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术开卷|单霁翔:普洱景迈山茶林的“古”与“灵”

单霁翔
2023-09-07 16:2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9月10-25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中国云南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也在此次申报名单中。此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对景迈山古茶林给予了“建议无条件列入”意见,如该项目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将成为云南省第6项世界遗产,也将填补全球茶叶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近日,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的新书《万里走单骑》出版面世,单霁翔以“老单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中国36处遗产地的所见所闻。澎湃新闻特选摘其中“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一节,跟随“老单”的视野,感受景迈山的古老茶文化和传统村落生态。

晨光下的景迈山传统村寨

申报世界遗产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 比如福建土楼的申报工作历时 10 年,鼓浪屿的申报工作历时9年, 方得以顺利通过。这一站的《万里走单骑》,我们来到一处“申遗进行时”的遗产地——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古茶林的“古”和“林”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云南省普洱市。五代时期布朗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发现并驯化栽培了茶树,又因地制宜,与后来的傣族先民共同栽培繁育了古茶林。此后,这里渐渐聚居了哈尼族、佤族、拉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居民,成为具有各自鲜明民族特色且和谐共处的民族大观园。

据说在一次迁徙途中,布朗族族群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瘟疫,处在存亡绝续的危急关头。这时,族人无意中发现了茶树,这种植物的特殊功效拯救了病疫中的布朗族人。他们从此认识并铭记住了这一神奇的植物,称之为“腊”。随后一代代的布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不断栽培、驯化、选育茶树。原本以狩猎为生的族群,渐渐发展为将茶树种植作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并逐渐衍生出经济功能。至清代,普洱茶被确定为进献给皇室和朝廷大臣饮用的贡茶,景迈山古茶林进入繁荣发展时期。至今仍保持稳定发展。

景迈山古茶林入口

2010年6月,我来普洱市参加茶马古道研讨会,几位朋友给我看了景迈山古茶林的照片,其原生态面貌使我震撼。中国的茶文化传播世界,但至今还没有一处关于茶的世界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是不是可以申报世界遗产?回到北京,我请当时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先生亲自到景迈山考察。考察归来,郭旃先生特别兴奋,认为景迈山古茶林完全符合申报世界遗产的标准。景迈山古茶林的申遗工作由此正式启动。此后的十多年间,景迈山古茶林遗产地围绕申遗工作,在价值认识、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 

中国茶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源远流长,景迈山古茶林则因其“古”和“林”而独树一帜。相较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梯田式、 农庄式台地茶园,景迈山古茶林不仅历史更为悠久,其传统的林下种植方式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方式也具有鲜明特色。

早在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景迈山的先民已经利用有限度的林下开垦,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理想的光照条件。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自有一套“活”的机制帮助人们不用农药和化肥而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比如蜘蛛治虫害、枯叶作化肥等。在当地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护佑下,这一智慧的种植技术传承至今。

当地居民为古茶林除草

景迈山大坪掌古茶林是景迈山面积最大的一处茶林。这里的土地非常平坦,因而得名大坪掌。在去往大坪掌的山路上,一行人坐在车上,颠簸前行。傣族姑娘向导仙贡告诉我们,整个景迈山路面是用块石铺筑,在砂垫层经碾压成型,透水性好,这对维护原生态环境、保护古茶林很有帮助,也避免了往来车辆过多而造成的干扰。当地人称这样的路为“弹石路”。

走入古茶林,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这里种植环境的原生态。 林下茶种植形成了景迈山古茶林的三层植物分布特征,乔木—灌木和茶树—草本植物构成了古茶林生态系统的垂向层次。茶树种植于高大乔木下,避免了阳光直射。古茶林内分布着约1500种当地原生种子植物,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古茶林内还有很多国家保护动物,特别是一些鸟类和昆虫。鸟类可以为茶树除虫,昆虫的传粉能力对茶树生长也是非常有用的。茶树的种植更是充分体现了原生态理念,人们利用古茶树与其他树种之间的竞争或依存关系,有选择地保留或栽植有益树种,清除对茶树生长不利的树种。例如,在古茶林中保留或栽植桂花树、 多依树、樟树,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同时也会抑制某些病虫害。冬季是为茶树锄草的“专属时间”, 在古茶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当地居民在除草,体验了“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的劳动快乐。这些智慧和劳作确保了普洱茶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养料,保障了普洱茶的品质。

茶山人民将茶叶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并由生态伦理衍生出信仰 体系。原住民秉持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和为贵,倡导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构建了景迈山古茶林延续千年的生态价值观。

景迈山的茶祖信仰也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布朗族人民认为,茶林是祖先留下的,传承至今的财富。据传,布朗族先人有这样的训示:留给你们牛马,担心它们会死去;留给你们金银,担心它们会被花光;留给你们古茶树,是可以世代相传的财富。因此布朗族把发现茶叶的部落首领帕哎冷尊为茶祖,予以礼祀。每户茶园都设一棵茶魂树作为该片古茶林的茶神予以祭祀。傣族居民也祭祀茶神树,并把带领先民来到景迈山的部落首领召糯腊尊为茶祖。

糯岗民居(屋顶有水牛角装饰)

景迈山的传统村落与民居保护 

在景迈山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中,纳入遗产要素的传统村寨共 9 个,包含景迈大寨、勐本、芒埂、糯岗 4 个傣族传统村寨,以及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 5 个布朗族传统村寨。

在这些传统村寨中,糯岗是保存最完整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糯岗”在傣语中意为“鹿饮水的地方”,据说常有成群的鹿来此处饮水,村寨由此得名。目前村寨中79栋传统民居成为国保级传统民居。

在糯岗,我们感觉到了居民们在传统村寨中进行茶叶种植、生产活动的场景。整个寨子分为空间独立的老寨和2000年建的新寨。村寨道路顺应地形高低弯曲,形成了生动多变的巷道空间,溪流穿村而过。

在景迈山,传统的干栏式民居体系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适应山里潮湿多雨的气候,合理利用山间土地而不断改进完善的,充分彰显了世居人民的智慧。

景迈山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居住要求的逐步变化,景迈山传统民居形式历经四代演变。景迈山降雨量较多,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用茅草和竹子搭建,采用歇山式屋顶,坡面陡峭且出檐很深,可以防止雨水积攒、防风;因为气候潮湿,民居分为两层,一楼用来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二楼用于居住;建筑主体使用圆柱,可以有效防蛇。 早期民居多为稻草顶,二层墙面基本不设窗户,由于稻草顶易燃,容易失火,民居屋顶现在改用缅瓦。我有一个“职业病”,就是看到木质建筑,就会强调防火问题。景迈山申遗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精力用于防患未然, 目前村寨中每家都安装了消防管线,增加消防栓,每家发3个灭火器。在解决火灾隐患的同时,二层围板逐渐加高、增设窗户,室内也出现了实质隔断。当然,那些适应当地气候、符合居民生活习惯及信仰习俗的民居形式仍然延续下来,比如歇山式大屋盖、底层架空、堂屋设火塘、外设晒茶台、屋顶设民族脊饰等。

糯岗是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屋顶有水牛角装饰,还有在屋顶种植开花植物的传统。据说屋顶的花一开,就意味着采茶的季节到了。第二天我们还要去的翁基,则属于典型的布朗族村寨,屋顶装饰为“一芽两叶”。这些装饰由建筑部件演变而来。因为早期的干栏式建筑是茅草顶,屋顶由两组交叉的椽子支撑,结绳捆紧后总会留出一截,后来才改为装饰。水牛角和“一芽两叶”装饰成为两个民族图腾的建筑语言,又融合了茶文化,颇具特色。

景迈的山康节(在寨心举行祭祀活动)

无论是布朗族村寨还是傣族村寨,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首先,每个村寨中央位置都有寨心,民居建筑围绕寨心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人们将寨心作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在这里进行集会、 祭祀等活动。寨心对寨子来说非常重要,有精神上的向心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

其次,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内设置一个火塘,而且内部空间主要 围绕火塘布置。家人活动都是围绕在火塘旁,而且建设新房时,居 民都会请家庭美满的人进行火塘选址。火一年四季都不会熄灭,也不能随便跨越。火塘的长年熏烤,也让老房不易生虫。在申遗过程中,当地在进行民居修缮时重点强调了保留火塘,因为这是景迈山 人民非常重要的特色,火塘的文化功能类似于新疆的坎井儿,是人们生活聚会的地方。

糯岗村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村寨四周都是茶林,人与茶林关系密切。我们在村寨中行走,一路上看到养鸡、种菜、做豆腐等各种劳动,这是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

翁基民居(屋顶为“一芽两叶”装饰)

翁基是布朗族传统村寨,整体建在山坡上,视野更为开阔,也可以有效防雨。一进入村寨,我们就看到了布朗族建筑的“一芽两叶”装饰。近几年,茶文化旅游在景迈山兴起,我们在村寨中也遇到了很多国内外游客。

当地人介绍,冬天景迈山的云海吸引了大批游客,二月份景迈山的冬樱花也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景迈山浓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 化、民俗文化、传统民居建筑都吸引着各地的人们。既要保护遗产, 又要发展经济,这是景迈山文化遗产资源活态传承和持续发展的前提。

景迈山村寨强调村民自治,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执行效果很好。村民形成自己的集体意志,自发地规划、 建设、开发村寨,这样就保留了景迈山的多样性,也保障了景迈山旅游的持续发展。

景迈山还注重打造品牌。随着景迈山申遗工作的推进,景迈茶也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许多景迈山人因茶而富了起来。对于仙贡和许多景迈山居民来说,至今仍留有同样的沉重记忆:从古树上辛苦采回来的茶叶,似乎并没有更多的经济价值。所以早在2010年4月,仙贡就组建了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茶农们不仅可以通过合作社拿到分红,还可以就近在自家茶园里务工。农户只负责种植,保障茶叶品质,合作社负责收购、销售。这样就扩大了普洱茶品牌影响力,增加了收入。有了这样的基础,村民们对申遗后的生活充满着美好期待。

当地的篝火晚会

一番交流后我们来到阿百腊客栈,在南康大叔家品尝第一天自制的茶叶。南康大叔是布朗族人,曾任芒景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是景迈山茶诚信联盟盟主,很有“盟主”风范。通过跟南康大叔的交谈,我 们感受到景迈山人对茶的情感。南康大叔说的一句话很触动我:“我小时候看茶树和60年后再看,茶树没有变化。茶树看到了我的衰老,但我看茶树却越来越年轻。”景迈山人世代以种茶为生,因为人们驯化和培育茶树的历史非常悠久,现在景迈山已经没有野生茶树了,而茶树已经演变成一种信仰,永远在景迈山传承。

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都是林下茶。吸收原生态物质成分,吸收“林”和“灵”,这是普洱茶的本质。到目前为止,景迈山还没有一家人把自己家的茶山卖给别人,因为对村民来说茶山是有灵魂的,是无价之宝。每家的茶地都有一棵茶魂树,每次采茶前都要进行祭拜,感谢祖先、父母留下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如果卖掉茶林,就是对不起祖宗。所以可以说,景迈山真正的守护者是自己的村民。后代人要记住祖先的遗训,让茶林在景迈山这片净土继续延续下去。

《万里走单骑》书影

(澎湃新闻授权刊发,行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徐明徽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