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天,为什么要重读王阳明
全能大儒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官至兵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敕封新建伯,后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修文县(龙场)——中国阳明文化园
一生主要经历
王阳明一生,从小立志做圣人,三次科考才中进士,步入仕途,又因上疏又被扙四十,贬至龙场。却在龙场悟道,贵阳讲学。召回京师,南赣剿贼,平息宁王叛乱,开办书院讲学,平息了两广及湖南少数民族的动乱。
主要思想
王阳明的哲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其核心,发挥了宋以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论,强调了“亲民”的重要思想,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王门四句教”。
主要著作
《大学问》,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王阳明全集》,这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传习录》,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创办书院
王阳明认为,人内心的“邪恶”与“善良”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一生致力于“破心中贼”与“致良知”的心学实践活动。自龙场大悟之后,所到之处无不开坛讲学,以“致良知”即“良知之'知’与良知之'行’的知行合一”思想启迪人们的道德心智。
真三不朽
在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人们公认的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孔子
立德,培养了大量杰出弟子,为中华文化普及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立言,作为儒家创始人,著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周易》《易经十翼》《春秋》等。
立功,孔子恢复鲁国秩序,平定鲁国内乱,通过外交途径收复国土。
王阳明
立德:一生都在“致良知”
阳明先生一生都在“致良知”,用良知来审视自己的意念行为,践行着圣人之道。37岁时被太监刘瑾陷害,被贬贵州龙场,住山洞,历经九死一生后某一夜突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圣人之路。
立功:建功立业,功勋卓著:一是平定了南赣为患数十年的“山贼”;二是王阳明用“围魏救赵”之计,剿灭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三是平息了两广及湖南少数民族的动乱。
立言:“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先生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并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心学”的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
王阳明是公认的真三不朽,而曾国藩是两个半完人中的半个。与曾国藩相比,王阳明很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曾国藩的思想是为其做官服务的,“怎样做官”“怎样做大官”“怎样做稳官”始终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忠君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理想服务的。当做官与这个理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从本质上讲,王阳明是个读书人,曾国藩是个官员。曾国藩和王阳明都曾镇压过农民运动,两者都属于忠君行为。但王阳明的举动,更多地为安定社会秩序,而不是让皇帝老儿安心做皇帝。这与曾国藩死抱着清朝皇帝大腿有很大不同。
后世评价
关于王阳明客观评价,大多是至高的。
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称王阳明:“ 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清初学者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日本冈田武彦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500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并发掘出了王阳明的丰富思想体系中极富当代价值的核心内容“知行合一”,并积极将之发扬光大,其意义无疑是深刻而久远的。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王阳明与大藤峡
王阳明于嘉靖七年(1528年)赴广西,平定了八寨、断藤峡多年的动乱,还一方之平安。他一生充满传奇,而广西大藤峡与八寨之地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之地。
为什么要重读王阳明
王阳明过去被指为唯心主义而受到批判,可想而知,王阳明要是生活在文革时期,别说有心学产生,就是身体也无以生存。
我们今天肯定王阳明的心学,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理论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应让人类受制于理论。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唤醒人们认识到当今世界,不仅仅有物质追求,还有自身精神世界的存在,我们不能满眼皆是物质利益,而不顾精神世界的快乐和崇高。
一个没有精神信仰,道德标准的社会,只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破坏。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大有必要宣扬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去发掘心中的良知,用高尚的良知去克制无限的私欲,克服脑海里太多的"心中贼"。
今天,我们更是有必要重读王阳明的心学,教育人们以平常之心应对纷纭变幻的物质世界,用自己高尚的情操破除"心中贼"。这将有利于上升民众的道德情操,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阳明思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自200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号召我们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兴致勃勃地来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以“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会场,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201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2014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大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通讯员:黄新迎
原标题:《今天,为什么要重读王阳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