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西十二世居民族知识线上科普(三)

2023-09-01 19: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他们世代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接触、不断交融,最终形成了广西今天“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又在居住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的影响,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灿烂文化。

第二篇中,我们学习了到瑶族独特的情人节“阿宝节”,和只能演奏三个音的乐器“喃嘟喝”。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视为苗族“魂”的乐器“芦笙”。今天,小编将开启第三篇的学习,介绍侗族和仫佬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

侗族,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之一,来源于古“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但差异不大。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甚至完全说汉语。侗族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国家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侗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侗戏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由贵州黎平腊洞的吴文彩(约1798-1845年)首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有民间戏班近500个,传统和现代剧目近千出。

侗戏最早的演出是坐唱,发展到后来分别上台走唱。由演员出场报身份、姓名,然后甲唱一段,乙唱一段,各 唱完一段横走八字,交换位置后再唱。调有平调和哀调。但演出时,演员常把当地流行歌调穿插进来,更受群众欢迎,也逐渐丰富了唱腔。传统节目五十多个,以《珠郎娘美》为代表作。现在,侗戏遍及三江、龙胜侗乡。

侗戏

侗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侗族民间乐器琵琶、芦笙、牛腿琴以及二胡、铃、锣、钹、鼓等。

与汉族的琵琶不同,侗族琵琶有四根弦,分大小两种。大琵琶长三尺许,腹(音箱)如小盆,多用牛筋作弦,音色低沉、柔和,长于伴奏叙事性唱词。小琵琶长尺许,腹比碗稍大,多用铜丝、钢丝作弦,声音响亮,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与侗歌结合,谓之“琵琶歌”,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已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琵琶

侗族琵琶歌

侗族建筑除了造型奇特、功能完善的风雨桥,干栏式木结构的侗楼外,在每个侗寨,都有一至两座多檐像尖塔一样的建筑,就是侗族的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集会议事的场所,因为楼中悬有大鼓,故称鼓楼。侗族的鼓楼一般都有500年-600年的历史,明代,侗族村寨就建有鼓楼的雏形——罗汉楼,鼓楼即由“罗汉楼”发展而来。

鼓楼在侗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中央都有分布,少者一座,多者五六座,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侗乡38个村寨就有鼓楼50座,林溪乡26个村寨有鼓楼29座。最为著名的是座十一层檐瓴的独柱鼓楼,高度26米,整个鼓楼只有一根主柱,通过横枋与四周边柱相连。

侗族鼓楼

侗族风雨桥

谈到侗族的鼓楼,就不免要谈一下侗族的传统组织——“款”,“款”组织源于古代氏族部落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已突破血缘关系为基础,包括一个村寨或一个地方若干个村寨的地域组织,全寨或一个地方若干个村寨的人都包括在该组织内。“款首”负责制定“款约”,作为侗族“款”内人们的行为准则,内容包括以往的“合款”情况,禁止一些不良行为,村寨中遇到重大的事,“款首”就会到鼓楼打起铜鼓,把全村人召集到鼓楼来,集体进行表决。“款约”必须人人遵守,不得违反。

侗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目。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次),有全民族普遍过的节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节日。春节、侗年、活路节、尝新节、三月三、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花炮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

侗年又称“吃冬”节,是侗族的大节,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多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间举行,也有在农历十月间举行的。节日前一天,会备猪,牛,鸡,鸭,糯米饭以及酒,糖等外,还有冻鱼,腌鱼,腌肉等。尤其是冻鱼,那是过侗年少不了的美味佳肴,其味道鲜美,甜而略酸,麻辣适度,十分开胃。腌鱼,腌肉也是侗族公认的珍味,即可生吃,也可熟吃。

侗族过侗年

侗族腌鱼

广西侗族服饰多为蓝、白、紫黑、紫红色。男装多为对襟或右衽无领衣配宽腿筒便裤,包头如同盘状。女装一般为无领无扣阔袖大对襟衣,袖口、衣边镶花边。内穿倒三角形绣花胸兜,束腰带,下穿及膝百褶裙,扎绣花绑腿。头饰为挽结偏髻,插上梳子,包青、白色绣花窄头布。插长银簪,戴数个银项圈和手镯。妇女普遍喜佩银首饰。日常生活便装首饰主要有银簪、银梳、耳环、手镯,挂胸兜的银链等。

侗族男子服饰

侗族女子服饰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种类繁多,有刺绣、挑花、编织、彩绘、雕刻、剪纸等,大都实用美观,特色鲜明。侗族妇女善刺绣、挑花,图案有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绣于胸襟、领襟、袖口、头巾、枕巾、被面、背扇、袜底为饰,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

侗族刺绣

仫佬族

仫佬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聚居区多属喀斯特地貌,山峦迭嶂,奇峰耸立。广西的仫佬族人口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散居于宜州、忻城、环江、融水等县(自治县、市),其中罗城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由于仫佬族人民与汉、壮族人民交往密切,仫佬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绝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话。仫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仫佬人住房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传统建筑形式大都是:正屋分前、后厅,左 右各二房,一屋七门(大门、中门、后门及四个房门)。正屋前隔天井另建前屋,前屋两侧分 置猪、牛栏及鸡、鸭笼。天井两侧分建厨房、农具杂物房。一般在厅堂一侧或厨房内掘地为炉烧火煮食、烘物,冬天还可团炉取暖。

仫佬族民居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除了拥有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主要节日有依饭节、牛诞节、走坡节等。

依饭节,是仫佬族十分隆重的节日。仫佬语称“喜乐愿”,“做依饭”、“敬依饭公爷”、“还祖先愿”等。主要流行于广西罗城东门、四把等地。逢辰丑未之年的冬至前后举行,是仫佬族敬神、娱神、祈神保佑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节日。依饭节以各宗族下的分支“冬”为单位轮流操办。依饭节一般在公共祠堂举行。祠堂门前搭彩台,堂中央摆一方桌,桌上放祭品。仪式由师公主持,有一整套程序。整个过程有群众配合,载歌载舞。活动从头天清晨至次日清晨结束。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大都与本民族的原始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经过嬗变的仫佬族传统节日,在缅怀祖先、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群众交流娱乐、进行商业贸易和观光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仫佬族依饭节

民歌在仫佬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几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们把教青年人唱歌当作自己的义务。

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歌词由唱者即兴创作,没有一定歌本,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比拟,包括情歌、劳动歌、苦歌、仪式歌、风俗歌等。“古条”,是故事式歌谣,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烂口风”,是一种讥讽性的歌谣,内容不拘,随唱随编。唱歌多用汉语唱,都是对唱的形式。

仫佬族民间戏剧最流行的是“彩调”。彩调是流行于广西北部桂林、柳州一带的汉语地方戏曲。约在1880年前后传入仫佬人聚居的罗城等地。仫佬山寨有不少业余彩调班子,四把乡大梧村在1940年前后就有两个小班子,过去吉门修建的一个彩调石头舞台,至今犹存。每年春节期间,为仫佬山乡演出彩调的高潮时期。

“彩调”传承人——覃明德(右一)的剧照

仫佬族有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它们曾经极大地丰富过仫佬族人民的生活。

舞草龙:草龙用稻草编成,饰以彩纸。春节期间,仫佬族有挨家挨户舞草龙拜年的习俗。象步虎掌:农闲时,在地上划一条线,参赛的人站在两边,双双以掌相对,待裁判发出号令,双方即可移步用力,目的是将对放推离原位,或是故意松弛,使对方身体前倾,脚掌超越界线。这种活动可以锻炼人的臂力、脚力和耐力。

仫佬族“舞草龙”活动

抢花炮:用土炮将花环射向天空,参赛者争抢从天而降的花环,以得花环多者为胜。每届花炮节只放五炮,每炮只有一个花环。“群龙争珠“则是在水中投放一定数量的水果,参赛者潜入水中捞水果,以多者取胜。

仫佬族“抢花炮”活动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据记载,在清代,妇女还有穿桶裙的习惯。地主豪绅穿有风领的衣服,这是一般农民所不许穿用的。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仫佬族男女服饰

仫佬族刺绣最早出现在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仫佬族刺绣主要应用于背带芯、围裙、绣花鞋等纯手工工艺品,有太阳、凤凰等各式各样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仫佬族妇女把剌绣当作看家本领,她们绣制的工艺品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远,作为装饰品广泛应用于民族服装上。2010年,仫佬族刺绣被自治区列入第三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仫佬族刺绣

▍来源:防城港市群艺馆

▍转载:防城港市民宗委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原标题:《广西十二世居民族知识线上科普(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