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位叶问弟子眼中的王家卫和梁朝伟
人的一生之中,很多事都会事与愿违,也许这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天意。
我表姐是电影界的,我常常跟随在她左右,所以打小就已认识不少电影界的前辈,后来又认识了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朋友:王羽、陈鸿烈、张翼、刘家良、徐曾宏、蔡永昌等。当然,还有李小龙。我们不但是同校同学,更是同门师兄弟。奇怪的是,那些年我虽然和他们来往频繁,却不知为什么,始终对电影提不起兴趣。总觉得电影中大都是假的,是骗人的。
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儿子,突然辞掉英特尔(Intel)的工程师职务,决心转行去演艺界发展。后来我才明白,他在中小学时期参加过一些学校的话剧演出,那时便爱上了演艺。上大学时特别希望能够入读戏剧学院,却因为知道我这个做父亲的很不赞成,才放弃了一直以来的梦想。这件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更想不到的是,在我快七十岁那年,王家卫导演找到我协助他拍摄电影《一代宗师》,更邀请我儿子参与对梁朝伟的咏春拳培训,甚至让我儿子参与演出。虽然我个人对电影兴趣仍然不大,但这也给了我一个绝好机会,让我对儿子做一点补偿。
这次碰面后,我和王导演再没有遇见过,直到多年后的一天,突然接到好朋友陈勋奇导演的电话,约我星期三晚在老地方吃饭。第二天,我接到张同祖导演、黎应就导演及师兄叶准的电话留言,碰巧又是约我星期三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晚饭。我第一反应就是其中一个人的生日会,也没有再多想其他,直到见面后才得知是王家卫导演安排。
原来他正在筹备拍摄一部有关我师父叶问的电影《一代宗师》。他记得我曾说过,电影中绝大部分所谓功夫都是假的,只能蒙骗观众。更记得我提过,小儿很想加入电影行业。而他准备拍的这一部电影,要求的就是真实功夫,还想让我儿子出演一个角色。
王导演的想法很新鲜,他要求演员都要先修炼真功夫。这真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我听后半信半疑。据我所知,这部电影的演员之中没有一个是有真正功夫底子的,尤其是咏春,最多也就是套路表演的水平。此外,电影的功夫动作和真实打斗完全是两码事,拍电影不是教功夫,真实的搏斗如何能够在镜头中变得有观赏性?王导演的答复出乎意料,他说这部电影的所有主要演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独门功夫训练,不是现场走位借位,即学即用或依靠替身的传统拍摄,要我不用担心。
而且,和他合作的动作导演,就是连好莱坞都公认的动作导演袁和平。我只需训练扮演叶问的梁朝伟学习咏春,和在现场指导以确保搏斗的真实性。王导演问我,训练梁朝伟能用咏春进行真实打斗需要多少时间。我告诉他,最少两年。我当时并不相信他会如此认真,更不相信一个片酬几千万的著名演员,会为了他的一部电影付出一两年时间去练武。王导演告诉我,为了确保这部电影打斗动作够真实,他已经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走遍全中国大江南北,包括港澳台,以及新马等地,研究有关中国功夫的历史,同时请各门各派最顶尖的师父,去训练几名主要演员。演员对此已表示同意。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认真的,而演员们也是如此。梁朝伟在训练期间发生点意外,前臂骨被打断,但伟仔复原后依然继续苦练。作为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演员,梁朝伟为了演好一个角色,愿意花两年的岁月去练武,确实让人佩服。
当代电影中的武打动作,一般都是依靠快镜、后期剪辑和电脑特技配合而成,观众中真正懂功夫的人不多,所以一般不会看出破绽。感官上的刺激得到满足,又会有谁去思考一招一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所以大部分动作电影的武打设计,都以追求快节奏的刺激为目的。比如在电影《叶问》中,甄子丹饰演的叶问挑战日军道场那一场戏,甄子丹以连环日字冲捶攻打对手,对手倒地后,甄子丹依然弯着身子,用日字冲捶继续往对手头部上身不停猛打。这种打法在电影中固然好看,但在实战中却不合情理。
首先,这样的打法并不能有效制止对手还击。日字冲捶因为出拳距离短,所以出拳时必须保持身体前冲,利用后马撑前的力量才能发挥杀伤力,而躬身出拳限制了马步的使用,单凭双拳击打,力量会大打折扣。其次,对手日本士兵倒地后,处于站立姿势的叶问,舍弃更灵活、更有优势,且杀伤力更大的脚法而不用,却弯下身,以连环日字冲捶去击打对手,可谓舍近求远。另外,即使不会功夫的普通人,倒地后脸部仍被对方击打时,都会很自然地双手抱头保护头部,都会同时用双脚撑开对方,躲避对方,而不会躺着不动,任由对方打击。
当然,既然是拍电影,本可不必计较这么多,好看就足够了。但是,王家卫导演却偏偏对真实性有着不可思议的执着。在制作前期,王导演曾让我带他去佛山,去探访那些曾经认识叶问的老人,如大眼华等。他们全都已年过九十。其后,他更多次到佛山,每次去都住上几天,为的是要清楚了解叶问的日常生活、习惯,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王导演细微到连叶问日常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什么布料,长衫扣的是什么纽扣都问得清清楚楚。这点不仅体现在对武戏的严格要求上,更体现在他电影中的方方面面。为了拍好金楼的那一场戏的内景,光是墙上的雕刻就花了一两年时间,全部都贴上了金箔。家具、吊灯,桌上摆设的餐具、银器等,无一不是经过专业历史考究,严格遵照那个年代的风格设计而成的,其中很多摆设更是真正的古董,价格不菲。
王导演对得起他所有的观众,我自己亦被他的精神深深触动。我敢断言,这部电影的所有打斗动作,就算用慢镜去细看每一帧,都很难找到反驳的地方。就算再过五十年,这部电影依然是一部公认的经典之作。
三、梁朝伟
另外,梁朝伟心肠很软。袁导演在拍摄《一代宗师》时,有别于过往惯用的手法。因为所有打斗动作都是拳拳到肉,为了避免受伤,很多武师身上都要穿上一层外表看不出的超薄护甲,或口腔牙齿间亦加一些棉花,有助减轻撞击力,但实际作用并不大。有好几场戏是要梁朝伟打或踢在那些武师身上甚至头部,可是无论怎样迫他用力,结果总是一次又一次NG,他无论如何都不肯用力打、用力踢。每次打到对手时,他都显得特别惶恐,非常紧张,急急上前道歉,生怕对手吃痛或受伤,气得那些武师七窍生烟,都告诉他情愿一次过痛,比连续受他三四十拳打脚踢好得多。对此,大家真的没有办法。
其中有一场重要打戏是在东北调兵山火车站里面拍的(好像后来被导演剪掉了)。那时天气又特别寒冷,零下廿度以下,还没有暖气,要从天黑拍到天亮。拍摄期间,梁朝伟要用踩脚去反击武师的扫腿,一不小心用力过度,把武师的腿踢脱了关节。虽然王家卫为了大家的安全,花重金请了一个医护人员全天候廿四小时长驻,但医生终归不是神仙,这个武师痛到死去活来。就是因为这次意外,之后在调兵山几个星期的拍摄,梁朝伟都再不肯用力打,袁和平怎样安慰他也没有用。
拍摄之前,为了避开狗仔队偷拍,训练梁朝伟都是在他香港山顶住宅的花园中进行的。他本身热爱运动,每天都跑步,有时间亦去滑水或出国滑雪,但从未真正学过功夫,他的解释是不想伤害到任何人。事实上,他在学武方面很有天分。他不但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更难得的是理解能力高。咏春注重理论,本身就是一门哲学、逻辑学,如果未能真正理解到其中之理论,根本就无法有效运用。
我年纪大了,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大部分时间都经由我儿子梁达弘协助指导及培训梁朝伟。出乎意料,伟仔上手特别快,又能吃苦,一点不像其他身价千万的大明星,身娇肉贵,既怕痒又怕痛,完全没有大明星的架子。我们考虑到他完全没有接受过基本功的锻炼,筋骨比较脆弱,难经得起实战般的撞击,所以必须循序渐进。为了早日完成训练,儿子弘达与伟仔加紧对练,大家都想早日把任务完成,梁朝伟却因此意外骨折,迫不得已停训三个月,真是欲速不达。
梁朝伟学习功夫时年纪已经不小,体能自然不如年轻人。但练功夫不光关于体能。虽然辛苦一点,却没有太大的影响。三套拳套路学毕,便学了一两招棍。学棍简单,练却很难。刀也好学,但练成速度、身法却好难。练刀,身法最重要。老实说,梁朝伟与人格斗没有问题,但毕竟只学了两年,还是不能跟练了十年八年的相比。
在训练梁朝伟及拍摄电影的那段日子中,梁朝伟曾提出要向我正式拜师,王导也在旁撮合,我内心虽然非常愿意,但想深一层后觉得确实没有这个必要。毋庸置疑,梁朝伟是个正派规矩又孝顺的男子汉,非常难得。但拜师就是表明正式成为本派入门弟子,要承担起承传、维护及发扬本门的责任。虽然现今一代的人对拜师入门并不知情,但拜师帖和拜师誓词中都有清楚规定。要负起这个责任,实在是知易行难。
多年之前就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当时我身在美国,有同门师兄弟来电话,说有个来自北方、曾经得过武术冠军的动作演员,口出大言侮辱师父叶问,叫我立即回来,代表咏春同门向他挑战,维护叶问师父之声誉。我已不再是冲动的年轻人,为了弄清是非黑白,打电话多问几个信得过的同门,才发现是一场误会,北方武林不认识南方的某一个宗师确实很正常,为何小题大做?我们身在南方,不认识北方的宗师也无可厚非。为了大事化小,也不想这事件被人或传媒利用去炒作,谋取个人知名度或销售,我最后也没有参与。
另一顾虑是梁朝伟的知名度。一旦标签他为正式拜师的叶问第三代传人,必定树大招风,将来也许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电影圈特别复杂,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较远的年代,如王羽在台北被强迫接受挑战不说。洪金宝当年亦曾经和李小龙交过手,最后两人惺惺相惜,十分难得。当年小龙亦提过,在南洋及香港拍戏时,就因他被标签为最好打的打星,又是截拳道始创人,曾经无数次被指名道姓地挑战。近年大部分电影制作都转移到内地及海外,各地武师龙蛇混杂,如果有人为了争取一夜成名,制造机会挑战他,那就会给他带来很多麻烦,无形中也是被我所害。我并非在危言耸听,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我又何必让他冒这个险?有人认为我是自大狂,自视清高,也有人认为我不懂得利用时势去抬高自己。我是懂得感恩的人,最重情重义,因为知道他对我很好。我儿子生日时,他送了只名贵的劳力士手表给他,另一次还亲自带他去日本玩,找最好的餐馆。在东北拍摄时,他怕我受不了冷,托人买来棉内衣裤、暖袋。我入医院时他亦曾亲自探访,带给我猫屎咖啡,一大箱各类进口水果,还试图安排和院方沟通,希望会更加关照我。这吓我一跳,连忙制止,但内心真的很感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