或其他车辆之间的通信出现故障,揭示了自动驾驶系统对高稳定性网络的高度依赖。这也意味着,在网络流量高峰或其他干扰条件下,如何确保稳定的车辆通信连接是一个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互性:与消防车的碰撞暴露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面对紧急、不常见的交通场景时,如何与其他车辆交互的问题,特别是在需要优先权的情况下。

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让交通管理者当机立断叫停。8月19日,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 (DMV) 在调查Cruise与消防车相撞的事故时,命令其“立即将其活跃运营车辆数量减少50%”。在调查完成之前,白天运营的无人驾驶车辆不超过50辆,夜间运营的无人驾驶车辆不超过150辆。

在7月的一次采访中,旧金山市交通局交通总监杰弗里·图姆林 (Jeffrey Tumlin) 吐槽:“无人驾驶出租车就像我的85岁祖父,他是一位非常非常谨慎的司机,从来没有撞到过任何东西,却在周围造成了混乱。而且每当他感到困惑时,就会停下来。”

这些事件和反馈提醒我们: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中展现出了辉煌的成绩,但当其被置于现实世界的各种不可预测的场景中时,其复杂性和局限性也随之浮现。无人驾驶出租车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仍然面临许多考验。这不仅要求行业内的技术创新,也需要政府、社会与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除了不断研发与完善相关技术,我们还需确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确保技术在推广的同时能够确保公众的安全。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无人驾驶出租车,但这只是智能交通的冰山一角。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无人货车、无人公交乃至无人飞机等变得日益普及,但每当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与创新,还有伴随而来的全新问题和挑战。

在这样的技术变革浪潮中,我们除了要深入探讨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还要反思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伦理议题:如何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自由和便利时,确保我们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技术进步虽然带来了诸多便捷,但是否得到了广大公众的真正认同和支持?

(作者胡逸,一个喜欢畅想未来的大数据工作者。“未来可期”是胡逸在澎湃科技开设的独家专栏。)

    责任编辑:吴跃伟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