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医药下一个十年:数字化协同本土医药共开“良方”
从“Me Too”,到“Me Better”,中国本土医药走过了黄金十年。在数字化的今天,本土医药企业正锚定市场新药(First-in-Class)这个更难的目标,携手同行。
很长一段时间,“大而不强”是悬在本土医药头上的魔咒,企业多、规模小、竞争和创新能力低是本土医药企业发展的硬伤。而过去十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人才积累、审评加速、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组合拳,本土医药产业进入了快车道。
本土医药企业本身也借着这股春风加大了研发力度。2017-2022年,我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由90亿美元增长至28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5.5%。Frost&Sullivan预测,中国医药研发投入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529亿美元。中国医药市场从只占全球市场的2%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从“缺医少药”到冲击“新药创新”,本土医药崛起伴随着医药产业转型已苏醒。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工业基础薄弱,“本土医药”这三个字一直是中华老字号们在撑着。同仁堂、陈李济、云南白药、九芝堂、东阿阿胶......这些百年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携手担负起国人的健康。
大变局发生在1978年。那一年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正式成立,这之后合资药企、本土医药企业飞速发展,到了90年诞生了一批大家熟悉的例如恒瑞医药、先声药业、科伦药业等本土医药企业。
之后本土医药企业虽然一直茁壮成长,但因创新能力、产业链能力以及人才储备不足等原因,药企中从事仿制药居多,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2015年,《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出台,本土医药企业在政策上和资本上迎来春天。2016年专利药到期数目剧减,进一步倒逼本土医药企业创新,一批本土医药企业开始加速奔跑。
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中坚力量”开始仿制药向研发创新药转型。君实生物、百济神州等创新型研发药企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国内有百余款国产1类新药获批上市。国产创新药上市申请的占比也从2016年的17%提升至2022年的35%。
在生物医学研究成果上,本土研究也从2005年第一篇发在《Nature》、《Science》、《Cell》期刊上的论文发展到每年在这三大顶级期刊上发表100-150篇研究论文,约占全球总数量的10-15%。
实现了从无到有,还要从“用不起”到实现“用得上”。比如,老百姓之所以“谈癌变色”,害怕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高昂的医疗费用,尤其是听到“只有进口药”的时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放弃治疗的信号。好在医保目录+本土创新让“用得上”成为可能。
今年3月,2022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全面落地执行。其中,有17个国产1类新药新增进入医保,包括10个化学药、6个中成药、1个治疗用生物制品,涵盖SGLT2、ATP4A、PPAR、Bcr-ABL、AR、MET、CDK4/6等靶点,适应症以抗肿瘤及消化系统治疗领域为主。
“用得上”之后还有“怎么买”的问题。例如慢病患者,往往需要持续用药,如果患者所在属地的医院没有相关药品,就存在买药难的问题。好在,在处方外流、双通道政策落地背景下,更多创新药会通过DTP药房销售。此外,“互联网+医疗”不仅为患者买药带来便利,也为本土医药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题
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必须认识到离“医药强国”还有一定差距。而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或能为本土医药弯道超车创造历史机遇。
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不是局限于某个环节、某项技术,而是站在整个医药产业链全局视角,进行全流程、多项技术融合的创新发展。传统医药产业链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赋能、重构及优化来打破传统环节之间的壁垒,进一步有效链接起来。
走数字化转型之路已经是本土医药企业的共识。中国医药信息化联盟等机构推出的《CIAPH中国医药健康行业数字化调研—2022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医药企业优先侧重建设领域包括信息安全相关建设、智能制造及生产相关应用、业务流程重塑、营销管理创新和基础架构优化等环节。
在研发环节,中国本土AI制药企业不断涌现,涉及新药研发全链条,涵盖了靶点识别和认证、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多个阶段,目前已有英矽智能、未知君、晶泰科技等多家AI制药相关企业。
在生产环节,一些老字号本土医药企业也焕然一新。例如东阿阿胶建设了5G智慧工厂,实现关键工位设备互联率100%,生产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广誉远成立了专门的数字经济中心。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做到了一物一码,用户可以通过扫码查询产品真伪及相关信息。
本土医药的崛起,离不开渠道的变革。然而,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平台进行精益运维和提质增效等方面,传统药企遇到了瓶颈。如何用年轻人喜欢,中老年人接受的方式触达用户是本土医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共解的题目。
“互联网+”加速本土医药崛起
“数字化”既是谜面,也是谜底。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中,中国有着独特的优势,即数字平台发展上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尤其在互联网医院、药品网上购买等方面,普及度和药品可及性都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
“这10多年(与京东健康)的合作,东阿阿胶从销售数据看已经翻了80多倍。数字化的合作,推动了整个我们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新华表示,“比如说你从京东健康上下单了我们的阿胶,可以备注熬胶或是打粉,通过视频直播可以看到工厂代加工和交付的全过程。这种个性化的全透明定制模式直接带动了线上销售提升。”
对于老字号本土医药企业而言,品牌本身就是产品的背书,平台的加持能进一步匹配用户需求,然而对于一些相对年轻的本土医药企业来说,用户心智还在初建阶段,需要一个“出圈”的产品让用户记住。
蔓迪是万晟药业旗下防脱生发品牌,旗下产品米诺地尔酊一直在行业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长期以来对防脱的理解还停留在洗护产品上。
去年8月,基于京东健康具有目标用户占比高、消费能力强等特点,蔓迪和京东健康共同确立了“爆款”产品。并通过全域数字化营销推动精准投放与用户转化,让蔓迪自营旗舰店成交额同比增长近5倍,爆款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8倍。
用户的增长带来更多反馈和需求出现。万晟药业CEO于桉给出了基于平台大数据扩大用户覆盖面的案例:“我们基于京东健康的数据筛选出了6类人群,并根据这些特征在合规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投放了社交媒体。结果很多分布在祖国天南海北,苦于本地没有专业机构满足他们需求的用户,通过我们的触达在京东健康购买到了生发产品。并且京东强大的物流能力,也让更多偏远地区的用户享受到了数字化创新和互联网医疗发展带来的福利。”
目前,京东健康可提供3公里内平均28分钟送药上门、同城配送等多方面的服务,并吸引了超过10万家门店入驻,并与众多全国性及区域性连锁药店达成了广泛合作,大大提升了药品可及性。
随着本土医药企业实力和数字化营销能力的同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了解并购买本土医药。据了解,京东健康平台购买本土品牌医药的用户中,超45%的是18-35岁的年轻群体。用户群体的优势吸引了更多品牌方的入驻,京东健康平台上,本土医药品品牌占总体药品品牌的68%。特别是近三年来,京东健康平台新增的本土医药品品牌数量,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越来越多的本土医药企业开始拥抱互联网。
“京东健康与众多本土医药企业在理念相符、能力互补的基础下,将继续携手为用户提供品类更全、价格更便宜、质量更好的药品,进一步提升本土医药的可及性。”京东健康CEO 金恩林表达了携手本土医药企业的决心。
本土医药的崛起不是靠一家企业或一个平台就能触动的,但每一个“让本土医药惠及全球”的决心汇集在一起,就能影响更多人去伸出一只手,从国民到国家再到生态,这股力量就是本土医药崛起的底气。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