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畅享丝路 遇见敦煌】一眼千年 看敦煌非遗
一眼千年 看敦煌非遗
核心提示
敦煌,又称沙洲,在滚滚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屹立于漫漫黄沙的西北边陲,河西走廊的最西部,见证过王朝的兴衰交替,也勾勒出文明的笔墨诗篇。穿越如今的敦煌,仿佛仍能听到古时过路的商队驼铃叮咚作响,似乎他们仍旧行走在广袤的大漠中,或许,那是丝路文明在向我们宣告敦煌文化的璀璨和不朽。
如今,许多敦煌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涌现出了“敦煌彩塑”“敦煌舞”“敦煌曲子戏”等众多优秀传承艺术。敦煌作为一个地域特点如此独特且浪漫的地区,其精妙绝伦的洞窟艺术、神韵兼具的彩塑、扣人心弦的古乐、优美曼妙的舞姿、美轮美奂的艺术画作……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次叩问与追寻。
敦煌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起源于敦煌民间,亦称“小曲戏”“小调戏”“眉户”等,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曲子戏最早来自曲子词。敦煌曲子戏包含了陇东、陇西等地的音乐元素,和眉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的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敦煌俚曲小调更是敦煌曲子戏的起源。敦煌曲子戏与曲子词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了曲子戏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敦煌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许多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久演不衰,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婚丧嫁娶,提供了生动、丰富、翔实的资料。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小放牛》《老换少》《磨豆腐》《跳花墙》《大保媒》等。现在,敦煌一些民间自乐班还在旅游景点、宾馆饭店为中外游客演唱敦煌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已成为传播敦煌民间文化、宣传敦煌新的媒介。
敦煌曲子戏的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演出场地、文武乐队和服装道具。道白均用敦煌方言中的河东腔和河西腔。对演员具有较高的表演要求,旦角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幽默诙谐,滑稽伶俐,角色扮演者表情细腻,感情真切,使人看得出神。
地摊坐唱,俗称清唱,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不需服装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曲调多,板路稳就可以入座献唱,无拘无束。
2006年,敦煌曲子戏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佛教艺术。由于敦煌石窟开凿于砾岩上,这种砂岩不能雕刻,所以石窟中的塑像一般都是敷彩泥塑,通常称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分布在以莫高窟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上下一千五百余年,其保存历代彩塑之多,技艺之精,为世所罕见。
石窟造像源于摩崖石刻,敦煌石窟因岩质不适雕刻,古代匠师因地制宜,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收并融汇了印度、西域的造像形式、技法等,从而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敷彩泥塑。敦煌彩塑技艺内容主要体现在骨架、制泥、塑造、敷彩四个方面。由于塑造方法独特,作品坚固耐久。敦煌风沙强劲、温差很大,而莫高窟很多作品千年如新,与其特殊工艺不无关系。这是数十代敦煌工匠在长期不懈的创作实践中积淀的宝贵经验。敦煌彩塑自公元366年开创以来延绵不绝,其发展历程既是一部中国佛教彩塑发展史,又是我国传统雕塑中的一个门类,其技法曾对西北及内地石窟、寺庙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
2008年,敦煌彩塑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剪纸
敦煌剪纸
敦煌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在藏经洞就有唐代时期剪纸作品的发现。敦煌剪纸内容雅俗共赏,技法独具神韵,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敦煌传统的剪纸主要以剪为主,随着敦煌艺术元素的加入和剪纸样式不断走向精细和创新,如今,剪刻结合,有很多用刻刀完成。敦煌剪纸的技艺主要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剪刻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画,根据创作思路或客户的要求把图案画下来,通称为画样子;2.订,将画好的样子订在宣纸上,通常用红色,也可根据需要选取纸张的颜色,并用剪刀按照样子的轮廓分隔成图块;3.刻,将订好的图块放在蜡版上,根据图案的要求进行刻制,如此一幅敦煌剪纸便完成了。
近年来,敦煌剪纸艺人紧紧围绕莫高窟壁画等敦煌文化元素,开展剪纸艺术创作,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敦煌特色,衣袂风动的飞天,线条流畅的菩萨,巍峨壮观的莫高窟九层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象地展现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
2008年,敦煌剪纸被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舞
舞者演绎敦煌舞
敦煌美术研究所专家修正临摹作品《舞乐图·初唐》局部
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几乎每幅都有舞蹈形象,这些舞蹈形象充分反映了从十六国北朝至元代千余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服饰、形态、风貌,为挖掘、整理、弘扬我国优秀舞蹈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形象资料。
敦煌舞是近四十年来一个新兴的舞种。它具有我国西部特色,属于中国古典舞范畴,创作灵感来自“敦煌艺术”中的壁画舞姿。
敦煌舞舞姿独特别致,高雅恬静,祥和端庄,千姿百态。舞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伎乐天舞、长绸舞、反弹琵琶舞、独舞、对舞、飞天舞、莲花童子舞等。动作分为软舞和健舞,软舞舞者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健舞动作刚健有力,神情奔放。多年来,在各种舞台上演的敦煌古代舞蹈(小型)集体舞有:千手观音、水月观音、芙蓉神女、香音女神、荷花童子、飞天伎乐、香音神赋。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当代的新创造。著名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就是敦煌舞的典范。
2006年,敦煌舞被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
“满壁风动,天衣飞扬”,敦煌壁画无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敦煌石粉彩绘作为古老的画种,是由敦煌地区历代民间画匠在汉民族和西域各民族绘画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成,绘制时,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形成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绘画艺术,因矿物质颜料俗称石粉、石色、土粉,故称为石粉彩绘技艺。
石窟和庙宇必须绘制壁画和雕梁画栋,但壁画无法在壁上直接绘制。在这种情况下,睿智的敦煌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河流常年冲积沉淀的澄板土,与当地生长的植物等作为壁画底仗的制作材料,又采用三危山中的矿物质颜料,为敦煌石粉彩绘技艺提供了充沛的条件。
《九色鹿经图》是敦煌北魏洞窟壁画的经典之作。这幅壁画以精湛的艺术再现了《佛说九色鹿经》中“鹿王本生”的故事,是北魏洞窟的代表作,也是敦煌莫高窟最优美的壁画之一。
九色鹿虽为九色,画家却用白色作为鹿的主色,再用石绿、赭石在鹿身上点彩示其九色,所以整体上,鹿的白与国王的黑马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国王与马表现出的姿态多样和富有动态,又与九色鹿的纯净安详相衬托,使画面张力十足。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自古至今,主要用于寺院、洞窟、道观、宗祠、牌楼、亭廊的建筑和壁画绘制,还大量用于百姓的庄院、生活用具装饰等绘制。
2017年,敦煌石粉彩绘技艺被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木雕画
敦煌木雕画
敦煌木雕画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产生的半浮雕式的石刻画像作品,它的制作方式与木刻画极为相似,木刻画可以说是木雕画的雏形。
敦煌木雕画所用的木料有梨木、黄杨木、白桦木、杜鹃木、柳木等,它既有传统木刻画的共性,也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力。木刻画吸收了绘画、版画、雕刻、雕塑的视觉综合表现手法,从原始素材搜集,每一步都进行创作式的表现。另外,木雕画介于绘画的软和雕塑的硬,绘画的快和雕塑的慢之间;在绘画表现上,敦煌木雕画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的表现手法;在特征表现上,在不同的雕刻对象上运用不同的线条来描绘;在画面处理上,重视形体美和装饰的效果;在构图上,注重构图的饱满、虚实的结合、对称美的统一。
敦煌木雕画以刻刀在用砂纸打磨且已经上色、绘图的质地细腻、不易变形开裂、平整的木材上进行雕刻,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是敦煌艺术在民间的延续,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敦煌木雕画内容简练、优美、传神,粗中有细、巧中藏拙、静中有动,内容雅俗共赏,技法独具神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017年,敦煌木雕画被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古乐器制作技艺
复原古乐器(从左至右为:琵琶、箜篌、阮、弯琴)
“茫茫大漠谣,悠悠敦煌曲。”这座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世界艺术博物馆,同样有着绮丽绚烂的敦煌遗音,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极为壮观的音乐世界。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北周到元代的各种乐器,共计44种,4500余件。乐器品种、数量、表演形式以及时间跨度和延续性方面,都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
目前,按照敦煌壁画乐器图形制作成的能够表演的乐器,有弹拨、拉弦、打击、吹奏四大类97种、245件(2套)。其中最为典型的有:雷公鼓、五弦琵琶、莲花阮、箜篌等。敦煌古乐器制作的历史非常久远,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就是当时劳动人民制作的简单乐器。敦煌壁画中的乐器都是由民间工匠制作完成,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敦煌艺术中,音乐艺术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独具一格的敦煌音乐,和其他艺术结成一体,构成了完整的敦煌艺术。在浩繁的敦煌遗书中,还留有一部分古代画家遗留下来的乐舞活动,形式独特,乐队的编制结构非常完整。敦煌壁画的音乐形象是独具特色的敦煌音乐的艺术表现,也是具有很大价值的音乐史学资料。
2006年,敦煌古乐器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 郑晶杰)
原标题:《【畅享丝路 遇见敦煌】一眼千年 看敦煌非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