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她用一生诠释,何为自己掌控人生

2023-09-05 14: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前阵子,“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一事上了热搜。17岁的女孩佳佳(化名)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在暑假如愿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就在即将开学之际,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等关键证件却被妈妈“偷”走了,而妈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阻挠佳佳入学,逼她在老家做一名定向师范生。虽然最后妈妈同意她去中戏上学了,但是这个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控制型家长”的大讨论,不少网友在热搜下评论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可是真的只有中国家长才会这样控制子女吗?

200多年前

这位母亲就曾疯狂逼婚

提到《傲慢与偏见》,我们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都是达西和伊丽莎白这对经典CP,可是在伊丽莎白和达西摒弃偏见和傲慢、双向奔赴之前,可千万别忘了伊丽莎白差点被母亲贝内特夫人逼着嫁给柯林斯。在得知柯林斯有意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这位母亲不仅非常积极地为他提供表白的空间,还在伊丽莎白明确表示反对之后命令她把柯林斯的话听完,甚至在得知女儿拒绝了对方的求婚后跑去找丈夫,希望做父亲的可以一起施压,逼女儿妥协。

《傲慢与偏见》剧照(2005年)

她急匆匆地跑去找丈夫,一冲进书房,便大叫起来 :“哦!贝内特先生,你快出来一下,我们家里都闹翻天啦。你得来逼着莉齐(伊丽莎白的昵称)嫁给柯林斯先生,因为她发誓决不嫁给他,你要是不抓紧,柯林斯先生就要改变主意,反过来不要莉齐了。”

贝内特太太的嘴脸固然讨厌,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她的这种行为也并非不能理解。贝内特夫妻俩没有儿子继承财产,只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女儿,根据当时的继承规则,一旦贝内特先生去世,他们的财产都得由远房亲戚——柯林斯继承,这也是小说开头就强调贝内特太太“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的原因;否则,等贝内特先生去世后,贝内特太太仅有的一点嫁妆是难以维持女儿们和自己的生活的。

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工作,婚姻绝对是头等大事,而且是关乎生计甚至生存的大事。因此,嫁女心切的贝内特太太得知柯林斯看上了二女儿伊丽莎白,自然求之不得,恨不能立刻让他们原地结婚。

《傲慢与偏见》剧照(2005年)

难道伊丽莎白不明白家庭的困境吗?难道她不清楚贫穷的可怕吗?绝非如此,只不过她将爱情视为婚姻最重要的基础。“人怎么都可以,没有爱情可不能结婚。”她非常清楚贫穷的可怕,但是更不愿为了富足的生活而进入无爱的婚姻。这不仅是伊丽莎白对母亲的抗争,更是简·奥斯丁做出的选择,是她掌控自己人生的写照。

她与命运对话

探寻最适合自己的轨道

简·奥斯丁于1775年12月16日生于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文顿村,是七个孩子(奥斯丁夫妇共生育八个孩子。三哥爱德华从小过继给一位无子女的亲戚)中最小的一个。父亲乔治·奥斯丁牧师是当地两个教区的主管牧师,靠着两份牧师俸禄养活一家九口人。

奥斯丁家从未给家里的两个女孩子请过家庭教师,也没有让她们受到多少学校教育。父母的指导和家庭的数百卷藏书,让她渐渐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805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她们一起移居南安普顿。不久,哥哥爱德华请母亲和妹妹们住到汉普郡的乔顿,简在这个幽静的环境中生活了八年,偶尔出门探亲访友,直到后来病重不得不去温彻斯特疗养。

1817年,简在温彻斯特去世,终年还不到42岁。

长眠于温彻斯特大教堂

在16岁时,简·奥斯丁就对写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小说在当时还不受重视,女性创作小说就更加需要低调了。于是她就瞒着外人偷偷创作,总是“小心翼翼地不让仆人、客人以及除家里人之外的任何人知道她在写小说。为了不让人发现,她使用很小的纸片,因为小纸片容易收藏,或者可以临时用一张吸墨纸盖住。在她的房门和仆人住的下房之间有一扇门,一推就会嘎嘎作响,但她一直没有让人把它修好,因为她觉得门会发出声响对她有用:当她躲在屋里写小说时,只要有人一推门,她便会知道,这样她就有时间把稿子迅速藏起来”。正因为如此,1811年,她发表第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时,封面注明“一部三卷小说/一位女士著”。

《理智与情感》初版(1811年)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她坚持自己的选择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知名的代表作,但《理智与情感》却是她最先发表的作品。20岁这年,她开始写作《埃丽诺与玛丽安》(《理智与情感》的前身),也是在这一年冬天,她遇到了一生挚爱汤姆·勒弗罗伊。这个带有爱尔兰口音、还在伦敦学习法律的年轻人公开表示了对简·奥斯丁的爱慕,简·奥斯丁也无法掩饰自己被他深深吸引。很快,他们在舞会上翩翩起舞,情意甚密。简在给最亲密的姐姐卡桑德拉写信时坦承自己陷入爱河。

不幸的是,男方家庭觉得双方家庭都很难为这对恋人提供富足的生活保障,便断然将汤姆送走并采取一切手段阻止他们联系。

当后来的读者们在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幸福结合和《理智与情感》中姐妹俩情有所归而唏嘘感慨时,简·奥斯丁却在承受着永失挚爱的痛苦,他们余生再也没有相见。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又何尝不是简·奥斯丁理想爱情在现实中的投射呢?

《成为简·奥斯丁》剧照(2007年)

现实生活中的她远远没有笔下的女主那么幸运。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只能靠兄弟们帮扶,经济上颇为窘迫,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照顾哥哥们的孩子、嫂子们的分娩和琐碎家务上。

1802年12月2日晚,简·奥斯丁接受了家境富裕的牧师哈里斯·比格-威瑟的求婚,却又在第二天一早改变主意,收回了自己前一天晚上的许诺。那一夜,她的心境无人得知,但我们也许可以从多年后她给侄女的回信中略猜一二。

1814年11月,简在给为情所困的侄女范尼的回信中分享了自己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想法:“比起没有爱情的婚姻,一切皆可选择或忍受。如果他举止上的缺陷等一切方面,对你而言超过了他所有的好品质,如果你依然对此非常在意,那就立即放弃他。”这样的意见,放在今天依然是灼灼真理,那个时代的简·奥斯丁并非刻意凸显女性独立,将爱情视为婚姻最重要的基础。随着时间流逝,她可能不再期待遇到那个对的人,但是依然享受生活的乐趣,热爱舞会、长裙、帽子,与亲爱的姐姐分享生活中的一切。

1813年《傲慢与偏见》出版,拿到了110英镑版权费的简·奥斯丁欢呼雀跃地给姐姐卡桑德拉买了一块布,并写信劝她姐姐说:“不要拒绝,我有钱了。”她的作品为她带来了自我认可和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余生她是否后悔过当年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始终勇敢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命运没有把她禁锢在无休无止生儿育女的琐碎日常,而是把她推到文学创作的领地,她的文字为我们打开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女性的一扇窗。

《成为简·奥斯丁》剧照(2007年)

在《听杨绛谈往事》一书中,作者吴学昭曾问杨绛先生,英国文学您读了很多,哪几位作家是您最喜欢的?杨绛先生首先说到简·奥斯丁,认为她(的作品)是特别好的小说,“用对话写人物,奥斯丁是大师”。

虽然奥斯丁谦虚地认为,自己的作品不过是“二寸牙雕”,然而毛姆却说,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甚至比某些更加伟大、更为知名的作家更好读”。

简·奥斯丁以女性特有的精微观察力,真实展现了周遭世界的小天地,活色生香的对白、构思精妙的情节和玲珑鲜明的人物令她独树一帜,她对两性关系的深邃洞察,对人性世事的清醒旁观,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唤起我们跨越时代的深切共鸣。

原标题:《她用一生诠释,何为自己掌控人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