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巷子的力量——安徽省桐城市“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践经验一线调查

2023-09-08 08: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潘巧 民主与法制时报

记者|潘巧

责编|张晶

正文共3825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个以“六尺巷”命名的调解方法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成为其中重要的“安徽元素”。

这个调解方法被称为“六尺巷调解法”,以安徽省桐城市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六尺巷”命名,是桐城市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将传统文化价值与和谐司法理念有机结合,运用于审判实践的一项创新举措。

实际上,“六尺巷”不仅为“六尺巷调解法”贡献名称,这条狭窄巷道所代表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的“六尺巷”精神,也是“六尺巷调解法”的核心内涵。

现在,“六尺巷”精神从矛盾纠纷处理扩展运用到桐城市社会治理各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六尺巷”精神的影响下,一个个现代版的“六尺巷”故事在这里重现,一个个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探索出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这里“诞生”。

这就是“六尺巷”的力量。

以“六尺巷”命名的“调解法”

想要了解“六尺巷调解法”,得从源头找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中心的“六尺巷”,就是它的源头。

“六尺巷”很“窄”,是一条长约100米左右的狭窄巷道,宽度只有“六尺”,相当于2米左右,三人并行都显得有些拥挤。“六尺巷”又很“宽”,这条巷子所代表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至今影响世人。

根据《桐城县志略》的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土地纠纷。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复的“让墙诗”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六尺巷”。

走在桐城市的街头小巷,从以“六尺巷”故事为基底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中,可以感受到这个故事在桐城市民心里的分量。

今年60岁的西苑新村居民刘珏,已在“六尺巷”附近居住30余年,这个根植于心的故事影响着他的治家理念和为人处世。“‘六尺巷’故事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包容,懂得换位思考。古人尚且能够有这样的胸怀,我们更应该传承这样的基因,运用广阔的胸怀面对所有事情。”刘珏说。

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人民法庭是“六尺巷调解法”的发源地。孔城人民法庭庭长张诚告诉记者,从2010年起,孔城法庭就自觉运用“六尺巷”等典故劝导人,用“和”文化感化人,同时借助人民调解及部门联动力量化解大量矛盾纠纷。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孔城法庭率先将“六尺巷”精神融入诉讼调解,于2015年6月提出凝结了集体智慧的“六尺巷调解法”,并提炼了六字操作规程“听、辨、劝、借、让、和”,还设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六尺巷调解室”。

“六尺巷调解法”应用当年就显现出成效。以张诚本人办理的案件为例,2015年全年结案242件,案件实现“零上诉、零信访”。今年1月至6月,孔城法庭的案件调解率为48.19%,是安庆法院平均水平的2倍。

2017年,“六尺巷调解法”在桐城全市推广应用,检察、公安、民政、信访等11个部门及各镇、街道相继设立“六尺巷调解室”。记者近日走访桐城市多地、多部门,他们总能拿出运用“六尺巷调解法”调解成功的案例。

今年上半年,一个现代版的“让墙”故事在桐城市吕亭镇平坦村上演。

因通往村民余某某等4户人家的一条巷道过于狭窄,巷道中间还有一根电线杆,车辆无法进出,平坦村计划对巷道扩宽、清障、硬化,但遭遇多重阻力。巷道边的村民认为道路硬化后车流量增加会影响其房屋安全及出行安全,不同意工程建设;与巷道一墙之隔的学校认为道路拓宽会占用学校土地,使学校国有资产流失而反对;供电部门因迁移费用和无处重新立杆问题,对迁移巷道中间的电线杆存在顾虑。

平坦村党总支书记项宗龙告诉记者,在这起巷道改造纠纷的调解过程中,该村充分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调解法”,最终在三方让步中达到“和”——学校拆除围墙并让出部分土地用于拓宽道路,供电局主动迁移电线杆,村民同意拓宽道路,并筹资解决道路硬化问题。

“让”是方式,“和”是目标

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邱少晖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对“六尺巷调解法”进行了长达1年多的调研工作,收集了不少运用“六尺巷调解法”调解成功的案例及经验做法,对“六尺巷调解法”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

“‘六尺巷调解法’最深入人心的是‘让’与‘和’两个字。‘让’是一种方式,‘和’是目标。”邱少晖说。

“六尺巷”故事在这个调解方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桐城市司法局文昌司法所所长鲁振国具有20余年的调解经验,在他看来,调解过程是规劝双方当事人作出让步的过程,很多当事人是因为受“六尺巷”故事的启发,接受“六尺巷”故事中的文化力量,主动作出让步。

“六尺巷”故事能否起到感化的作用,与故事“摆”出来的时机有很大关系。鲁振国介绍,调解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事双方的诉求,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背景,纠纷产生过程中各自存在的过错,让双方当事人认可自己的错误。当整个事件全部明晰,事理已经辨清,双方当事人对于自身存在问题没有争议,进入诉求协商阶段时,就是摆出“六尺巷”故事的好时机。

“让”,谁先让?“六尺巷调解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倾向于规劝得理者或强者先让,最终通过互谅互让,促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双方进入协商诉求阶段时,一方面规劝履行义务的一方作适当让步,另一方面规劝提诉求的一方作出一定的让步,最终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鲁振国说。

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是张英的十二世孙,从事社区工作已经20余年。在“六尺巷调解法”还未进行总结提炼之前,他所在的六尺巷社区就用“六尺巷”中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化解社区里的各种矛盾。在“六尺巷调解法”的基础上,张耘倡导“得理可让人”和“德法相依”相结合的矛盾调解方式。

“在了解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前因后果的基础上,要以法律为依据,让双方当事人尤其是无理一方了解到进入诉讼程序的成本。对于得理的一方,劝他先表态作出让步,得理者先让步后,对方就可能让步。”张耘说。

因为“六尺巷”智慧的运用,不仅结案率提高,而且由于是双方主动让步达成调解协议,对于协议的履行也有较大促进。

“以前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我们最担心的是达成调解协议后因当事人反悔使矛盾再度激化。相比迫于无奈达成的调解协议,通过‘六尺巷调解法’调解的案件,后期调解协议的履行率高,纠纷反弹概率更小,矛盾激化可能性更小。”鲁振国说。

“调解法”扩展为“工作法”

2021年,桐城市将“六尺巷”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开启基层治理新模式。

在邱少晖看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核心是直抵村组的源头治理。通过将矛盾回溯至过程和起点,依托自治主体、法治主体及相应平台,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头、拦截在过程中,形成“自治为基、德法兼容”为主要特征的源头治理模式。

这一点,记者在面积只有694亩、现有居民164人的村组高摆组找到了答案。

桐城市大关镇百岭村高摆组位于该镇“大水缸”五岭水库北侧,三面环山,村庄中心有一方名为当家塘的池塘,几十户村民沿塘而居。沿五岭水库旁一条水泥路走进高摆组,就能看到这个村组的基层治理成效:村组内可见十余种花卉苗木,一条条通向各家各户的水泥路旁总能见到精心打理的花草灌木,家家户户院前屋后干净整洁,俨然走入一个幽静的小花园。

这是高摆组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探索出的“自我规划、自我整治、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发挥的作用。

2021年3月,高摆组村民通过推选乡贤组长、成立议事小组、创新筹资方式、推行积分管理等举措,自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仅用数月时间,就从以前的“脏乱差”变成如今的模样,而且“没花村里一分钱”,被称为基层治理的“高摆经验”。

如今,高摆组村民将村组环境当作自家庭院整治设计,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村民高宗启曾是高摆组人居环境整治的坚决反对者,现在的他却为提升自家门前的绿化整治手绘了一张《门前规划示意图》,在前期已经建成的绿化景观带基础上,准备再投入一两万元,将房屋周边栽上香樟树、万年青,铺设花岗岩道路和草皮,再在院内建一个供孙辈玩耍的儿童游乐沙地。

文昌街道翻身社区设立“睦邻会客厅”,形成小区事务综合调处机制,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另一种探索。

去年4月,因“睦邻会客厅”发挥的作用,翻身社区一起物业纠纷被化解在“源头”。辖区七里香溪小区建于2010年,开发商因资金问题未及时将电力移交供电局,使420户业主入住后长期使用临时用电,多年来业主与开发商、物业因电费缴纳及电力转移问题关系紧张,矛盾较大。

利用“睦邻会客厅”搭建的平台,开发商、物业、居民面对面交流意见和看法,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达成共识。2022年4月6日,小区入户智能电表安装完工,电力顺利移交,420户居民用上国网电。

“‘睦邻会客厅’是我们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探索出的更接地气的基层治理方式,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中的一个小‘细胞’。” 翻身社区党总支书记叶鲜说。

现在,在“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理念的引领下,“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桐城市各地“开花结果”——吕亭镇各村组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议事平台“板凳会”“改组理事会”“散步议事会”“议事小圆桌”;双港镇龙山村借创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的契机,探索出“四上四下”工作法;文昌街道西苑社区打造“红色港湾”,推出“4815工作法”,探索出小区治理新模式……这是“六尺巷”的力量,也是桐城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源头为基层治理提供良善人文环境,遏制矛盾产生与扩大的新路径、新成效。

原标题:《巷子的力量——安徽省桐城市“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践经验一线调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