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川|让奥本海默痴迷的诗人T·S·艾略特和他的同时代人

2023-09-01 14: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随着传记电影《奥本海默》的热映,“原子弹之父”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生活及其所处的时代再一次进入公共视野。

20世纪初,奥本海默在纽约市的道德文化学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之后在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个人危机。于是他去了德国,在那里跟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理论家们学习量子物理学。

我们知道奥本海默后来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主任,最后又担任了普林斯顿研究院的主管,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有时会写诗,就在T·S·艾略特的诗作《荒原》出版的同一年,奥本海默的诗歌发表在哈佛大学的文学杂志《猎犬与号角》上。电影《奥本海默》中,年轻的奥本海默翻开T·S·艾略特的作品,此刻的他与诗人展现的荒芜的存在主义产生了共鸣。

《奥本海默》

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英语诗人,诗人西川在《西川的诗歌课》中曾介绍艾略特的几个不为认知的细节,包括重现艾略特朗诵的腔调,诗歌背后的思想,诗歌与历史的关系等等。西川说:“我们以为艾略特是站在抒情的立场上来写作的,但其实不是,艾略特是直面当时西方社会的写作。”

西川 口述

本文为节选,原刊《西川的诗歌课》

世界当代诗歌的面貌(北美)

我们如果想要写一些东西,要想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一方面我们需要对传统有所了解,对传统熟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敞开自我,了解这个世界上的文学走到哪一步了,诗歌走到哪一步了,都有什么样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诗人,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北美的诗歌,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的材料。

由于篇幅有限,我主要挑几个主要的诗人和几个主要的倾向来跟大家谈一谈。美国诗歌和欧洲诗歌开始拉开距离,是从十九世纪出现的一批诗人开始的,包括惠特曼、埃德加·爱伦·坡、狄金森等等。到了二十世纪,美国又产生了一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出现对于世界诗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批评家玛乔瑞·帕洛夫曾描述二十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诗歌,主要是由四个诗人构成的,他们分别是埃兹拉·庞德,华莱士·史蒂文斯,T·S·艾略特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他们四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很有意思。庞德和史蒂文斯两个人是完全对立的,庞德的写作主要是跟历史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翻译了很多外国的、古代的诗歌作品。他说:“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就是一个伟大的翻译时代。”

与庞德完全对立的诗人叫做华莱士·史蒂文斯,史蒂文斯本人是一个保险公司的副总。但是他同时也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对于处理历史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他对于思想,对于哲学,对于这一类的东西有兴趣。他的诗歌的一个主要的主题就是metapoetry(元诗歌),因此他看问题、看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充满了思的关照。

T·S·艾略特和埃兹拉·庞德是好朋友,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的英语诗人。中国的读者对他的作品《荒原》是比较熟悉的,他把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描述成一个荒原。但补充一句,艾略特的作品不光有《荒原》,他在早期写过《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还写过《四个四重奏》,这些都是他非常重要的作品。

艾略特写的《荒原》,英文叫《The Waste Land》,翻译成中文以后引发了一些误解。因为我们中国人一想到荒原,就会联想到寸草不生的蛮荒的世界。但是《The Waste Land 》中的“waste”是浪费、报废的意思,实际上艾略特这首诗有点写得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有的时候,我们的认识是被中文翻译带跑了,我们以为艾略特还站在抒情的立场上来写作。不是。艾略特是直接面对他的当代社会,直接面对当时的西方社会的。

有的朋友认为艾略特的诗歌有点难懂,这也是中文翻译的原因。就是当在你在读艾略特诗歌的中译本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典故、有一些句子你读不懂,也因为有一些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思想背景你可能不熟悉,所以你觉得看不懂。但是如果你读英文原文的话,就会发现他的表达非常清晰。这是需要咱们中国的诗歌读者意识到的问题。

另外,艾略特曾经做过很多的翻译工作,比如他自己翻译了法国的圣-琼·佩斯。他还写过诗剧,甚至他的诗剧被做成歌剧,其中有一部歌剧在中国还演过,就是《猫》。

还有重要人物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最重要的一本书叫做《裴特森》(又译《帕特森》)。裴特森是一个小镇,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一名医生,他曾经是庞德的同学。他的诗非常的口语,比如他可以写一个手推车,可以写冰箱里的红红的樱桃。可能读者会说他既没写民族,也没写社会,写颗樱桃是啥意思呢。其实威廉斯发展了一种诗歌的感受力。

不过,《裴特森》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威廉斯想用一本书来写一个小镇。书中除了他自己的诗歌,他也大量地运用新闻报道,大量地运用类似于地方志的内容。威廉斯直接把这些东西引入到他的诗歌写作当中。所以他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纯文学写作,而是向世界敞开的,向本地敞开的,也向世界敞开的。

工夫在诗外,

诗歌与历史

大家千万不要有一个印象,写诗就是写诗,或者读诗就是读诗,诗歌创作背后涉及到的问题非常之多,包括文化的问题,思想的问题,哲学问题,历史的问题等。接下来就从“诗人的年龄”这一问题来入手。

关于诗人的年龄,艾略特有一个说法就是:“二十五岁之前人人都是诗人,我们对他们不必严肃对待。”那么,什么样的诗人我们才要严肃的对待呢?艾略特接着说,“一个人诗人过了二十五岁,如果他继续写诗的话,他必须具有历史感。”

作为老一辈的诗人,艾略特会严肃对待那些已经或者正在获得历史感的诗人。“历史感”是你对于文化的一种历史感,包括对于时间的感受以及由时间引申出来的其他东西等等。

如果你具备了对于那些大于诗歌问题的思考,对于那些问题的敏感度,那么按照艾略特的说法,他才会严肃地对待你。这就是时间上的、年龄上的划分。

诗人也分不同的类型,如果你是天才类型的诗人,那么国际上就有一个统计,是你的天才差不多能发挥到三十七岁到四十岁的时候。就是一个天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才华,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好恶,没头没脑地写东西,如果写作是一种对时间的消耗,对你自己生命的消耗,那么你可能只能消耗到三十七岁左右。这还是挺残酷的,因为诗人里有很多人是过了三十七岁还在写诗的,但是实际上过了三十七岁以后仍那样写,其实已经是前面那段时间写作的一个重复了。

奥本海默在给赫伯特·史密斯的信中写道:“当灵感降临的时候,我会记下那些诗句。就像你说的那样,它们既不为任何人所作也不适合任何人品鉴,把自渎式的宣泄强加给别人是一种犯罪。不过我会把它们暂时塞进抽屉里,如果你想看的话,我就寄过去。”(《奥本海默传》)

如果你过了这个年龄段还在写,实际上也需要你对自己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就是你自己的写作,可能就会有一些变化。这个变化里包含了艾略特所说的对于历史感的培养,你在培养历史感的同时,就意味着你不再是孤独的一个人了,你和你身边的人开始建立起一种关系,你和这个世界开始建立起一种关系,你和过去,和历史,和传统开始建立起一种关系,你在这个序列当中工作。这是我从艾略特的观点里引申出来的一个看法。

诗歌的声音呈现

在中文里面一说朗诵,比如开个朗诵会,你会觉得是一个很重的感觉。但是如果你在国外去参加一个朗诵会,它就是一个reading,reading就是读点东西。

诗歌朗读的方式非常多,而且是跟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对他所使用的语言的理解有关系,比如同样是英语诗歌,艾略特和庞德在读诗的时候声音是不一样的。我听过他们朗诵的录音,可以模仿给大家听。

诗歌的声音呈现:

西川模仿艾略特和庞德朗读莎士比亚作品

来自《西川的诗歌课》

艾略特是美国人,后来跑到英国,加入了英国国籍,他特别想回归到英语的正统的传统。艾略特的这种文化态度就反映在他读诗的过程当中,他本来是个美国人,但是他尽量地靠近一个英国人的读法,字正腔圆。

但是庞德不会这么读,庞德读诗和写诗的时候会弄得自己像一个先知,他会一边读一边还弄出点声音来。他的声音是飘着的,飘在上头的,而且有点卷舌。他就像一个先知一样高高在上地把声音发出来,这是庞德的朗读方法。

原标题:《西川|让奥本海默痴迷的诗人T·S·艾略特和他的同时代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