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一路朝阳》编剧蓝小汐:回答时代的困境
2019年,编剧蓝小汐看了《大城小室》这部小说,“它很真实,每个人物我都能感知到喜怒哀乐,时间跨度有十几年,展现了大时代里普通人的人生,这蛮吸引我的。”她接下这个项目,并与主创团队定下了“温暖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基调。到2022年秋天,她在电脑上敲出“全剧终”三个字,此时已跨越四轮季节变迁。2023年,电视剧《一路朝阳》播出,成为了近期的话题之作。
《一路朝阳》海报
原著的故事基调比较残酷,几乎每个角色都陷在都市中的名利大网里浮沉挣扎,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描写有其真实性,但在电视剧里,这样的人物塑造和故事脉络,从市场和审查角度来说,几乎没有可能登上小荧屏。因此,剧本改编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原著的气质和基调。“根据‘温暖现实主义’的定位,既要真实、接地气,也要有造梦空间,还要平衡真实与造梦的关系。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一次次推倒重来,”蓝小汐表示,“最后保留了主要人物的职业,故事线索,但对人设、情感、构架做了颠覆性的调整。”
澎湃新闻记者专访蓝小汐,聊到这部剧创作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考量,也聊到了该剧创作之外,那些让人唏嘘的时代和人事的变迁。
李兰迪 饰 李慕嘉、王阳 饰 黎光
【对话】
这是一份“势均力敌”的爱情
澎湃新闻:黎光(王阳 饰)和李慕嘉(李兰迪 饰)这组情感关系,播出时关注度挺高的,人设本身和感情戏处理上,有没有一些比较具体的细节可以分享的?
蓝小汐:黎光和李慕嘉的爱情,这份爱情要落地,还要造梦。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现实题材的都市故事,它不是纯偶像剧。那李慕嘉为什么爱上黎光,黎光又为什么愿意为李慕嘉一步步放下身段,在爱情面前露出忐忑和谦卑的姿态来?这种度的考量其实挺难的,写作过程中也不断在权衡。
譬如李慕嘉跟黎光认识之初有过几次偶遇,偶遇怎么让观众觉得不突兀,我做了很多设计,最后设定成李慕嘉去给北方置业的赵总送文件时手机坏了,然后误以为黎光是私房菜馆的经理,拜托他帮忙递文件,铺了这么一层,再做他们工作中的交集,这样一层一层的递进,把他们俩的情感做出起承转合,让观众看见和相信他们爱上彼此的过程,这份爱情是怎样一步一步成立的。
澎湃新闻:网上对这组年龄和阶层相差较大的人物关系也有质疑。比如李慕嘉在向黎光求婚时,表示放弃财产和继承,却愿意承担债务和风险,反复强调跟黎光感情的纯粹性。在编剧的创作考量里,李慕嘉在这段感情中,有没有自我美化的部分,就像有些观众所质疑的那样?
蓝小汐:剧里,吴剑秋(高叶 饰)一上来就说过,黎光是“老狐狸”“老江湖”,如果李慕嘉仅仅是自我美化和伪装,她没有一腔真心,黎光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又怎么会深爱李慕嘉?
李慕嘉遇到黎光的时候就意识到,她没办法抵抗黎光的魅力,但她也认为“我也没能力维持这段关系”,所以她后撤了。这份“后撤”不是爱情里的欲擒故纵,而是她觉得自己Hold不住,超纲了,所以索性不要,这是她的清醒。
但真的相爱以后,李慕嘉为了跟黎光有一个家,不要股份不要钱不要遗产,这更不是她的自我美化,是她的孤勇,这和她冲进吴剑秋办公室说,“给我一个月时间,我不要工资不要工位”是一样的。
而我们想做的黎光,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仅仅是金光闪闪的“霸总”。他有理想,同时也为了建筑理想承担了巨大压力,从金光大道到穷途末路,可能就是一夜之间的事。当他处于至暗时刻时,李慕嘉用她的方式给了他莫大的抚慰,那一刻,他真的爱上了她。而真正爱一个人时,就会不自觉地卑微,黎光也是如此。
黎光在李慕嘉身上看见了自己,所以这份爱情看上去好像年龄阅历相差很大,但它是势均力敌的。这是我们在做剧本时想要达到的感觉。
《一路朝阳》剧照
澎湃新闻:《一路朝阳》里有三组爱情,李慕嘉和黎光是比较都市精英阶层的爱情想象,田蓉(王菊 饰)和李万兵(徐绍瑛 饰)、陈青(张艺上 饰)和高畅(刘恒甫 饰),这两组人物关系和爱情样态,创作上的思考是怎样的?
蓝小汐:田蓉和李万兵是特别接地气的一对,两人从谈恋爱开始,吃路边摊、睡上下铺,背了巨大的房贷,省吃俭用扣扣搜搜,但感情特别好。可两个人进入婚姻以后,又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田蓉进入婚姻后想安稳下来,但李万兵觉得老婆比自己强,想证明自己,就捏着一个单元的房子不撒手,背了巨债,两个人的关系,也因为这份巨债而进入紧张状态。他们的关系和生活,成也是房子,败也是房子。
王菊 饰 田蓉、徐绍瑛 饰 李万兵
陈青和高畅是海归知识分子,带着理想主义回京创业,但理想落地之后,特别是有孩子之后,陈青认为理想是需要房子作为载体的,房子是这个家的“壳”,但高畅创业,希望到更广阔的地方去,而不必拘在一座城市,一个房子里,他们的关系也是在几进几出,各种磋磨之后,终于达成一致,一家子去了银川,他们是一个相对理想化的状态。
写人性里共通的东西,真实才能打动人心
澎湃新闻:剧中几对人物都有了一个温暖向上的结尾,但剧中人物面临的困境,可能是咱们一代人面对的普遍困境,比如北漂难,买不起房,创业失败。作为编剧要去回答这些普遍困境,找到一个答案,这还挺难的?
蓝小汐:我在做剧本的过程中也尝试过,比如让高畅和陈青一直在看房子,虽然学区房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就执着在这个事情上了。我觉得写得很拧巴,这个事儿没完没了,而且解决不了,虽然由此引发的戏剧矛盾可能是好看的,但我会觉得,这种写作方向,始终是“管杀不管埋”,那不是我们想要的,还是希望在这些人物的难题上,去为他们思考一种新的可能性,一个新的突围方向。我们想跟观众探讨,是不是有时候也可以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赛道生活,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种对成功和幸福的片面定义。
澎湃新闻:田蓉、李慕嘉是都市中相互扶持的两个女孩,她们的友情很动人,这组人物关系有没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或者观察?
蓝小汐:特别多,我是非常相信友情的人,譬如剧中帮朋友搬家,帮朋友挠痒痒,面试借朋友的衣服和包,都是我和朋友间发生过的事儿,所以写的时候,很多真实经历信手拈来。
田蓉对标的就是我一个朋友,她毕业买了房,为了省钱,自己装修自己刷墙,当时她一个人搬床架上楼,为了保护床架子,自己差点摔一跤,路过的阿姨就说:姑娘你注意啊,别摔着了。她说:我有医保,床没有,我要保护这张床。她身上特别有田蓉的劲儿,苦中作乐,积极阳光,我就是比着她在写田蓉。
这部剧写了很长时间嘛,以前我经常会在吃午饭的时候,跟朋友们说,我今天写了一场什么什么戏,好喜欢啊。
其中有一个朋友,她的性格很像李慕嘉,给了我很多灵感:她有原则,却很谦和的,有亲和力,有一种温和的力量。今年二月份,她查出重病,我前面说那个保护床的朋友,几乎在医院一直陪着她,她每次病情的反复,我们都在,但我们没办法拉住她。她走的时候捐了眼角膜,我们相信,她的眼睛还在这个世界看着我们。
我每次看这部剧,看到我曾经跟她聊过的段落就会哭。写的时候我还跟她说,等这个戏播了,你一定要带着你全家一起看啊,可现在我的好朋友不在了,她变成天使了。
《一路朝阳》剧照
澎湃新闻:我看这部剧时,因其时间跨度而有一种人事变迁带来的唏嘘,这个人离开,那个人到来,以为会是永恒的事物发生了变化,诸如此类。而其中北京楼市十年变迁这条线索,串起了这种人事变迁。
蓝小汐:在这个项目里,这方面我们做了非常多资料搜集。咱们的故事是从2007年开始,从当时北京的楼市新闻,再到每个小区每套房子多少钱,然后同地段的新房、二手房的差价多少钱,当时的售楼小姐怎么推销,中介怎么描述二手房,这些都是要去找资料的。
比如剧中田蓉妈妈给她60万首付,然后把这60万拆开买三套, 也就是每套20万的首付,在北京什么地段能买到什么样的房子,以及房子在什么节点卖掉,能卖多少钱,然后田蓉拿着这个钱可以置换到朝阳区什么地方等等剧情细节,我们都做过非常细化的案头工作。
这些资料一是找了行业人士做采访回顾,但2007年到现在,房地产行业的人都换了几波了,就算找到从业十几年的,他好多事儿也记不清了。所以除了采访,我们也自己找了很多资料,包括那个时候什么楼是有的,什么楼是后来建的,哪个楼盘地铁几号线能到,哪条地铁线是什么时候通车的,都有去查过。初稿剧本里,写到这些楼盘,也都用的是真名,到后面定稿的时候才改的名字。
澎湃新闻:剧中金珑湾这个小区很有意思,它是李慕嘉和田蓉的梦中情房,也代表了某种成功和梦想。想听听对于你这方面的创作思考。
蓝小汐:我当时写金珑湾这个楼盘,对标的就是北京某老牌豪宅小区。这个小区在核心地段,有管家,有人车分流,小区环境像公园一样,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豪宅产品不多,住进去不容易,所以成为Dream house。田蓉和李慕嘉跟金珑湾反复纠缠,是我们一开始就想好的戏剧点。从远观,到靠近,再到住进去,享受这样的居住环境,成了剧中两个女生阶段性的人生目标和胜利成果的标志。
但问题是,当真的抵达了曾经的目标后,她们会发现,并没有她们曾经想象的那么开心,人生还是有新的艰难险阻,有新的问题,不是这个房子能解决的,甚至房子本身也会带来问题。
《一路朝阳》剧照
澎湃新闻:这个故事的创作,中间经历了疫情三年。三年,一个狂热的地产时代过去了,可以说,房地产市场和老百姓对于房子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有没有想过,这部作品如果是在疫情前面世,它收获的评价,可能是跟现在截然不同的?
蓝小汐:对,所以我们总说一个作品有一个作品的命运。如果我们在一个房地产火爆,消费者狂热的阶段播出,可能会有更多观众表示:你都有这么多房子了你还不快乐,太假了。以前嘛,只要买房子肯定是赚的,你背再多的贷款,卖一套房子什么都有了对吧?现在呢,确实有人因为房子太多,背太多房贷,一下断供房子就被法拍的例子。所以像田蓉后面受房子所累的剧情,观众就更能理解。
澎湃新闻:在项目选择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标准?
蓝小汐:拿改编项目来说,我喜欢的都是体量比较小,创作空间比较大的项目。而且我还蛮相信直觉的,一个项目或者故事特别打动你,你才有创作欲望和热情嘛。
市场上好多人说现在编剧在做“产品经理”,其实我个人感觉还好,因为我产量不多,你看《一路朝阳》就做了四年,所以基本没有这种苦恼。而且我也很幸运,遇到的甲方都很尊重编剧,也很专业。
澎湃新闻:文学和电视剧受众和创作都是有差异的,作为编剧,怎么理解这个“差异”的?
蓝小汐:首先,文学和电视剧的创作当然是有共性的,我们都要去写人性里共通的东西,去写真实的、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其次,我是写小说出身,影视版权卖掉以后,开始做自己小说的编剧,才走上编剧这条路的,那时候我才发现,小说和剧本的写法完全不同,小说你可以追求文笔,追求心理上非常细腻的描摹,但剧本要直白精炼,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小说可以场景天马行空,但剧本,你的场景必须能落地,导演拍得出来,你的人物,也要让演员能感受到共情。
澎湃新闻:剧本台词要求生活化,但要写十几号甚至几十号人物的台词,你们编剧怎么做到让他们的台词有所区分?
蓝小汐:我没受过剧本写作的专业训练,刚入行的时候,挺容易把十几个人的台词,写得都像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从2010年开始写剧本,我就是不停地写,每天写个几千字,写废掉的情况也很多,但正是十几年这样的训练,让我逐渐成长。经过大量训练,就会开始总结,会知道什么人该说什么话。
比如黎光是个地产大佬,那他作为黎明集团的话事人,他说话就应该言简意赅,有分量。当然,那一阵,我也看了不少商业大佬的自传。李慕嘉是律师,我们就去律所采访,观察律师是怎么说话的。田蓉是很接地气的、咱们身边朋友的感觉,所以她的台词就直白风趣。李万兵和他爸是北京人,我是南京人,不会说北京话,就关注了很多北京博主,天天看他们怎么说话,学到一些北京的方言俗语,就用在这爷俩身上。
澎湃新闻:所以要在生活中做大量的观察,也要大量去阅读。
蓝小汐:对,做这行时间长了,你会有一些自觉,比如出去买菜也好,陪朋友过生日也好,会下意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它们将来可能会变成你剧本中的原型。当接到新项目或者项目里有某个人物,你很自然就会在脑海里搜索,有没有这样的原型。
另外,我做了16年记者,这个工作也会接触很多人,给我后来的编剧工作打了非常好的基础。我那个时候跑过很多条线,法制、时政、舆论监督、酒店美食,还拉过广告。我非常清晰地记得我在每个条线上所遇到的不同困难,去拉业务被人拒绝,盯着人家要广告款等等,在写作中,这些经历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最终进入到我的剧本中。
澎湃新闻:那做编剧这么多年了,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蓝小汐:在写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上帝视角,创造并牵引人物的命运。还有,可以体验和观察到不同的人生,比如去采访律师,去采访房产中介,我还有个项目是做维和警察,就去非洲采访了咱们中国的维和警察,特别自豪,在这个过程中,等于你的人生也被拓宽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