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逝者丨袁鹰:侧记风云,历史漩涡中的悲欢
袁鹰先生旧照
袁鹰,原名田钟洛,知名作家,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2023年9月1日早晨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在杭州“杭师附小”插班读完小学,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1945年末进入上海新闻界,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他的散文《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黄河的主人》等,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
袁鹰先生长期处在文化领域的旋涡中心和风口浪尖,经历过文化领域一系列重大运动和事件,交接过众多文坛大师和名人,2006年出版的《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一书是他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回忆集锦。
举凡当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如电影《武训传》讨论、《红楼梦研究》批判、大跃进、反右、十年浩劫、拨乱反正等,当代文坛的一些要人,如冰心、夏衍、胡乔木、周扬、邓拓、林淡秋、袁水拍、陈笑雨、赵朴初、赵丹等,着墨尤多,构成本书的主体。书中还插有作者历年珍藏的信件,手稿、照片多幅,是了解、研究当代文坛的珍贵史料。
《风云侧记》出版后,曾引发广泛关注和一系列事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袁鹰与夫人吴芸红
袁鹰:“假如鲁迅还活着”—— 一首纪念鲁迅诗引起的麻烦
本文选自袁鹰先生2006年出版的《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一书。
1980年10月20日,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四周年,我们在副刊(即《人民日报副刊》——编者注)头条位置刊登了雕塑家潘鹤的精品鲁迅像,像下排了一首短诗《假如他还活着》,作者是浙江绍兴五中的教师章玉安,诗不长,只有二十四行:
假如他还活着,我不知道
人们将对他怎样称呼?
假如他还活着,我不知道
他会怎样向后辈嘱咐?
他也许正身居高位,
但也许——不过是普通一卒。
官高,他不忘甘为孺牛之诺,
位卑,他绝无丝毫奴颜媚骨!
他也许已经得到了种种荣誉,
但也许——才刚刚从狱中放出。
荣誉中,他感受到新的呐喊、彷徨,
监狱里,他会写出新的《准风月谈》、《伪自由书》……
他也许不再用那张印花包裹去装他的讲义,
但决不会盛气凌人地昂首阔步;
他也许要出席一些重要会议,
但不会跟着三个警卫,两个秘书。
他也许坐上了现代化的轿车,
但决不用窗帘把路边的一切挡住,
他会把手伸向每一个流浪者,
他要静听读了很多书的待业青年的倾诉……
他也许时时在洒墨讴歌“新的生活”,
但也许——正在弹毫针砭时弊世痼。
他也许有了较多的欢愉和喜笑,
但也许——正在经历着新的不安与愤怒……
这篇普通的读者来稿,引起了当时文艺部诗歌编辑徐刚的注意。按编辑工作惯例,四十四周年不是逢五逢十的整年,副刊发不发纪念诗文都无所谓。但是徐刚从来稿中看到这首很不平常的诗,如同在泥沙里发现金粒,立即挑出来,只在文字上略作修饰,就交到主编手里,并且如期见了报。我觉得这首诗不是泛泛的纪念,也没有使用多年来习惯了的“文化旗手”、“硬骨头精神”等等颂词,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深入剖析鲁迅爱憎分明的崇高品质,给今天的读者以严肃的思考和启迪,这正是它的最大特色,最可贵之处。郭老曾有句云:“诗多好的少”,这首诗应该属于少见的一首好诗。
谁料得,没有多久,麻烦就来了。报社领导传达中央某领导同志的关注,先是查问此诗有什么背景?作者是谁?我们当即据实报告:作者是绍兴一位中学教师,诗是他自动寄来,不是报纸约稿,他同编辑部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如说有什么背景,唯一的背景就是他是鲁迅家乡的一位教师,仅此而已。
但是,麻烦并未结束。追查者继续质问: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矛头针对谁?影射谁?我们答:看不出他的“矛头针对谁”,也看不出他要“影射谁”。质问者就指出:现在谁能在出外时“跟着三个警卫,两个秘书”?这不是明摆着影射谁谁谁吗?刊登这么一首诗,是什么居心?什么用意?据传达者说,已经上纲到“一首反革命的诗”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不是对一首诗的议论和评价了。“矛头”、“影射”甚至“反革命”一类词语,让人引起似曾相识的记忆,就在不多几年前,我们不是经常见到此类“大批判”用语吗?
问题一下子变得十分严重了。我作为报纸文艺部负责人,自然责无旁贷,立即承担一切责任。但我心里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先向报社领导胡绩伟、秦川等同志详细说明其实很简单的经过,他们当然也明白,问题哪有那么严重?但是上面既来追查,不能不向我传达,也不能不有个交代。我就按惯例用个人名义给这位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信,检讨由于自己政治思想水平低,编辑工作中有疏忽,使这首某些字句不甚妥当可能引起读者(只能说是读者)误解的诗见了报,会造成某些不良影响,今后一定严加注意云云。用个人名义,因为这位领导同志同我有过几次交往,他寄诗文稿件给副刊,也多是直接给我写信。我将信寄出后,并未惴惴不安,因为我有经验,此事大抵到此就算结束,不会有继续追查作者和责任编辑之事发生,毕竟是十年动乱之后,不大可能再如过去那样以文贾祸了。果然,再无下文。
二十年之后,周海婴回忆录中提到1957年上海一次座谈会上毛泽东主席和罗稷南先生有一段“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对话,由此引发了多篇文章,包括黄宗英那篇亲耳听到当时对话的权威性现场见证,引起了好一阵轰动。回过头重读章玉安老师这首诗,不禁感慨系之。章老师在绍兴,1957年大约不会知道“毛罗对话”这件事,不知现在可听到关于“假如鲁迅还活着”的有关议论?但他的诗与“毛罗对话”有一个共同点,即“假如鲁迅还活着”,可能会锒铛入狱。章玉安老师在1980年写“也许——才刚刚从狱中放出”,当然指“文化大革命”中鲁迅很可能被林彪、江青之流投入监狱,“文革”结束后才刚刚被放出了,而早在十多年前的1957年,毛泽东就明确地回答了罗稷南老先生的疑问:“鲁迅么?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据黄宗英文)此处所说“被关在牢里”,显然不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牢(鲁迅一生从未被关过),而是共产党执政以后的牢了。无怪此言一出,全场震愕,面面相觑,默然无语,而且以后几十年,再无人提及一字。1980年章诗引起的麻烦,并不在“刚刚出狱”四字,而是别的可能引起的联想。若是章老师还有兴趣,到2006年鲁迅逝世七十周年时,还能再写一首纪念的诗吗?
原标题:《逝者丨袁鹰:侧记风云,历史漩涡中的悲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