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论文致谢感动全网的苏正民读研:我是不想歌颂苦难的普通人

董自能/@九派新闻
2023-09-05 17:16
教育家 >
字号

​​9月3日,来自四川凉山的大学生苏正民如今已结束为期一年多的支教生活,再次回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除了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的学生身份外,苏正民更为人熟知的是,他曾在2022年写过一篇6000字的致谢长文,这篇致谢也感动了全网。

苏正民重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图/受访者提供

9月2日,即新生报到日的前一天,九派新闻与苏正民取得了联系,电话中的他语气平和,似乎并没有因为过去一年里众多的报道与宣传变得浮躁,面对问题也一直耐心回应。

节俭是贫苦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习惯,即使已经得到社会各界许多资助,但苏正民为了多省一点钱,依然选择乘坐绿皮火车从凉山奔赴武汉。

光是火车,他就需要坐上20个小时,第二天早上才能到达武汉。其乐观地表示,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五年前自己本科入学时,单是从凉山到成都就需要9个小时,到武汉更是需要花上30个小时。

苏正民本次开学报到所带的行李 图/受访者提供

如果能回到过去,也许没有勇气写下那篇致谢文章

一年前,即将大四毕业的苏正民完成了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在夏夜的图书馆里,他开始写下最后的致谢部分。

“当时写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划,只希望对自己过去人生做一个总结。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本科毕业并不是很特殊的经历,不过对于求学路途坎坷,多次面临辍学风险的我来说,最后能顺利从中南财大完成学业是非常宝贵的事情。”

苏正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发言 图/网络

对一路上帮助过自己的爱心人士表示感谢也是他写下这篇致谢长文的原因。他觉得,自己目前没有办法在物质层面报答他们,用这种方式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记录下来是回馈他们的一种办法,他也希望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

这篇致谢花了苏正民两个晚上,他用充满感情和真诚的文字描述出自己坎坷的求学之路。不久后,文章在网上得到了高度关注,当然也有一些质疑他博眼球的声音。

他告诉九派新闻,因为自己并不是靠着论文本身得到表扬,而是致谢部分获得了赞扬,这样的喧宾夺主让他有些惭愧。

该事件获得关注度后,他在笔记本中写下了一段话,他翻出笔记本念道,“我在自认为最庄严、最神圣、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写出了自己最真挚的感情,但也许这是不合规的。”

他表示,如果自己以现在的心态回到过去,可能没有勇气再次写下这篇致谢。

面对一些质疑的声音,他表示,“我从求学到支教这一路上,确实获得过荣誉,难听的话也没少听,不论对我个人的夸奖也好贬低也好,我觉得都无所谓,更不在乎别人批评我,我觉得都是正常的,换成是我,我也可能觉得这个人是在蹭热度,我很能理解。我愿意去为家乡做很多事情,也从不期望我做的这些事情要突出个人的贡献。有时候那些对我个人的宣传我也并不在意。”

为家乡建造公共书屋,与孩子们约好毕业就回家

几年前,一位名叫梁俊的支教老师在贵州支教时以古诗为原型创作了《苔》这首歌,其中一句歌词是“如果不是那次眼泪灌溉,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用这句歌词来形容苏正民的求学经历也很应景。

年少的苏正民知道贫困的家里为了供自己上学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看到那些和自己同龄的打工人群回乡的“风光无限”后,他不止一次想过辍学打工。知道此事后,重视教育的父亲选择了棍棒教育,“我们这么辛苦就是不希望你再吃没有文化的亏!”一向坚强的母亲在旁边哭泣,这次挨打的回忆让他记忆犹新。

致谢文章让苏正民火遍全网,多年来受到社会各界关爱,自己也通过努力获得过奖助学金的苏正民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也是时候去回馈社会了。于是他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凉山一所中学支教。

阿依书屋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图/受访者供图

不少听说过这位老师故事的学生对他充满好奇,他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来了一个新老师,他站在七个小矮人里面,就像是第八个小矮人一样,皮肤黑得像刚挖煤回来。”

曾经这些话多是同龄人口中说出,也刺痛过他的自尊,如今他已经能坦然接受,谦逊又自然的他也和同学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电话采访的那头,依稀可以听到身边孩子和他开玩笑的声音。

在凉山,他不仅是支教老师,也是一位投身教育事业的公益爱心人士。虽然如今凉山孩子们的求学和生活条件早已不像他当年那般艰难,基础教育也得到保障,但是众多留守儿童的课外教育问题依然是当地的难点。

他经常在下班路上看到放学的孩子们围在一起蹲在墙角蹭网,用手机刷短视频、打游戏,课余教育非常缺乏。于是他和其他从事公益事业的同学们一起开始筹办公益书屋,以彝语中意为“孩子”的“阿依”一词为书屋取名,如今阿依书屋已建成5所,另有2所正在建设。阿依书屋的书籍均来自个人和企业捐赠,通过审核后会发布到各个书屋供孩子阅读。

阅读在苏正民心中是神圣的事情,他念初中时,父亲因病去世,他由此经历了一段辍学时光。在一次帮家里种完地后,他偶然发现父亲曾捡回家中的一本《平凡的世界》。

读这本书时,里边对没能走出大山的生活图景描述让他感到不甘,也让他决定要走出大山。来武汉上大学时,阅读也是他平衡落后故乡和繁华城市之间割裂感的方式。

回乡支教的苏正民一直在努力增强教育活动的丰富性。除了常规的课业教学之外,他也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尊重孩子们的梦想。他在了解学生的理想职业后,邀请了自己在公益道路上认识的各专业学子、各行业从业者为孩子们进行线上职业介绍,其中不乏高等学府学子、退伍军人、报社记者等。

阿依书屋也不只是一个单独提供阅读的地方,寒暑假期间,会有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些分布在村委会或乡镇社区,小至十来平大至五六十平不等的几个书屋中,给当地孩子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主要以音乐、绘画等美育工作为主。

凉山当地学生给苏正民送的告别画作 图/受访者供图

如今苏正民的支教生活暂告一段落,不过追求完美主义的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工作没能达到预期。他与孩子们约定,等他学成,一定会回到凉山。

告别苏正民时,学生们给他送了各种各样的礼物,有作文、画作,其中“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是出镜率最高的话语。

被铺天盖地报道时,害怕自己因此迷失

过去一年里,苏正民经历了非常多的采访和报道,被问到这是否会带来心理压力时,他告诉九派新闻,毕竟自己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刚开始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其实心里会有骄傲,会想自己是不是确实挺不错?不过一向习惯自我反省的他,很快就开始产生了惶恐的情绪,他害怕自己会因此迷失。

“后来我想清楚了,从西部大开发到脱贫攻坚,自己其实是一直在沾国家发展的光,不然我这样的条件要走出大山几乎不可能。所以还是要多想一想,并不是说自己真的那么优秀,离开了社会爱心人士和政策的帮助我也许会举步维艰,如果因此变得飘飘然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毕竟每一年都有很多从边疆走出来的孩子,大家要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多数人有的缺点我也逃不过,骄傲自大,粗心等等都会有,只不过是媒体把一个人小优点放大了而已,我过去为了献血一直在坚持锻炼身体,比如每天跑步,拉单杠,但是最近因为献血的次数少了,人也松懈了,锻炼没有坚持下来,所以可见我的自制力其实比较差,正在努力改正。”

凉山当地孩子在阿依书屋学习 图/受访者提供

再次回到学校,苏正民的身份变成了研究生,和五年前初到学校念本科时相比,他最大的感受是自己变得自信了,对国家的资助体系更加了解的他,在入学办理助学贷款等事务时变得更加自然。“在大学这个有人文关怀的地方生活过后,我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内向,再次回到学校,我不再担心因为自己的内向自卑,没办法跟同学老师打好交道。”

如他所说,媒体视野外的他只是一个普通学子,自然会有人生新阶段的迷茫。现在的他也在担心怎么样学好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也在为了发表更多论文犯难。

他和家乡的孩子们有过约定,自己毕业后会回到凉山。关于未来的打算,他现在有的设想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继续回去做老师帮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二是回到家乡团委服务青年人,锻炼他们走出去,也努力引导他们回来建设家乡;另外一个选择是到基层去,面对面地为家乡群众做点实事,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他的几个考虑都与建设家乡有关,这也是他读研的初衷。他知道以自己本科的学历水平,在家乡开展基础工作其实也能符合要求,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觉得只有把自己的本领培养得更好,才能为家乡做更多贡献。

苏正民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孩子,不过这个彝族娃直言自己并不感谢苦难。“我不是一个喜欢煽情的人,只有那些最后成功挺过来的人才会把苦难形容是一笔财富,但是又有多少人没能挺过来呢?对这些人来说,苦难就只是苦难而已。”

他补充道,但是直面困难并战胜苦难,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我觉得是值得赞美的,因为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不会遇到苦难,人需要这种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柴敏懿
    图片编辑:朱伟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