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树碑立传丨苏州古城citywalk,寻一棵古树
原作者:半缘君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古城寻树,要从最古的树开始。
在这条citywalk路线里,我们能看到古城中树龄最长的宋代老寿星——900多年的圆柏和800多年的银杏;
我们会认识唐诗里“此物最相思”的南国红豆,也会与明代才子画纸上的“古栝”再次相逢;
我们还将穿过大隐隐于市的医院、宾馆和学校,途经繁华的街道与狭长的小巷,在江南百姓的日常起居里,发现历史缓缓流淌过的痕迹。
漫游路线:
文庙(苏州碑刻博物馆) → 沧浪亭 → 苏州一〇〇医院 → 南园宾馆 → 网师园 → 苏州十中 → 吴之佳故居遗址(迎枫桥弄13号、吴衙场37号)
第一站:文庙(苏州碑刻博物馆)
此次citywalk的起点,正是苏州千年文脉的原点。北宋时,范仲淹按照“庙学合一”的格局,在这里建造了州学与文庙。文庙如今又是苏州碑刻博物馆,珍藏着《平江图》等四大宋碑。不过这座博物馆向来低调,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是12月银杏黄时、4月楸花开时。
文庙银杏
摄影:白袍慕云
六棵饱经沧桑的银杏古树守护在大成殿的南侧,西边编号为“沧501”的一棵植于南宋,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寿杏”,因曾遭受雷劈,只余下一半树干,微微倾斜,像是对着孔子圣像弯腰施礼。600岁的“连理杏”同样遭过雷击,空心的腹中神奇地长出了朴树,合抱一体,故而得名。“三元杏”则是在清代被雷完全击毁,在苏州府学的学生钱棨接连考中解元、会元和状元之时,老树根上重新长出三分叉,世称“三元杏”,算到今天也有200多年了。与这几棵命运多舛的古树相比,安全生长了600多年的“福杏”确实有福气。
文庙楸树 摄影:环岛旅行
三棵楸树的年代各不相同,戟门与棂星门之间两棵的挂牌树龄是110年和140年,更里面的一棵则是190年,2018年以前,它们一直被误判为“梓树”,近年来才得以正名。苏州现存楸树古树共计6棵,文庙占了其中一半。暮春时节,挺拔雄伟的树上开出粉红色的筒状花,一丛丛一簇簇,为四月芳菲作结。
第二站:沧浪亭
文庙对面的沧浪亭始建于北宋,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日光穿竹,滴翠玲珑,适合夏日游赏。
桂花
园中古树树龄不长,密度却相当高。倒推年份,可能是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以及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巡抚张树声、布政使应宝时重修时栽下。树木的年轮,默默镌刻着每一代造园人的付出。
圆柏和罗汉松
枫杨
进门右拐,藕花水榭外是一株130年的罗汉松和一株140年的圆柏,四季常青;假山上环绕着沧浪石亭的是数棵百年以上的香樟、朴树和榉树,都是高大的乔木,还有银杏和紫藤,可惜生长状况不佳;仰止亭西边的小院中有两棵190年的枫杨,南侧那一棵的根部有一个大大的树洞,像是爱丽丝的兔子洞。晚春时,狭长的果实伸展着小翅膀,一串串坠下来,有一种摇曳的温柔。清香馆内是两株180年的桂花树,馆名取自李商隐的诗句“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木樨蒸时,谁能不为小院里的桂花雨心醉呢?
第三站:苏州一〇〇医院
明 沈周《草庵纪游图》上海博物馆藏
从沧浪亭继续向东,沧浪之水在阳光里格外清澈闪亮。在路的尽头左转,我们就进入了一〇〇医院。
这里最初是沧浪亭的地盘,元代创建大云庵,又名结草庵,明、清时多次重修,如今殿宇、石塔均毁,四四方方的放生池却保留了下来,上架一座七孔花岗石梁桥,桥中宽2米、中孔跨径3.68米,桥面由5块条石板梁组成,是古城内的孤例。
结草庵在多位明代吴门才子的诗画中出现,沈周《草庵纪游图》的诗引记述道,“主僧茂公房,房踞东偏中,有佛殿,后亘土岗,延四十丈,高逾三丈,上有古栝,乔然十寻,其枝骳骫深翠,数百年物。”“栝”就是白皮松,在画的左上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简笔勾勒的树干上有斑驳的鳞状树皮,是白皮松的典型特征。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原址上看到一棵高大的白皮松,它从从容容地生长在楼宇背后,被白色的栅栏小心保护起来,“养在深闺人未识”,默不作声地成长为古城中最大、最健康的一棵白皮松古树。230年的树龄,意味着它并非沈周画里的那一棵,而是后来补种。“今日沧浪休问主,百年兴废本同波”,一浪又一浪的“接力”,断断续续却又完完整整地见证了沧浪亭畔的岁月更迭。
第四站:南园宾馆
离开医院的东门,经乌鹊桥路转入十全街,经过好几家网红咖啡馆和餐厅,我们就会看到南园宾馆的北门。在老苏州眼里,这是一座老牌的国宾馆;在游客眼里,这是品质不错的园林式酒店和餐厅;而在看树人眼里,这仿佛是一座植物园。
南园宾馆里百年以上的古树有20多棵,40年以上的树木都有身份标识,走几步路就会遇见300余年的桂花,100余年的日本五针松、白皮松、龙柏、黄杨、枸骨,让人有“醉氧”的感觉。2005年改建时,这些古树曾成为打乱设计图纸的棘手问题,最终,酒店调整了主楼建筑的形状,选择为树木“让路”。
古树团团围住的,是尘封的故事。民国建筑“丽夕阁”是蒋纬国故居,上世纪20年代,蒋介石把姚冶诚、蒋纬国母子托付给他住在苏州的同学吴忠信,并在南园蔡贞坊置地建宅。12岁的蒋纬国在苏州生活了8年,并进入东吴大学读书。西北向的一幢两层楼房则是何泽慧父亲何澄的故居“灌木楼”,1956年,南园宾馆的工作人员在暗室中发现了何澄珍藏的1000多件文物和古籍,何家后人将其全部捐赠。我们今天在参观苏州博物馆时,能发现不少“何澄及其子女捐赠”的展品,便全都是来自这里。
第五站:网师园
圆柏
从南园宾馆的东门步行3分钟,我们就到达了阔家头巷内的网师园入口。夏天里,引静桥畔的一棵银薇开得正好。彩霞池对面是一棵“秃树”,这棵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圆柏有着900多年的历史,相传由第一代园主、南宋侍郎史正志亲手栽种。这棵柏树高约10米,是彩霞池周围的“制高点”,与130岁的白皮松并肩而立,“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相较于短暂的光华,它们选择了绵长的坚韧。
木瓜
紫藤
网师园中还有罗汉松、木瓜等多棵古树。黄石假山上250岁的紫藤和殿春簃南边小院中140岁的紫藤,衬着铺地花街、攒尖半亭、绛色漏窗与玲珑湖石,从苏州众多紫藤古树中脱颖而出,占尽风流。
第六站:苏州十中
开放时间:每周六、周日开放十中体育场馆(“苏周到”预约);每月第一个周日开放织造署旧址(“苏州园林旅游”预约)
走出网师园的北门,经十全街、凤凰街,我们就能从孔付司巷的北门进入苏州十中的校园。褶皱相叠、剔透玲珑的瑞云峰就在学校中,有“甲于江南之誉”。它本是宋徽宗时期“花石纲”的遗物,明代为徐泰时所得,置于东园(今留园)。清代为迎接乾隆南巡,迁至苏州织造署行宫内,保存至今。
瑞云峰四周有多棵古树林立,浓荫蔽日、翠枝拂空。算算年纪,200多岁的圆柏大约是迎接乾隆时栽下,100多岁的榆树和银杏则与1906年始创的振华女校同龄。
仅仅是看建筑的名字,就能略知这座百年名校的无限风光。长达图书馆、季玉厅、元培楼、太炎楼、时璋楼(贝时璋)、一麐楼(张一麐),镌刻下创立者与校董的赫赫英名;季康亭(杨绛)、泽慧楼、孝通图书馆、子冈楼(彭子冈)、璀廊(陆璀),又记录下由这里启航的璀璨群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贤之德,泽被后生。
第七站:吴之佳故居遗址
(迎枫桥弄13号、吴衙场37号)
从十中北门出来以后,我们继续走完孔付司巷的另外一半,如果是春天,还可以看到紫藤挂云木的景象,接着右拐,就来到了迎枫桥弄。
迎枫桥弄13号是“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透过门口的栅栏,我们会看到一棵平平无奇的红豆树。它并不美,春秋季节都光秃秃的,夏初才抽出新枝,但整个苏南地区留存的红豆古树不过10来棵,这棵360年的明代红豆是古城内最老的一株,十分难得。
红豆原本归属于吴衙场37号,在明代苏州人、刑科给事中吴之佳的故居中。在史书上,关于吴之佳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他被卷入万历年间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因直言进谏,与叶初春、张栋同遭贬官,时称“吴中三谏”。人活一世,留下一条巷子、一棵红豆、一行褒奖,算得上“不负人间”了。
至此,在3公里的citywalk中,我们穿过宋代的文庙与园林、偶遇明代的画家和谏臣,随便推开学校礼堂和宾馆客房的一扇门,或许就会与一位民国时的大人物重新相逢。
最迷人的部分,还在目的地之外。一路上水天澄澈,浓荫蔽日,枕河人家的小院子里,常有猫猫趴在花盆上、古井旁,舒舒服服、慵慵懒懒。路旁的梧桐树、河畔的夹竹桃、墙头的凌霄花,像是一首清新的夏日诗,古树名木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与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一起,在悠长时光中沉淀下来,成为古城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编著:《苏州市古树名木志》,文汇出版社,2019
2. 蔡曾煜、刘婷:《苏州花木考》,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
3. 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戏精们的“吐槽大会”》, 2018.11.30, https://mp.weixin.qq.com/s/P8NFDWAgKh9w3kjZYN70MQ
4. 朱雪芬:《这么多年,它们都被喊错了名称》,姑苏晚报,2018.7.17,A08版
5. 古树生生丨《明四家与苏州树》之《沈周·白皮松》, 2023.7.12,https://s.eqxiu.cn/s/6GNW9vBs?bt=yxy&eip=true
6. 陶冠群:《宋时古柏伴你行 透过窗景品“宋画” 》,姑苏晚报,2021.12.10,A04版
7. 张廷玉:《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74
8. 蔡曾煜:《苏州的六株古红豆树》,姑苏晚报, 2019.12.29,A16版
摄影:半缘君
绘图:陆馨谙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树碑立传丨苏州古城 citywalk,寻一棵古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