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浙江五市发放育儿补贴,如何缓解“生育难”?
8月末,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发布《优化生育政策的若干措施(试行)》,推出了育儿补贴、托育补贴、初婚补贴、辅助生育补助等鼓励生育的补助政策。至此,浙江省出台生育补贴等财政激励政策的地方达5个,成为全国实行生育补助政策的城市最多的省份。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了浙江5个城市的生育补助政策,表格如下。
制图 周燕玲
从出台生育补助政策的城市看:
除了杭州,浙江其余4个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在全省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人口外流或人口(全省)占比下降,也许是城市调整生育政策的一种考虑。
据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温州的2020年常住人口全省占比14.83%,较2010年的16.76%下降近2个百分点;绍兴2020年常住人口全省占比8.16%,而2010年为9.03%;衢州2020常住人口全省占比3.53%,低于2010年的3.90%;丽水在全省常住人口占比最小,2020年为3.88%,且比2010下降0.01%。
从生育补助政策的目标群体看:
政策对象主要为本地户籍、二孩或三孩家庭,除了温州将一孩家庭纳入补助范围。
在户籍制下,地方财政仍以户籍人口作为管理/服务对象。而政策主要面对二孩或三孩家庭,也有财政预算的考虑。对象覆盖至一孩家庭的温州,育儿补贴数额相对较低(一孩1000元/二孩2000元/三孩3000元),而在只激励二、三孩家庭的城市,补贴数额更高(如常山县为二孩、三孩3年补贴分别为15000、30000元),福利项目也更丰富。在一定预算计划内,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呈现反比。
但从激励生育的角度,对一孩生育的政策性忽略可能不利于人口“基本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中国一孩生育率从2019年的0.7下降至2022年的0.5,一孩生育的萎缩和推迟是拉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
各城市地方的生育支持政策均以现金补贴、补助(育儿、生育、托育等)为主,同时辅以居住、就学、交通和旅游福利。在联合国人口基金报告《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有效性如何?》(以下简称《报告》)中,这均属于财政转移现金补助一类。
《报告》指出,定期现金转移补助对阶段性生育率产生小而积极的影响,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生育时间,但较难影响生育数量变动。一次性生育补助会使终身生育率有些许提高,但不太可能大规模地影响生育行为,且通常难以持续很长时间——该类政策在澳大利亚、加拿大魁北克和西班牙均最终叫停。即使是数额较大的现金补助,也只能覆盖儿童抚育费用的一小部分,这类生育补助主要影响是教育程度较低或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
从生育支持政策的内容看:
减缓生育率下降,必不可缺的举措是广泛、可及、高质量的托育服务,特别对于3岁以下幼儿的托育服务。
《报告》认为“良好儿童托育体制”对儿童托育质量、费用和开放时间三方面都有要求。这在瑞典、挪威显著缓解了生育率的下降。另外,近年儿童托育扩张规模最大的国家是韩国,政府的儿童托育开支从2000年占GDP的 0.1%升至2014年的0.9%。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发布《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托育服务即3岁以下幼儿照料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据官方数据,2020至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约20亿元,带动新增普惠托位20万个。
总的来看,生育鼓励政策强调对生育行为的直接刺激,但对家庭发展的环境制度支持还有欠缺。
生育支持不能“就生育谈生育”,国际上应对生育率下降的许多政策实际上是“家庭支持”,因为生育问题背后大多实为家庭困境, 缓解生育难题需要从家庭、生育、甚至工作/就业、住房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着手做长期的、制度性改善。
近期,日本拟增加育儿补贴以应对生育率下降。当地学者和民众认为该催生举措“短视”“只顾扔钱”“是一种不接地气的措施”,忽视了民众的“不安全感、恐惧和需求”。
在浙江部分城市的生育鼓励政策中,结婚补贴也是一个新招,常山县8月发布的生育政策措施提出初婚补贴,即“对于在该县双方均为初次结婚登记且女方年龄在2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至少一方为常山户籍的),给予1000元的奖励。” 该举措鼓励女方早婚(25岁以前),可能基于早婚利于早育、早育利于多育的生育规律。但从家庭和个人健康角度,组建家庭、生育后代的前提条件是人格成熟、经济独立并能承担养育责任。如果片面激励早婚早育,未必有利于个体成长、家庭稳定和后代抚养。促生育,应当兼顾完善托育教育供给、开展家庭政策支持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